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所以猝然发难这一招能奏效,只是我挑选的目标错了是吗?”
扶苏点头。搜索本文首发: 今晚吃鸡
公子政一时想不到还有什么,这太为难一个五岁不到的崽崽了。他再是天才也得有知识积累才能融会贯通,于是小公子回去翻史书研究了。
第二日,小公子满血复活:
“仲父,我想到了!”
始皇接住了兴冲冲扑过来的小孩。
往日里小公子很端庄,走路都顾忌着礼仪姿态,很少这样放松随意。反倒是扶苏幼年时十分肆意,经常在远处就喊着阿父,然后跑过来一头扎进父亲怀里撒娇。
父子间的传承就是这么奇妙。
始皇忍不住对儿子说:
“你小时候,和他一模一样。”
后来扶苏开始学着端起大秦太子的仪态之后,行走坐卧时就会不疾不徐、看起来很是端庄。因为是跟着阿父学的,所以也和公子政之前那样很像。
扶苏弯眉笑笑,很有些得意。
公子政从激动里回神,连忙从仲父怀里退了出来,乖乖坐好。
始皇这才问他想到什么了。
公子政侃侃而谈:
“除却亲近之人以外,有能力的人往往不会防备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下属,除非下属表露出了野心。”
“还有一种,则是他看不起的人。因为看不起别人,觉得别人没本事对付自己。”
越是有能力的人,就越自负。觉得自己把他提拔上来,他肯定感恩自己。
而且他能力不足才需要自己帮忙提拔,这样的人不足为虑。就算背叛了自己,也有的是办法收拾。
始皇颔首:
“说的不错,春申君其人正有这样的弱点。”
春申君最后的死亡正好印证了这两点。
有人提醒他李园有野心,一直不干正事却专心豢养刺客,估计就是在为刺杀春申君做准备。
但春申君不以为意,说李园为人软弱、狠不下心做这样的事。何况自己对李园那么好,李园不可能这么没良心。
结果李园当真趁其不备刺杀了春申君,等人一死,迅速掌握权柄,接替春申君当了楚国的相邦。
权势动人心。
春申君小看了李园的贪婪,高看了自己的本事,最终导致身死族灭。
公子政感慨:
“只要利用人性的弱点,就能轻易解决他们。我可不能重蹈覆辙,要牢牢记住这些人的教训。”
扶苏便取来新制的纸张,将之一一记下。
他说:
“既然小阿父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便要牢牢记住。日后可不能因为过去太久,就忘了如今的决定。”
毕竟他阿父前世确实犯过同样的疏漏。
譬如没把心思太多的赵高放在眼里,结果赵高在他驾崩后偷偷联络胡亥,试图为祸大秦。
不过扶苏没有把自家阿父的黑历史告诉小公子,哪怕面前这位就是始皇帝本人。
扶苏:我阿父才没有黑历史。
就算有过,只要其他人不知道,那就是没有。
反正重生之后,扶苏就没让父亲留下过任何能供人谈笑的黑历史。不仅是荆轲刺秦等事件,笃信方士被骗之类的也都被他规避了。
翻开史书就会发现,始皇帝陛下一点缺点都找不出来,也没闹出过任何笑话。
赵国境内。
廉颇和太子的矛盾传得人尽皆知,不仅是始作俑者秦国,连其他几国的探子也打听到了。
楚王就很遗憾,楚国刚灭鲁,暂时没空去招惹赵国。不然这么好的机会,肯定要打一打赵国占点便宜的。
虽然现在发兵攻赵有可能让两人为了国家握手言和,但也有可能太子会不愿退让。毕竟刚刚闹僵正是关系最差的时候,仇恨值那么深,难保不会给廉颇使绊子。
暂居赵国的信陵君倒是看出了苗头,猜测是有人故意挑拨。不过他也没好心到帮两人调停,因为赵魏关系也没好到那个程度。
赵国倒霉了,魏国就能捞到好处。
所以信陵君反而悄悄给魏王去信,劝说魏王抓住机会。倒不用直接攻赵,而是可以继续帮着一起挑拨二人,等待一个更好的发兵时机。
反正现在肯定不是好时机,不然万一赵王恼羞成怒,把他这个住在赵地的魏国公子宰了泄愤怎么办?
赵王可是有过战时追杀秦国质子的前科。
奈何魏王现在很烦信陵君,对他的提议一概不理。甚至还怀疑信陵君是不是要帮着赵国坑魏,这才怂恿魏国蹚这趟浑水。
然而,魏王不动心,燕王动心了。
扶苏听说燕国向赵国宣战时,还惊讶了一瞬,不是说燕王忙着修长城没兴趣插手外头的事情吗?
始皇递来一份书信:
“燕王死了,他儿子燕喜不久前刚刚继位。”
扶苏恍然:
“那个当了三年燕王的燕孝王,确实是今年逝世的。怪不得突然开战,原来是燕王喜继位了。”
燕王喜其人乃是战国末年的一大乐子。
其他君王的事迹都是这样的——发兵攻魏,大胜,破五城。伐赵,克十城,俘虏数万人。
他燕王喜的事迹却是这样的——发兵攻赵,大败,国都被围,割地求和。再伐赵,又为赵将所破,被俘两万人。
别人发兵是次次打胜仗,他发兵是次次打败仗。在位三十多年,毫无建树。
出名的事迹只有荆轲刺秦失败后主动杀了燕太子丹,以此讨好秦国,后来被秦将千里奔袭活捉。
扶苏大胆推测:
“我猜燕王喜此时发兵,一定是听了相邦栗腹的馊主意。”
燕王喜和他的心腹爱臣栗腹,堪称战国的第二对卧龙凤雏——前一对是齐王建和他舅舅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