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辞行

月光洒在洛水之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司马承桢站在岸边,深深地望了最后一眼这宁静而美丽的夜景,然后转身对朱小戒说道:“小戒,今天这些话,就算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上的课吧。回到宫中后,我将向武则天辞行,我在洛阳的使命已经结束。”

朱小戒闻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伤感。他知道,师父这一走,可能就意味着他们师徒二人将长时间分别。但他也明白,师父有师父的志向和使命,他不能也不应该阻止。

“师父,您……”朱小戒哽咽着,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司马承桢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傻孩子,人生聚散离合,本是常态。你我已经有缘成为师徒,这已经是我莫大的福分。未来,无论我身在何处,都会关注着你的成长和进步。而你也一样,要时刻铭记师父的教诲,努力修行,不负韶华。”

朱小戒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眶微红。他知道,师父的话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和期望。他暗暗发誓,一定不辜负师父的期望和教诲。

“师父,您放心。我一定会谨记您的教诲,努力修行,成为一个有情有义、有担当的修道者。”

司马承桢欣慰地笑了笑,然后和朱小戒向洛阳城的方向走去。

夜色中,师徒二人并肩而行,脚步声在静谧的街道上回响。司马承桢突然开口,考验着朱小戒对于今日事件的理解。

“小戒,你可曾想过,为何贺兰敏之要欺负太平公主?”司马承桢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是在引导朱小戒深入思考。

朱小戒闻言,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回答道:“是为了让武则天蒙羞,打击武氏家族的威望。”

司马承桢点了点头,但眼中却闪过一丝深意:“这是李唐家族的愿望,确实如此。但真正让贺兰敏之动手的,却是他内心的野心。太平公主,她是武则天精心培养的下一代女主,拥有了她,就可能意味着拥有了天下。贺兰敏之此举,既是对武氏家族的挑衅,也是对自己野心的展露。”

朱小戒听着师父的分析,心中豁然开朗。他从未想过,贺兰敏之的行为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深层的动机和野心。他望着师父那睿智的脸庞,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师父,我明白了。看来,这权力斗争的漩涡中,每个人都可能是别人的棋子,也可能是自己的主宰。”朱小戒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感慨和领悟。

司马承桢微笑着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他知道,这个徒弟已经逐渐成熟,开始能够看透这纷繁复杂的权力斗争了。

“没错,小戒。在这权力斗争的漩涡中,每个人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这波涛汹涌的海洋中航行得更远、更稳,你现在好好想想武则天一定会提的问题,如何处罚贺兰敏之。”

师徒二人步入宫中,那金碧辉煌的宫殿在夜色中更显庄严与神秘。武则天身着华服,端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威严的目光扫过二人。

司马承桢上前一步,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缓缓开口:“天后,臣有一事相求。臣在洛阳的使命已尽,拟返回天台上玉霄峰静修所得,以期更进一层。”

武则天闻言,眉头微皱,似乎对司马承桢的请求感到意外。她沉默片刻,然后开口挽留:“司马卿家,你道法高深,为何突然提出回乡静修?莫非是宫中有什么让你不满之处?”

司马承桢摇了摇头,笑道:“天后多虑了。臣在宫中并无不满,只是修行之道,需时时精进,不可懈怠。臣回乡静修,正是为了更好地辅佐天后,为朝廷效力。”

武则天听罢,沉吟片刻,然后目光转向朱小戒:“那朱小戒呢?他是否也随你一同回乡?”

司马承桢摇了摇头,正色道:“小戒乃我朝年轻才俊,道法初成,正需历练。臣希望他能留在宫中,继续为天后效力,也为他自己的修行之路积累经验。”

武则天闻言,目光在朱小戒身上停留了片刻,然后缓缓点头:“既然司马卿家如此说,那本宫便答应你的请求。但你要记住,无论身在何处,都要时刻铭记朝廷的恩典和使命。”

司马承桢恭敬地行了一礼:“臣定当铭记在心,不负天后厚望。”

武则天果然向朱小戒提了这个问题,你是今天当事人,请问如何处理贺兰敏之?

朱小戒,面对武则天提出的关于如何处理贺兰敏之的问题,做出这样回答:

“天后,贺兰敏之的行为确实令人发指,他不仅欺负了太平公主,更是对皇家的威严和朝廷的律法造成了极大的挑战。然而,臣认为,在处理此事时,我们需要谨慎而明智。

“首先,我们不能仅凭一时的愤怒和情绪来做出决定。贺兰敏之虽然有过,但我们也必须考虑到他背后的势力和影响。若轻易处置,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动荡和不安。

“其次,臣建议我们先暗中调查贺兰敏之的所作所为,收集确凿的证据。这样,在处理他时,我们才能有理有据,让众人信服。

“最后,臣认为,我们应该根据收集起来的贺兰敏之的具体罪行和情节,来做出公正而合理的裁决。若他罪大恶极,自然应该严惩不贷;但若他还有改过自新的可能,我们也可以考虑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总之,天后,处理贺兰敏之之事,我们需要谨慎、明智、公正。这样,才能维护朝廷的威严和律法的公正,也能让众人信服。”

朱小戒恭敬地对武则天说道:“天后,臣认为具体行动只需一条,那就是请您下一道旨意。旨意内容可让贺兰敏之在伤势痊愈后,第一时间前来见您。臣料想他不敢轻易抗旨,而在见您之时,若太平公主能在旁陪伴,那么太平公主便有权有理给予他应有的惩罚,甚至打死都可以。如此一来,公主出手,天下人便无人敢说不对。”

“此外,如果他伤愈后并不来见您,而是选择到其他地方闲逛,那便是抗旨不遵,我们至少可以让他尝尝牢饭的滋味。这样一来,他唯一最安全的做法,就是继续称病一直呆在荣国府内。这样,他既不会对太平公主造成威胁,又便于我们进行监视。”

武则天看着眼前的司马承桢和朱小戒,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赞赏之情。她深知司马承桢的道法高深,而朱小戒作为他的徒弟,也展现出了不凡的才智和谋略。

“果然名师出高徒,司马卿家,你的徒弟真是令人刮目相看。”武则天的声音中透露出对朱小戒的赞赏,“走了老的,留下小的也行。朱小戒,你要继续努力,不负你师父的期望。”

司马承桢闻言,心中也感到一阵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徒弟已经逐渐成长,能够独当一面了。他向武则天行了一礼,表示感谢,然后转身对朱小戒说道:“小戒,你要记住天后的教诲,继续努力修行,为朝廷效力。”

朱小戒点头道“师父,天后,臣定当铭记在心,不负期望,为朝廷效力,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次日,洛阳城中,阳光和煦,微风轻拂。洛桥之东,一场盛大的饯行宴会正在筹备之中。武则天特命秘书省给事中李峤为司马承桢送行,以表彰他对朝廷的杰出贡献。

宴会之上,李峤举杯向司马承桢敬酒,言辞恳切:“司马道长,您为朝廷效力,道法高深,功绩卓著。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愿您一路顺风,早日归来。”

司马承桢微笑着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环顾四周,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然后,他转身对朱小戒说道:“小戒,为师即将离去,有一事要告诉你。南方有一位半仙之人正往洛阳而来,我此行也是为了避其锋芒。”

朱小戒闻言,心中一惊。他知道,师父口中的半仙之人,必然是非同小可的存在。他连忙问道:“师父,那位半仙之人究竟是谁?他为何要来洛阳?”

司马承桢摇了摇头,神秘地一笑:“时机未到,现在还不能告诉你。但你要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你的道路还很长,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说完,司马承桢再次举杯,向众人告别。然后,他转身踏上了前往天台山的路途,留下了一个潇洒而神秘的背影。

景云二年(711年),睿宗李旦令兄长迎司马承祯入西京长安宫中,问以阴阳术数和修身治国之事。司马承祯以老子无为之意进言:“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国犹身也……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治……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阐述了顺应自然的无为之旨和身国同治的道理,睿宗听后深表赞许。

唐玄宗深信道教,在唐代帝王中,与司马承祯关系最为密切。他采取一系列政策推动道教发展,使道教进入全盛时期。首先,提高道祖老子的地位,尊《道德经》为诸经之首,亲为之作注,颁行全国;数次给老子封爵加号,以至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司马承祯于王屋山羽化,享寿89岁。玄宗封赠银青光禄大夫,谥贞一先生。司马承祯有弟子70余人,不乏道门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