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

总不能是刘渊本事不行,当上大都督之后反而得罪了人,逼得别人蹦出来和你唱反调?

遮羞布被撕扯下来,那就不得不罚了。搜索本文首发: e8中文网

刘渊以为中原人含蓄,也要脸面,不会揪着不放。哪怕处罚他,也不痛不痒。比起放跑人出去联络外头的匈奴部族一起生事,这点惩罚不算什么。

结果扶苏三个罪责丢下来,他必须得领一个受罚。偏偏他本人并不在现场,不能自己选,那就只能朝廷选了。

贾南风故意皱眉:

“大都督自然不会别有用心,先帝能信得过他,我自然也能。”

先推锅给先帝,假如刘渊有问题,就是先帝识人不明。

顺便说点好话,安抚一下刘渊和匈奴五部,表示自己没有不信他们。

“至于名望方面,大都督怎么可能在这方面作假?他是否得匈奴民心,众人皆知,可见这一推测不实。”

把刘渊架起来,这是捧杀。

“所以应当是大都督虽然名望足够,却力有不逮。担任这个职位还是太为难他了,他擅长的是结交豪杰,而非治理地方。”

俗称,能力不行。

“这也是没办法的,治理和结交是两码事。以前没有利益牵扯,各部族自然给大都督面子。如今为了自己的利益,少不得对他生出不满来。”

暗示刘渊不懂怎么平衡各部族间的利益争端,因此才会闹出与人争权的事端。

“现在出了这样的事情,陛下也要给朝野一个交代。不如就调大都督回京任职,也免得他留在边塞,被旁人记恨中伤。”

你不是说你的敌人想积蓄力量对付你吗,那我们为了保护你的安全肯定要把你调回中央的,这都是为了你好。

贾南风最终一锤定音:

“罚大都督三年俸禄好了,此事便算是揭过。诸位爱卿不如再商议出一个新的京中官职来,这次可得选一个适合大都督的。”

中央官吏级别比边郡的高,说出去也不算辱没了刘渊。哪怕级别上是平调,实际上也是升了官。

只不过像这类颇受掣肘的升官,属于明升暗贬,叫人有苦说不出。

比起直接让刘渊待业在家闭门思过,这种处理方式更不容易落人话柄。罚也没怎么罚,就意思意思扣点钱,还给你升官了呢。

传讯兵不懂这些弯弯绕绕。

他只觉得哪里不太对,皇后好像说的有道理,又好像话里有话。关键是大都督被调走,他不是很乐意,但皇后也说那是为了大都督的安全着想。

传讯兵到底只是个小兵,不敢过多置喙什么。他心里有些惋惜,觉得大都督那样的人就该留在边疆征战,其实都督不怕那些小人的报复的。

调令传到匈奴五部。

刘渊一听就知道不好。

如果只是免职,他还能通过其他藩王的渠道换一个地方任职,继续掌兵,和匈奴眉来眼去。

虽然这个位面有了秦氏父子横插一杠,成都王一直在封地待着,没能跑去河北那一块的邺城镇守,也就无法和刘渊勾结。

但刘渊寻摸到了别的藩王,比如同在北地的河间王,这也是个不错的合作对象。

可惜皇后太狠了,直接让他回京。他好不容易逃出了洛阳,可不能再回去,不然下次想出来还不知道是何年何月。

刘渊去试探了一下匈奴五部的口风。

他想挑起五部叛乱,跟着他干脆反了晋朝。然而五部态度有些暧昧,觉得现在时机不太合适。

别看各地受灾,其实中央并没有伤筋动骨。他们直接和汉人对上,胜算不好说。

五部里的聪明人还暗示:

“大都督不如回洛阳去打探虚实,看看藩王们是什么态度。”

要是能挑拨得晋朝出现内乱,藩王和皇后打起来,就能创造出匈奴反叛的良机。

刘渊皱眉想了想:

“我只身前往洛阳太冒险了,不如换个策略。”

他决定拖延路上的行程,然后在此期间布局,挑唆河间王等藩王作乱。只要没进洛阳,他都有把握半路逃走。

这些年他也不是只联络了河间王一个。

河间王胆子有点小,刘渊对这个盟友其实是不太满意的。

幸好他刘渊结交的是归顺了晋朝的匈奴五部,而不是别的什么匈奴。勉强还能说一声他和他的下属都是大晋臣子,没有二心。

虽然到底有没有二心大家见仁见智,但反正河间王是信了的。不仅河间王信了,远在巴蜀的成都王也信了。

刘渊派人去和这两王传讯,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共商大事。

皇后如此嚣张,他们就甘心被弹压吗?

成都王和河间王这些年都被压得出不了头,再不反抗以后只会更难。现在匈奴五部愿意帮他们一把,他们还等什么?

别说,收到快马加鞭传讯的两王还真有点心动了。

如果是别人来找他们合作,他们是不太信任的。主要是不信任对方的能力,而不是别的什么。

匈奴部落就不一样了,匈奴人能打啊!

而且现在的匈奴虽然能打,却打不过朝廷正规军。这就导致匈奴不能自己作乱,确实需要和别的正规军合作才行。

两王对匈奴的认知还停留在匈奴被汉族军队压着打的往昔辉煌里,却忘了外头的小股部族确实作战吃亏,晋朝自己养的匈奴五部却不一样。

刘渊这个人在中原长大的,学了不少中原手段,汉化程度高。他也懂中原军队的优势所在,再针对性地训练匈奴五部,哪里还有短板呢?

贾南风派去接刘渊回朝没成功,反而得到了河间王、成都王和匈奴五部一起举兵的反馈。没过多久,长沙王也抓住了这个时机,跟着起兵来捞好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