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不出意外是要出意外的
水果那边已经准备好了,南红这种东西,又不看时令,既然签了约就应该早做准备,事到临头搞这出,很难说不是故意的。
“二夫人,水果不能久放,后日之前若实在备不齐,我们就得上路了。”蔡友虽然也很着急,但眼看这窟窿补不上,只能尽量减少损失。
“我去找他,如此出尔反尔,到底是何意。”杨悦薇看着家中下人来来去去和岳家沟通了数趟都没有任何效果,只能自己跑一趟。
岳氏矿场在络雁的管理者是个姓宋的中年人,看到他们过来,苦着脸说道:“没有就是没有,问多少次也没有,主家那边说的,我只是一个管事儿的,夫人就算亲自来,咱也没办法。”
他说的也是事实,他们之前谈的合同是直接跟岳家话事人岳岭谈的,解铃还须系铃人,这生意就是不成,也得和岳岭当面谈。
“我只问你,岳家当家的今在何处。”
“我……宋管事很想说不知道,但杨悦薇的眼神表明了他除了坦白,没有别的选择。
岳家祖产在霁州西部,络雁城里的只是城郊一个别院,之前传递京中来的消息时,便以此为联络地址。
霁州西气候炎热,这段时间岳岭都住在这。
他年过半百性喜静,换现在的话来说,有钱人低调。
管事说他就在这,但到了门口,门房却矢口否认。
“无所谓,你现在去通知,我可以等。”杨悦薇好脾气地说道,又朝谢韶光道:“你先回去吧,你身体还没大好。”
“我没事。”
夏末初秋,秋老虎简直比盛夏还要闷热。
谢韶光被晒了一头汗,虽然心中烦躁,但并不打算将母亲一人留在这。
她心里隐隐有种感觉,岳岭不会无缘无故出尔反尔,他这么做,背后必然有别人在指使。
南红不愁卖,信誉虽然关键,但也有别的方法可以弥补,这件事唯一有损失的就是谢家。
而络雁城与谢家有过节的,屈指可数。
杨悦薇温柔地看着她:“那你去车上等吧,这里太晒了。”
“我陪着娘,正好这些日都没怎么晒太阳。”
见她坚持,杨悦薇不再劝说,只是让她站在有屋檐阴影的一侧,给她打着扇子。
不多时,面前关上的门忽然打开,她们寻找半天的岳岭便出现在门口。
他愤愤嚷道:“受不了了,凭什么他们说什么我就得做什么,他们有恩怨不敢直言,就要让我做这不忠不义之人么!”
“岳头家,见你一面可真不容易。”杨悦薇早知他在家,只是被激烈的开门声惊了一下,立刻整装敛容。
“谢夫人、谢小姐,进来说吧。”岳岭沉沉出了口气,仿佛在给自己做什么心理准备。
这别院僻静清雅,虽不像袁家那样占着地利,坐享自然,却也有主人的一番奇思趣想。
岳岭将两人请到葡萄藤架下,奉上两杯清茶。
他自己的茶碗看起来已经两三泡了。
这里离前门不远,她们来时他应当就在这,一切他都知道。
“我便开门见山了,岳大人。”杨悦薇润了润唇,开口道:“之前合同谈得好好的,为什么忽然反悔?”
出尔反尔,坐地起价那是小商贩干的,岳岭这种坐拥霁州最大矿产的一方巨富不应当做出这种事。
“是谁在背后捣乱。”
这种事作为成年人,大家都想得到,所以岳岭没必要绕口舌。
“你家商队新来霁州,不知霁州的规矩。”他皱了皱眉:“粮食这种事关民生福祉,整个市场稳定的东西,都要从霁州商会名下过。”
“我已拿到官府通关文牒。”
“你还……”岳岭有些犯难:“商会是霁州大小商贩联盟,并不归官府管辖,官府能保你顺利进,却未必能保你顺利出。你们运来那些粮也是……真的麻烦还没来呢。”
“谁家的。”杨悦薇沉吟片刻,直接问道。
“唐家。”
之前袁家那乱子闹得不小,主要是当日参宴人数非常多,所以这事第二天就从各种渠道传遍整个络雁。
有钱人贵族扯头花手段更阴毒,却不显于表面,这么直接的打架可相当少见。
所以岳岭也听说了。
“当日我看在袁家面子上接受他们道歉,这事便就算了,竟然还敢在背后使绊子!”杨悦薇怒不可遏。
“谢夫人从前未与他家打过交道,唐家人是最吃不得亏的,作为商人,他们可以说是斤斤计较,睚眦必报。”
岳岭满脸愁绪:“而且很不幸的是,他们在商会颇有影响力,你们这次的商队没有在商会中报备批准,在霁州范围内便都是不合法的,他们勒令所有大商家都不许与你们做生意,不然他们名下的所有商铺都会停止合作。”
能被袁家邀请的必非泛泛之辈。
谢家毕竟外地进来的,规模也不大,比起他们这种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次生意的比,还是多年深耕霁州的唐家更重要。
“可我们收的水果没有任何问题。”虽然心中也有怀疑,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粮食也是已经开始分卖。”
岳岭摇摇头:“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你们多加小心就是。说这话是出于谢家于我的恩情,若是一个人,怎样都好。但岳家上下数百号人,都要吃饭呐。还希望夫人谅解。”
这意思就是不管怎么说,都不会做这单生意了。
而且“真的麻烦还没来”。
回家一路上,杨悦薇都沉默着。
强龙不压地头蛇,这种事多有,难道要就这么吃了这亏?
岳岭的坦言让她找到问题的缘由,却没办法去解决。
霁州商会限制的是商家,她就算去问,去对质,对方也会推脱是他们和岳家的事。
“夫人,不好了,魏氏米行的掌柜来了,说咱们的粮食是发霉的陈货,有人买了回去吃出问题,去报官了。”
“什么?”
母女俩刚到家下马车,便听闻蔡友急匆匆奔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