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后来蔺相如为了大局计,主动避让,不与廉颇争锋。搜索本文首发: 打开它 免得秦国知道他们将相不和,借此针对赵国。
“后来廉颇听闻了蔺相如的一片苦心,便主动脱去上衣、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两人重归于好。”
扶苏就问小公子:
“难道小阿父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只看到了蔺相如的宽仁吗?”
公子政一下子被点醒了:
“我知道了!”
他年纪小,看问题难免不全面。不过能一点就通,已经强过旁人许多。
公子政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兴奋感:
“廉颇生性如此,太容易得罪人了。”
“恃功而骄,就容易得罪君上。他越是战功赫赫,就越容易在赵王面前露出不妥的姿态,不怪赵王猜忌他。”
廉颇难免会在赵王跟前摆出一副“没有我赵国早就完了”的样子,赵王能高兴才怪,顺理成章地就会怀疑他是不是已经看不上自己这个“无能”的赵王了。
所以赵王会怀疑廉颇拥兵自重,再正常不过。
而廉颇连赵王都不够尊敬,就更不可能尊敬赵王的太子了。倘若太子气量狭小一些,自然便会记恨于他。
说到底,廉颇之前对蔺相如不敬,本质上就是在不敬先赵王。廉颇认为先赵王的决定有问题,明显没把先赵王放在眼里。
所以廉颇是有前科的。
换成大秦——
始皇让尉缭高居三公之一的国尉,王翦等武将会不忿地说“尉缭只是贿赂了六国高官,哪里比得上我等攻城略地”吗?
他们尊敬且信任他们的陛下,不会也不敢这么放肆。
扶苏补充提醒了一句:
“赵太子有一宠臣名为郭开,与廉颇有旧怨。”
公子政闻弦歌而知雅意:
“廉颇还看不上其他功绩不如他的人,更看不上出身不如他的人。我不知郭开出身如何,但见他如今不曾传出过贤名,便可知他无甚功绩,廉颇必不喜他。”
一边是自恃功高对太子不够尊敬,一边是和太子的心腹闹矛盾,也难怪他和太子会关系不睦了。
公子政说完,期待地看向仲父,等仲父点评他说的对不对。
始皇拍了拍他的肩膀:
“说得不错。”
而后又问:
“既然知道他和太子不睦了,你可能想到该如何解决廉颇?”
这简直就是送分题。
公子政不用想就回答出来了:
“继续挑拨他和太子的关系,太子会替我们解决掉廉颇。”
你都和储君不睦了,还想继续掌兵呢?就不说太子继位后十成十地不会任用你,哪怕是太子继位之前,也多的是手段搞你。
公子政忽然意识到不对:
“大将和太子不和的消息,居然都传到我大秦了吗?赵王居然没有粉饰太平?”
这岂不是在等着秦国利用此事做文章?
扶苏露出了微笑:
“当然是因为,这件事就是我大秦促成的。”
廉颇实在是太好坑了。
扶苏打听到他和郭开有旧怨,立刻就以此作为突破口。然后不断传流言,夸大他和郭开之间的矛盾,让郭开对“廉颇特别瞧不起我”这点深信不疑。
郭开是什么人呢?
这人是始皇帝灭赵的最大功臣,以一己之力进谗言弄死了赵国最后的名将李牧,拱手把赵国送给了大秦。
对,他收了尉缭的贿赂,一直在为大秦做事来着。
之前庄襄王在位的时候,还收过吕不韦的贿赂。在赵王试图把廉颇找回来重用的时候,示意使者污蔑廉颇一顿饭的功夫上三趟茅厕,恐怕不中用了。
于是问出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赵悼襄王觉得廉颇指望不上了,放弃了重新任用他。
总而言之,郭开就是个小人。
无论是用谗言忽悠他,还是让他用谗言忽悠别人,都效果拔群。
公子政学到了:
“那楚国的春申君可有什么性格弱点,可以用来离间他和楚王?”
扶苏无奈地告诉小阿父:
“有点难,楚王没那么容易上当。”
最后这几代的楚王,其实大部分都不是特别拉跨。其中楚考烈王算是格外有雄才大略的那个,并不好骗。
后来他和春申君日渐疏远,还是因为秦王政六年时楚王令春申君主持五国合纵攻秦之事,结果失败而归。楚王认为这是春申君的失职,所以才不再信任他。
公子政及时转变了思路:
“如果离间不了君臣,那就离间旁人。春申君有没有十分信赖的人,私底下挑拨他们的关系,这样对方猝然发难,春申君必然没有防备。”
在楚国春申君势大,没有其他人能和他争锋。想要让两虎相争并不容易,所以最好从内部突破。
正所谓外敌易躲,家贼难防。
不过公子政也担忧:
“这样好像很难?”
毕竟疏不间亲,人家既然是信任的人,哪有那么容易挑拨成功呢。
始皇看他烦恼的模样,忽然有一种看到了扶苏幼年的感觉。以前小扶苏被难题难倒了,也会这样困扰地苦思冥想。
对旁人一向不假辞色的始皇表情柔和了一瞬,安慰他道:
“不急,慢慢想。不一定要离间亲近的人,还有别的法子。”
小公子吃亏在了活得岁数少,见识不多上头。况且他也没真正见识过朝堂倾轧,很多事情他还不太懂。
扶苏在一旁循循善诱:
“春申君除却不会防备亲近之人外,还有两类人也是他不会防备的,小阿父可以往这个方向想一想。”
公子政便转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