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要么是贾南风私下里试探过太子,发现了他这个毛病。搜索本文首发: e8中文网 但是太子自己一无所知,还被人设计这么坑害,可见不够聪明。”
“要么是太子这个毛病一直都有,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这样就显得他更蠢了,明知自己喝醉酒是个什么德性,还不加以防备,有这个下场是必然的。”
扶苏喝醉之后其实也会行事不谨慎。
虽然没司马遹这么夸张,但会思虑不够周全,提出一些隐患极大的建议。所以醉酒后绝对不能处理国事,只能老老实实睡觉醒酒去。
他清楚自己有这个问题,因而他非必要从不喝酒。只要不喝酒,那就不会出事,也不会给别人钻空子。
司马遹连这点觉悟都没有,那还是别当太子了吧,八百条命都不够他死的。
这种人继位当上皇帝也白搭。
或许能指望他把国家治理好,但绝对别指望他能压得住外头那堆曾叔祖、叔祖、叔伯和兄弟。
知道晋朝封了多少掌握兵权的藩王在外头吗?随便来一个有脑子的都能玩死他司马遹。
到时候司马遹上位和赵王上位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是赵王乱臣贼子,司马遹好歹是太子正统继位吗?
想争权夺利的人可不管你是不是正统。
如果正统就能弹压住藩王的话,你猜把柄那么多的贾皇后为什么能叫藩王一个两个全都乖乖趴着?他们难道不懂借此质疑皇后的正统性,而后发难夺权吗?
一如既往厌恶分封制的始皇帝陛下认为,八王之乱归根结底是诸侯王引起的。
秦政断言:
“罪魁祸首该是司马炎!”
这就是搞分封的下场。
继任的统治者能压住诸侯王,那是统治者的本事。统治者死了,剩下的傻子皇帝压不住八王导致藩王暴动,这口锅还能扣到死去的统治者头上?
要么怪搞分封的,要么怪造反的。
皇后诛杀太子这种操作多了去了,很寻常的政治博弈而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何况匈奴又不是她领进来的。
扶苏提起了目前还在并州任北部都尉的刘渊。
“刘渊这两年在并州结交当地俊杰,积攒了许多匈奴族的声望。过几年会有部民叛逃出塞,他因此被免官。”
司马炎不知道怎么想的。
一开始刘渊在洛阳当质子,别人劝他任用刘渊,他说这样等于放虎归山,不行。后来大家劝他别用刘渊,他又改变了主意,非要用,给了刘渊发育的机会。
贾南风以部民叛逃为借口打压他,可惜不太成功。
成都王司马颖想要拉拢刘渊,把人留在邺城为官。后头更是支持刘渊回匈奴去建立势力,希望对方能看在他之前的恩情上,帮他谋夺皇位。
可惜刘渊只想灭晋,自己掌控天下。
秦政明白儿子的意思:
“既然打压了,那就打压到底。”
已经交恶,没有结交的可能性。何况五胡乱华中刘渊也有份,始皇帝肯定是不会和匈奴人共情的。
司马炎和司马颖都觉得刘渊可以拉拢,却不知道从司马炎早期压制刘渊开始,这人就不可能为己所用。
外头的匈奴部落也早就不是东汉时期听话乖顺的附属部族了,他们在汉末就不安分,到了西晋时独立出去成就霸业的心达到了顶峰。
几年后的叛逃是个很好的借口。
这次不能再放任司马颖拉拢刘渊了,必须把人留在洛阳看管。
扶苏以己度人:
“如果提出要刘渊回洛阳的话,我猜他应该会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反了。”
反正已经在匈奴打下基础了,回去就能当单于。晋朝自己内部纷乱才刚刚平定呢,赌一把他们没有闲工夫来攻打匈奴。
贾南风搞定汝南王等人之后,确实需要休养生息。毕竟前有司马炎晚年骚操作,中有太后母族杨氏朝中作乱,后有汝南王恃功而骄继续折腾,天下真的急需休养。
何况,贾南风执政的八年间,天灾也挺多的。
秦政思索片刻:
“朝中不缺名将,虽然有些在藩王手下,可仍有不少是忠心于朝廷的。若朝中不拖后腿,靠他们抵御异族倒也不难。”
但是没必要人为给自己增加难度。
所以刘渊最好不要放回匈奴,得想个法子除掉他。
扶苏秒懂:
“刘渊若是被免官后不肯听从诏令乖乖回洛阳,便是抗旨不尊。若发现他逃往塞外,那更是罪加一等,可以直接处决了。”
让人盯着刘渊,他乖乖回洛阳最好,不回来就在他逃跑时按律诛杀。
刘渊死后,匈奴或许会不满地选择造反攻晋,但朝廷是占理的。匈奴主动发兵,朝廷也可以顺理成章地去镇压反叛。
正好把匈奴里头不安分的领头人干掉,剩下的部族就可以重新拉拢同化了。
大秦以前收
服匈奴就是通过不断进攻杀光有野心的首领,剩下老弱妇孺和安分的普通男丁,再进行文化和血缘上的同化。
唯一要考虑的是朝中最近能不能兴兵戈,打不打得起仗。
京城内的争权夺利属于小打小闹,不是大举发兵,消耗的粮草等物不多。
这和正经开战是不一样的。
十年前司马炎才刚灭吴,为了灭吴废了不少劲。而且灭吴后司马炎就飘了,他觉得自己功绩很大,不用继续努力,开始懈怠政事,荒淫无度。
如今国库有多少钱粮,还真不好说。
秦政含笑看向儿子:
“阿苏可有妙计?”
扶苏眨了眨眼:
“部民叛逃是元康末年的事情,还有好几年呢。看来我们得帮国库积攒点家底了,否则打不起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