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大殿之上,群臣议论起来。搜索本文首发: 奖励一把
太傅开了口:“启禀圣上,大行皇帝在世之时,曾与臣言及此事。他说过,百年之后,合葬之人,乃元德太后与周贵妃。未曾提及史后。”
太傅是先帝最为信赖之人。先帝的确说过此事。周贵妃薨逝之时,他曾想过要写下诏书,可那晚病发得太突然,故而,没有来得及。
众人登时鸦雀无声。
朱瑁微笑道:“敢问太傅,大行皇帝可有留下遗诏?”
“……大行皇帝病重,未曾……”
“那就是没有了。”
“……是。”
太傅仰头:“臣蒙大行皇帝数十年恩幸,绝不会信口雌黄。大行皇帝的确有过此等口谕,臣不敢欺瞒。”
他的话字字刚硬,落地生钉。
朝堂之上,像是吹进一股凉风。
龙椅之上的新帝,看着这个身侍三朝的老臣,眉头紧锁。
这时,杨宝林之父杨晋开口了。
“太傅此言大谬。圣人言,以礼治邦。周贵妃虽蒙大行皇帝宠爱,可终究是妃妾之身。当今陛下之母,诞育圣躬,功在千秋,如何合葬不得?”
朱瑁看了一眼杨晋,赞许地点了个头。
太傅执拗道:“若论礼仪,臣便更有话讲。陛下继位之前,居东宫十载,大行皇帝为何迟迟没有册封史太后?史太后在宫中多年,终是庶人之身。因此,不难看出大行皇帝之意。陛下新立,莫非要以一己之私念,违背大行皇帝之意愿吗?”
“庶人”“私念”等字眼,无不像针一样,扎着朱瑁的心。
然,太傅是他的师长,他若刚继位,便不敬师长,有损声誉。
杨晋大声道:“放肆!君为臣纲,太傅大人熟读圣贤书,如此羞辱陛下,莫非连三纲五常都忘了吗?”
钱总兵适时地挥了挥手。
侍卫们“扶”着太傅出殿。
杨晋跪地道:“陛下,太傅大人劳苦功高,该颐养天年了。求陛下恩准。”
一众人见风使舵,皆跪在地上:“求陛下恩准。”
朱瑁“勉为其难”地点了点头。
如此,杨晋便担了此事。
新帝既保住了声誉,又驱走了不顺其意之人。
合葬之事,议定。
朝堂上,再无反对之声。
文武百官们清醒地看到了形势的变化。
朱瑁多年的心愿达成。
几日后,他下了道圣旨,册封杨宝林为“德妃”,乃正一品皇妃。
大行皇帝下葬之日,皇陵出了件大事。
惊动朝野。
第64章 陵寝被盗
天子丧葬停灵半月有余。
至六月中旬,太常择出安葬的吉日。
这厢,官员们忙着请出史太后的棺椁,好在大行皇帝安葬之时,一同送入陵寝。
礼部诸位官员,重新为史太后准备了一口上等木材所制的灵棺。帮底厚八寸有余,以手扣之,声如玉石。
这里头有个缘故:史太后当年亡故之时身份低微,一应安葬之物,甚为潦草。如今新帝登基,她乃圣母之身,规格当大大提升。
司礼监站在史氏陵寝前,高声道:太后移棺——
然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史太后的棺材打开,里头空空如也。不仅陪葬之物全都消失不见,连尸首都不见了。
主事的官员们慌了,皇陵乱成一片。
侍卫连忙快马赶去皇宫,禀报与新帝知晓。
朱瑁正在“绛云宫”与小盒子、杨令佩用膳。
杨令佩被封为德妃后,从清和院搬到了绛云宫。小盒子随她一起搬了来。
朱瑁初初登基,朝政繁忙,但,只要有空,他便会来绛云宫陪伴小盒子。
杨令佩一如既往地盛情迎驾。因杨晋在朝堂上替他与太傅据理力争,立了功。朱瑁待杨令佩倒也温和。
侍卫跌跌撞撞地跪在地上:“陛下,大事不好了,太后……太后的陵寝被盗了……”
朱瑁手中的汤碗重重搁下。
他的脸色骤然阴沉。
侍卫继续禀道:“礼部的张大人、工部的周大人全都守在皇陵,寸步不敢动,刑部的赵大人已亲自前去查案,看守皇陵的上下所有人等全都被关押起来审问……”
此事断然不是寻常的盗墓贼所为。
史氏从前无有封诰,陪葬的器物并不奢华,贼人不是为了取财。
连尸首都被偷走,分明是想让新帝难堪。
朱瑁立即想到反对“合葬”的太傅。
不,不应该是他。太傅虽在朝四十载,门生故旧众多,但他对皇家还是忠心的,人是迂腐了些,礼义仁信是有,不至于干出此等丧心病狂之事。
那,是谁呢?
朱瑁猛地一拍桌案。
殿内所有
人等尽皆跪在地上,不敢抬头。
“一旦查出是谁所为,朕必灭他九族。”朱瑁站起身来。
杨令佩道:“陛下,明日便是安葬吉日,此事万不能传出去,以免京中百姓人心惶惶。陛下您继位未久,维稳为第一要紧事。”
太后陵寝被盗,若传入市井,该是多么轰动。
朱瑁想起了她那做京畿巡察使的哥哥,吩咐马之问,道:“你去告诉杨令休,京中护卫加严。严密封锁消息。”
“是。”
朱瑁对那报信的侍卫道:“朕去皇陵看看。”
宫中人连忙准备车马。
杨令佩关切道:“臣妾随陛下一同去吧。”
朱瑁想了想,点了点头。
小盒子跟在他们身后。
三人坐在马车上,身后跟着浩浩荡荡的御林军,往皇陵赶去。
一路上,朱瑁忧心忡忡。
明日,皇族中所有的人都会随先帝的丧葬队伍去皇陵,他该如何向众人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