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相遇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风流秀才吕洞宾,这位以后八仙之一,现在只是半仙修为。踏上了洛阳这座繁华的古城。吕洞宾降生时室内异香四溢,空中奏有仙乐,一只白鹤由天而降,落入帐中后就消失了。他生得黑眉大眼,头发与脖子都是长长的,颧骨很高,喜戴华阳巾,穿黄白长袍,腰系宽大的黑丝带,扮像似张良。后来游庐山,遇火龙真人,授其天遁剑法,此后以卖字为生,称纯阳子。
他来到这里,意在传授学问,寻觅有志之士。
吕洞宾,身着飘逸的道袍,悠然降临于司天台。他的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奥秘。而李淳风,作为司天台的佼佼者,身着官服,神色凝重,正等待着这位神秘来客。
两人相见,彼此行礼后,便坐于司天台的观星台上,开始了一场深入的论道。
吕洞宾首先开口,他的声音悠扬而富有磁性:“修道者,应随性而至,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拘。吾之修道,重在内心之修炼,追求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
李淳风闻言,眉头微皱,他坚守的是道法天下的理念,与吕洞宾的随性而至截然不同。他缓缓说道:“吕兄之言,虽有其道,但吾以为,修道者更应注重道法之传承,以道法治理天下,使万民皆遵。此乃吾辈修道者之使命。”
吕洞宾微微一笑,他并不否认李淳风的观点,只是轻声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吾辈修道,重在悟道,而非拘泥于形式。若过于执着于道法之传承,反而可能失去修道之真谛。”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论道之声在观星台上回荡。他们的观点虽然不同,最终不欢而散。
吕洞宾在洛阳城中穿梭,经常与无数修道者论道还丹,探讨修行的奥秘。他的名声渐渐传遍了洛阳,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求教。这一日,他转战修文坊,与各位文人谈笑风生,共同探讨文学与修行的融合之道。
在修文坊中,吕洞宾的目光很快便被一个年轻人所吸引。那年轻人气质非凡,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英气,正是司马承祯的徒弟朱小戒。朱小戒因太平公主被武则天锁在深宫,这几日便来到修文坊看书,以排解心中的郁闷。
吕洞宾见朱小戒才华横溢,见识非凡,心中颇为欣赏。他主动上前与朱小戒交谈,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吕洞宾发现朱小戒对修行之道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这让他更加惊喜。
在交谈中,吕洞宾合指一算,竟然发现朱小戒身上流淌着他天上本尊东华帝君的血脉。这一发现让他心中一震,仿佛命中注定两人必定相见一般。他这时才知道自己心血来潮要来洛阳的原因,原来是为了与这位朱小戒相遇。
吕洞宾心中暗自思量,决定要与朱小戒深入交往,将自己的修行心得和道法传承给他。
朱小戒向吕洞宾请教,面露困惑之色:“师父,小时候母亲常常教导我,做人要真诚,要善良。然而,当我踏入洛阳城,身处于繁华的宫廷之中,我逐渐发现,如果仅仅依靠真诚与善良,往往会遭遇不幸。这究竟是为何呢?”
吕洞宾微微一笑,目光深邃,似乎在思索着如何将道家的智慧传达给朱小戒。他缓缓说道:“小戒,真诚与善良确实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品质,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中,单靠这两者往往难以应对各种挑战。在道家看来,处世之道不仅仅是坚持某一种品质,更在于灵活应变,顺应自然。”
他继续解释道:“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并非意味着放弃努力,而是强调在行动中保持一种顺应的态度。你在宫廷中所见的纷繁复杂,往往是权谋与利益的交织。在这样的环境下,过于单纯的真诚可能会被他人利用,而善良有时也会被视作软弱。因此,懂得在真诚与善良之中,融入一些智慧与策略,才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吕洞宾的出现为朱小戒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机!这位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男子,瞬间在洛阳城中声名鹊起,仿佛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朱小戒的世界。他的到来,不仅让朱小戒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更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天地的大门。
吕洞宾对朱小戒的才华赞赏有加,两人一见如故,仿佛命中注定般迅速成为了莫逆之交。他们的友谊如同甘醇的美酒,愈久愈醇厚。吕洞宾常常带着朱小戒游历洛阳城,领他游览名胜古迹,品味人间百态。在这过程中,两人不仅探讨学问,交流心得,更是在思想的碰撞中激荡出智慧的火花。朱小戒的见识在吕洞宾的引导下,迅速得到了提升,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绽放出灿烂的光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小戒在吕洞宾的影响下,渐渐对道家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沉浸于《道德经》等道家经典的研读,领悟其中的深邃哲理。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理念深深打动了他的心灵,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释然。
在吕洞宾的引导下,朱小戒不仅在学问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更在心灵深处得到了极大的启迪。他开始尝试修炼道家的心法,努力控制自己体内的妖力,以免在酒后失态。每一次的修炼,都是他与自我的对话,都是他在追寻内心平和的旅程。朱小戒的生活因吕洞宾而焕发出新的方向,他的未来也因此而多出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