离离白草 作品
第509章 说服(3)
歇了口气,陶氏又继续道:“你常说要让咱们家以后也成为高门大家,那这些规矩礼仪也是要讲究的。
你跟着学了,你媳妇再教会下一代,等个两三代之后,那咱家与现在那些世家也是一样的了。”
终于绕到了最关键的点,袁清故意沉默了一下,而后带着叹息的口吻道:“以前是孙儿想简单了,这段时间常去申府,才知申府表面繁华锦簇,实际已经不行了。”
“怎么就不行了?你前面不还说知府知县都亲自上门去拜访么?”陶氏不由有些紧张。
这些年,因为有申状元的例子在,她才能坚定地推掉一个又一个好儿媳人选,要是这个例子不……
她不敢想下去。
“申状元一家搬回来时,说是因太老夫人仙逝,回乡丁忧守制。可这都过去好几年,早过了孝期,申状元却一直没有起复。
目前他家仅有女婿在朝为官,申家大老爷靠恩荫得了个闲职,也没去上衙,现在申府全靠着顺安县主撑着,等顺安县主老去,申府就要渐渐沦为普通人家了。
由此可见,娶一个高门贵女并不能让仕途走得远,仕途还是得看自己,孙儿有信心,将来靠自己,也能走得长远。”
陶氏大受震撼,那高高在上、仰望了这么久的申府,竟然快要不行了!
申状元可是十里八乡的金凤凰,是状元郎,也只能保证他家兴三代吗?
这岂不是说,自家孙子中了进士,也只能富个几代,就要重新成为泥腿子?
陶氏不能接受,他们家可以说是举三代之力,才培养出这么个读书人来,结果即便中了状元,也只能让家里兴三代而已,这怎么能行!
看出陶氏心神震荡,袁清又忙安慰:“咱们家要谋世世代代的富贵,就要考虑长远。当年何老爷给儿子定下杏花村的徐家女,就是为长远考虑。”
信念崩塌的陶氏脑子有些迟钝,不明白他怎么扯到何家去了。
“有句俗话说得好,爹怂怂一窝,娘怂怂三代,一个妻子,最少也能影响三代人,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说娶妻当娶贤。
宋英不仅识字知礼,还从一个农家女一步步成为现在声名远播的神医,自己都能自立门户,她教养出来的子女,定然个个都是有真本事的。
后代有出息,即便孙儿将来受限于出身,仕途走得不远,后辈也能在孙儿的基础上,走得更远。
只要一个后辈有出息,咱家就不会出现申家的困境,更何况,孙儿相信在她的教养下,孙辈也不会差,就像您一样,有您教导,孙儿才能有今天。”
后半段陶氏其实没太懂,不过‘爹怂怂一窝,娘怂怂三代’自从何老爷给儿子定下徐家女后,她就经常听村里人说。
也明白是娶个好媳妇可以带好家里三代人,她自觉自己就是很好的例子。
她未嫁进来前,袁家这一家子哟,软得跟豆腐似的,谁都可以欺负一把。
她本性要强,也不得不在新妇时就抛开羞怯,跟村里人很是闹了几场,让人知道她不是好欺负的!
可惜这家的男人性子都是遗传的,儿子没有学到她半分脾性,索性他也算个读书人,不与人争执,可以说是读书人的斯文。
但两个女儿像她,打小性子就泼辣,嫁出去也不用担心受欺负。
孙子更是遗传了她,看着斯文好说话,其实有主意得很,又读了书,噎起人来都是一套套的大道理。
“奶奶知道娶个好媳妇很重要,所以更要等你高中后娶个高门贵女。大户人家精心培养出来的当家主母,更知道该怎么教孩子。
你以为奶奶让你娶高门贵女,只是图人家的钱财权势吗?那你就把奶奶看轻了。”
“孙儿怎么会这么想奶奶你。”袁清忙解释,“孙儿的意思是,宋英自己就有安身立命的本事,这个比什么启蒙识字、礼仪规矩更加重要。”
担心陶氏仍没明白,他进一步深入浅出的解释,“大户人家的女孩,教导的是如何当一个主母,处理好内宅的事情,受此所限,母亲能教给孩子的也就这些,当然这些东西守家业足够了;
而宋英能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一步步给自己谋划、学习一技之长,现在自己就能养活自己。
就算以后孙儿有个好歹,她也能自己支撑起一个家,不至于树倒猢狲散。
孙儿是树,能撑起一个家,她也是树,也能撑起一个家,而高门贵女们学的不是做树,而是依附、点缀的花。
那么她们教出的后辈,也是花,可宋英能教后辈成为树,这样即便我年老不在官场了,后辈们也能屹立不倒。”
陶氏拧着眉思索起来,树啊花啊的,绕得她头晕,可得好好捋一捋。
袁清观她神色,知她是松动了,又从情的角度出发,“而且,孙儿希望能与自己的妻子说到一处去。
可以有个人,在她面前想说就说什么,不需要再三思索,不需要权衡利弊。
可以在她面前卸下所有的伪装,做最真实的自己。”
陶氏的心仿佛被针尖刺了一下,外人都说孙儿聪明,打小就会读书。
可她这个做奶奶才知他背后有多辛苦,四岁时,其他孩子还要人抱,他已经被他爹和爷爷教着学握笔,学写字,小小的手,握笔都困难。
数九天寒,手指冻得满是冻疮,也要早早起来写字看书,夜晚更是从未在三更前睡过。
因为比同龄人小,他自小就端着,装得很稳重,才不至于被人看轻了去。
村里其他孩子高喊着去玩去闹,他却打小就要坐在书桌前读书,有次别人给了她一个包子,她带回来给他送进去,却看见他聚精会神望着窗外玩闹的男孩们,眼睛里都是羡慕。
那时的她,虽然心疼,也得板起脸让他好生读书,又出去将玩闹的孩子们赶走了。
现在回想,清娃在村里没有一个朋友,到嘉湖书院后倒是结交知府家的公子。
可那到底是知府家的公子呀,不知道清娃与他相交,默默受了多少委屈。
他会这样说,是不是在书院里与同窗们说话,都要想了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