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什么情况?袁崇焕又被拿出来鞭尸了!
回首望去,东宫依旧灯火通明,郑小妹站在宫门前,目送着父亲离去。
直到郑芝龙和郑成功的身影彻底消失在视线之中,郑小妹这才转身回到了东宫。
与此同时,朱慈烺也是有了几分醉意,躺在床上没多久便睡了过去。
第二日,在朱慈烺的安排下,崇祯也召见了郑芝龙。
皇宫中,郑芝龙受到了极高的礼遇,还被留下和崇祯共进午餐。
这个消息在朱慈烺的推波助澜下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整个京城。
整个京城的勋贵和官员都知道了大明南安侯进京的事。
当日下午,侯府门前车水马龙,勋贵们纷纷前来拜访,郑芝龙自然也是笑容满面地接待着众人。
因为他心中清楚,这一切都是朱慈烺的默许。
而郑家,也将借着这股东风,在大明的朝堂上站稳脚跟。
京城的九月,烈日依旧高悬于天空之上,将整座城池炙烤得如同蒸笼一般。
红墙黄瓦在阳光下闪耀着刺目的光芒,街道上行人匆匆,扬起阵阵尘土。
有人抬头看了一眼头顶的太阳,忍不住抱怨道:
“都这个时候了,这鬼天气怎么还这么热?看来今天冬天会比往年更冷了!”
说罢,他随即准备前往大明国营商店,打算再囤积些蜂窝煤以便冬天使用。
毕竟不用想要知道,这玩意儿到冬天的时候可就不好买了。
另一边,郑芝龙站在自家侯府的庭院中,望着头顶那炙热无比的太阳,心中一时间感慨万千。
此次京城之行,一晃眼便过去了五天,如今,终是到了该离开的时候。
虽说这京城远比福建更为繁华热闹,可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遥远的福建。
更何况,眼下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办,那就是郑成功挑选合适的亲兵随他一起去朝鲜驻兵。
毕竟郑成功即将孤悬海外,到时候说不定会发生什么不可控的事情,而这个时候亲兵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在关键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为了主人去死!
临行前,郑芝龙再次去拜见了朱慈烺和崇祯。
虽说一早就知道了郑芝龙并不缺钱,但崇祯还是象征性的赏赐了一些金银财宝,除此之外还册封了郑芝龙的夫人为一品诰命夫人。
在旁人眼中,郑芝龙无疑是圣眷正隆,深受皇帝的器重与信任。
离京那日,晨曦初露,阳光洒在京城的街道上,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
朱慈烺带着郑成功及郑小妹,亲自将郑芝龙送至城外。
郑芝龙看着眼前这三人,心中满是感动。
朱慈烺温声说道:
“岳父大人此去一路顺风。”
郑芝龙连忙抱拳,恭敬地回应:
“多谢殿下关心!”
随即郑芝龙又看了一眼儿子和女儿,这才翻身上马。
伴随着一阵马蹄声响起,郑芝龙的身影逐渐远去。
而朱慈烺一行人,也在望着郑芝龙远去的身影许久之后,才缓缓返回东宫。
时光流转,几日之后的一个清晨,东宫之中,朱慈烺坐在书房内,案头摆放着堆积如山的奏折与文书。
他手托着下巴,眼神略显疲惫,正思索着眼前这份折子如果处置的时候,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传来,打破了这份宁静。
下一秒,只见马宝匆匆忙忙地跑了进来,禀报道:
“太子爷,李若琏李大人求见,还带来了毛文龙的三个儿子,此时正在殿外等候!”
朱慈烺听到这话,微微挑眉,脸上并未露出太多意外之色。
其实早在两天前,毛文龙的二儿子就已经来到了京城。
只是朱慈烺心中早有盘算,他想等三人全部到齐之后再一起接见,因此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如今既然他们都已到京,那也确实该接见他们了。
想到这里,他轻轻点了点头,道:
“带他们进来吧。”
不多时,李若琏便领着三个二十来岁的男子踏入书房。
只见这三人身形挺拔,虽身着朴素的衣衫,却难掩身上的英气,赫然便是毛文龙的三个儿子。
一见到朱慈烺,三人便急忙下跪磕头,声音洪亮而恭敬:
“臣参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的目光在三人身上一一扫过,随后这才温声说道:
“都起来吧。”
随即,三人这才缓缓起身,脸上虽努力保持着平静,可那眼中闪烁的喜悦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因为他们早已得知朝廷此次召他们前来的目的。
这些日子以来,一想到父亲毛文龙即将被平反,还要被追封侯爵,他们便激动得难以入眠。
曾经父亲含冤而死,他们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在世人的异样目光中艰难生活,可如今,沉冤得雪的日子
终于要来了,这份喜悦,又如何能轻易压抑?
朱慈烺看着眼前这三个满怀期待与激动的年轻人,不禁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愧疚与无奈道:
“想必这次朝廷召你们进京的事情,你们都已经知道了。”
“既如此,本宫也就不多说什么废话了。”
“总而言之,以前确实是朝廷和父皇对不起你们,让你们的父亲蒙冤至今,本宫在这里代表朝廷和父皇向你们道歉。”
和崇祯不一样,朱慈烺可没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
在他看来,错了就是错了,即便是皇帝错了也要承认。
说什么皇帝承认自己的错误会影响皇帝的威信,这在朱慈烺看来是很操蛋的事情。
对他而言,真正能影响皇帝威信的事情,只取决于皇帝手里有多少把刀、以及这些刀够不够锋利!
当然,崇祯是不会懂这些的。
与此同时,毛文龙的儿子们听到这话,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悲伤,但他们还是很快便反应了过来。
毛承禄情绪激动,忍不住大声说道:
“殿下莫要如此说,这不是朝廷的错,也不是陛下的错,而是袁崇焕这恶贼的错!要是他还活着,我一定要让他碎尸万段,报杀父之仇!”
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神中迸发出熊熊的恨意,仿佛要将袁崇焕千刀万剐才能解心头之恨。
他的两个弟弟也是紧握双拳,眼中满是愤怒与不甘。
不过可惜的是,袁崇焕早已被凌迟处死,他们纵有满腔仇恨,也再无报仇的机会。
朱慈烺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冲着一旁的马宝招了招手。
马宝立刻心领神会,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早已备好的圣旨走了过来,随后缓缓打开,高声道:
“毛承祚、毛承禄、毛有杰接旨。”
三人听到这话,急忙再次下跪,神情无比紧张。
下一秒,马宝的声音在书房内回荡: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忆昔东江镇总兵毛文龙,披肝沥胆,守疆卫土,于皮岛孤悬之地,独撑危局,率孤军而御强虏,设奇阵以掣敌锋,使建奴不敢轻举妄动。
数年之间,辽东稍安,其忠勇可昭日月,其功绩当载史册!
然奸佞袁崇焕,矫诏擅权,蒙蔽圣听,竟行鸩害忠良之举,致毛文龙蒙冤而逝,忠魂含恨,令朕痛心疾首,追悔莫及!
今真相大白,忠臣冤情得雪,特为毛文龙平反昭雪,追封其为东江侯,赐谥号‘武愍’,享太庙春秋祭祀。
其爵位由长子毛承祚承袭,世袭罔替,次子毛承禄、三子毛有杰,皆封游击将军,以彰其门。
望毛氏后人承先辈之志,效命疆场,为我大明再立殊勋!
钦此!”
不得不说,这道圣旨简直堪称又臭又长,比以往崇祯下发的圣旨都要长的多。
朱慈烺第一次看到这道圣旨的时候也有些懵逼,他不是没看过崇祯封赏的圣旨,但无论哪一次都没有这么长。
之前的封赏圣旨基本上也就不过百字,可这次却将近三百多字。
朱慈烺心中明白,这大概是因为崇祯对毛文龙心怀愧疚,才会在诏书中如此详细地阐述毛文龙的功绩,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
随着圣旨宣读完毕,毛文龙的三个儿子早已热泪盈眶。
泪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滴落在地上,此时他们心中的激动与感慨,简直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父亲的死,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昭雪,家族也迎来了新的希望与荣耀,多年的等待与坚持,在此刻都有了意义。
下一刻,三人赶忙再次拜谢。
“臣接旨,拜谢陛下圣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本来按照原本的计划,这道圣旨是要在明天上朝的时候,由崇祯亲自宣布的。
只不过刚巧这道圣旨目前还在东宫,所以朱慈烺就先拿出来了,也能让他们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提前感受到朝廷的诚意。
紧接着,朱慈烺看着三人道:
“都起来吧,本宫还有别的事情要跟你们说!”
三人听到这话,这才赶忙站了起来,然后等待着朱慈烺接下来的话。
只见朱慈烺的神色开始变得严肃起来,随后正色说道:
“本宫也不瞒你们了,如今朝廷之所以要为你们的父亲毛文龙平反,还有为他追封爵位,除了感念你们父亲之前的功绩之外,还因为另外一件事情。”
朱慈烺说着,便将朝鲜使臣来到了大明求助,以及大明针对朝鲜以及建奴的谋划都说了出来。
反正眼前的三人也都不是外人,没什么好隐瞒的。
而三人听到这话之后,瞬间也是恍然大悟了起来。
紧接着,朱慈烺继续说道:
“总而言之,朝廷即将在朝鲜驻军,位置很有可能就在皮岛,而你们的父亲毛文龙,曾经在皮岛有着极高的威望。”
“所以本宫希望毛承禄、毛有杰你们二人能够跟随大军前往朝鲜,帮忙收复你们父亲毛文龙曾经的旧部。”
“即便那些旧部已经不在了,当地肯定也流传着关于毛文龙的事迹,有你们在,还是可以收服一些当地人心的。”
“如此一来,更利于大军行事!”
作为长子的毛承祚率先开口,语气坚定而诚恳。
“殿下,臣等皆是大明的臣子,但凡朝廷有用得到臣兄弟几人的地方,臣等决不推辞!”
毛承禄和毛有杰也赶忙俯身拜倒,齐声说道:
“太子殿下,臣等愿意为大明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事实上他们心中清楚,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处,朝廷给予他们如此丰厚的赏赐与荣耀,自然是希望他们能够为朝廷效力的。
而他们本就是武将,保家卫国、为朝廷尽忠本就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更何况这还关乎着已故父亲的名誉与家族的未来,他们又怎会推辞?
朱慈烺听到这话,满意地点了点头,眼中露出欣慰之色。
“当年毛文龙能做到的事情,你们身为他的儿子,本宫相信你们也可以做到。”
“本宫就等你们的好消息了。”
“行了,下去休息吧,明日早朝之时,陛下会亲自接见你们,你们也要提前做好准备。”
三人听到这话,赶忙再次拜谢。
“多谢殿下提醒!”
“臣等必不负太子殿下所托!”
随后,三人这才退了下去。
离开东宫之后,毛承祚三兄弟只觉得浑身轻松,神清气爽。
就连脚下的步伐都变得轻快起来,仿佛身上的重担一下子都消失了,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满心只想着为朝廷建功立业的那一天。
或许在这之前,他们对于朝廷还是有些许恨意的,毕竟明明是袁崇焕冤杀了他们的父亲,可十几年来,朝廷却一直没有为他们的父亲平反。
在此刻,这些恨意却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朝廷给的太多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便来到了第二天早上。
朝堂之上,大臣们早早地便来到此处,等待着上朝。
紧接着,当众人看到崇祯出现在龙椅之上时,皆是微微一愣,脸上露出惊讶之色。
毕竟崇祯可是快一个月都没有上朝了,如今突然出现,怎能不让人感到惊讶?
不过很快众人便反应了过来,然后按照规矩拜见了崇祯。
紧接着,王承恩那尖细的声音就响了起来。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话音刚落,内阁首辅薛国观便率先站了出来,朗声道:
“启禀陛下,臣有本启奏。”
崇祯自然知道薛国观要说何事,因此微微点了点头,说道:
“爱卿请说。”
薛国观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
“启奏陛下,前不久,朝鲜使臣来到大明,说是近日来,日本不断侵扰朝鲜,而建奴对于这种事情一概不理,朝鲜无奈之下只得求助于大明。”
“臣觉得朝鲜虽然已经不是大明的藩属国了,但毕竟曾经两国友好,还是有必要帮助朝鲜对抗日本的。”
“内阁经过商议,想要请求陛下在朝鲜驻兵,以帮助朝鲜对抗日本。”
虽然朝廷早已下定决心要往朝鲜驻兵以牵制建奴,但是明面上却不能这么说。
毕竟在名义上,建奴也是大明的藩属国,如果公然以对抗建奴的名义往朝鲜驻兵,在道理上根本说不过去。
万一建奴以此为借口大做文章,那大明便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显得极为无理。
毕竟大明还是要脸的!
不过,这可难不倒心思活络的内阁大臣们。
既然不能拿建奴做文章,他们便将目光转向了日本。
反正近些年来,日本确实一直在侵扰朝鲜和大明沿海地区,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简直犹如禽兽。
秉持着帮助朝鲜抵抗日本的名义往朝鲜驻兵,如此一来,谁也无法说三道四。
就算建奴知道了大明的真实意图,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指责。
因为日本骚扰朝鲜沿海地区这件事,建奴也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他们本来就将朝鲜当作和日本的缓冲地带,根本就没心思去帮朝鲜对付日本。
而这,恰恰给了大明一个绝佳的机会,能够顺利地在朝鲜驻军,实现对抗建奴的战略目标。
与此同时,在听到这话的时候,众臣的反应也有些不太一样。
有些人一早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因此只是在心中暗笑。
有的人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只觉得朝鲜真不要脸,明明都已经不是大明的藩属国了,怎么还求着大明帮忙打日本?
要知道之前万历年间的时候,大明可是帮助过他们打败了日本
,可他们最后还不是成了建奴的藩属国?
简直堪称背信弃义!
虽然这其中并不是朝鲜愿意的,但事实就是事实。
不过但这件事情是内阁提出来的,而且内阁已经做出了决定,他们这些人也不好再说些什么。
紧接着,内阁的其他几位大臣和兵部尚书李邦华也站了出来,纷纷表示支持此事。
也看着时机差不多了,崇祯假装稍微思索了一下之后便说道:
“诸位爱卿说的没错,虽然朝鲜名义上已经不是大明的藩属国了,但毕竟在之前他们确实忠心于大明,而且他们之所以臣服建奴确实也是被迫的,既然如此,朕决定派兵支援朝鲜,在朝鲜驻兵用来抵抗日本。”
听到这话,内阁大臣们赶忙躬身道:
“陛下圣明。”
紧接着其他臣子也都纷纷附和。
“陛下圣明。”
就在这时,崇祯突然又开口说道:
“除此之外,朕今日还有一件事情要宣布。”
众人听到这话,赶忙安静下来,等待着崇祯接下来的话。
只听崇祯继续说道:
“朕近日来,时不时总会想起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被袁崇焕冤杀的东江镇总兵毛文龙。”
“朕之前杀袁崇焕的时候,本来就想要为毛文龙平反,只是当时诸事缠身,大明岌岌可危,所以这件事情也就一直耽搁了下来。”
“直到之前辽东大胜,朕突然又想到了毛文龙,朕觉得不应该让如此忠臣蒙冤,所以想要为毛文龙平反,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听到这话的时候,朝堂之上突然就安静了下来。
知道内情的人自然知道这是因为什么,而一些不知道内情的人却是瞬间面面相觑。
要知道毛文龙都已经死十五年了,怎么好端端的突然就要为他平反了?
但也有一些聪明的人猜到了为毛文龙平反的事情应该和这次往朝鲜驻兵的事情有关。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事先安排好的几个大臣突然站了出来。
“陛下圣明,臣认为理应如此。”
“当年毛文龙驻兵海外,却一直为大明殚精竭虑,牵制建奴后方大军。”
“毛文龙在世时,建奴的大军根本不敢全力进攻大明,唯恐后方被毛文龙偷袭。”
“可是那袁崇焕居然擅自擅杀毛文龙,实乃罪大恶极,也就是他如今死了,他要是不死的话,便应该让他诛灭九族。”
“故此,臣认为应该为毛文龙平反!”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臣子站了出来,纷纷支持为毛文龙平反,并且其中大多数都是武将。
武将们其实没有那么多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文龙当年确实是被冤杀的,所以就应该平反。
而且这样一来的话,也可以加重武将在朝堂的地位,这是他们乐于见到的事情。
只不过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臣子站出来,已经死了许久的袁崇焕又被拉出来“鞭尸”了!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袁崇焕确实是该死呢?
也看着气氛差不多了,崇祯这次示意众人安静下来,随后眼神示意了一下一旁的王承恩。
王承恩瞬间明白过来,随后高声喊道:
“宣毛承祚、毛承禄、毛有杰觐见。”
随即,毛文龙的三个儿子便来到了大殿,然后恭敬的下跪磕头。
“臣毛承祚,参见陛下!”
“臣毛承禄,参见陛下!”
“臣毛有杰参见陛下!”
崇祯看着眼前毛文龙的三个儿子,先是微微叹了口气,然后这才说道:
“当年虽说是袁崇焕擅自杀了你们的父亲,但朕没有及时为他平反,说来也是朕愧对你们的父亲。”
“不过今日,朕要为他平反!”
毛文龙的三个儿子听到这话,瞬间便一脸感动的再次拜谢道:
“多谢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没有再说话,只是对着王承恩挥了挥手,王承恩瞬间会意,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圣旨大声宣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忆昔东江镇总兵毛文龙,披肝沥胆,守疆卫土,于皮岛孤悬之地,独撑危局,率孤军而御强虏,设奇阵以掣敌锋,使建奴不敢轻举妄动。
...........
望毛氏后人承先辈之志,效命疆场,为我大明再立殊勋!
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之后,群臣们也有些懵逼,因为这道圣旨可太长了,比以前所有的圣旨都要长的多!
看来应该是崇祯绝对愧对毛文龙,这才整了个这么长的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