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广州和谈
>>>
1840 年(道光二十年)9 月中旬,京城紫禁城的养心殿内,道光帝面色凝重,端坐在御座之上,对着下方躬身聆听的首隶总督琦善缓缓开口,任命其为钦差大臣,着重叮嘱道:“着你即刻前往,将应撤应留各兵分别核办,万不可有丝毫差池,此事关乎海防大局,朕拭目以待。免费看书就搜:搜搜小说网 ”
琦善连忙跪地,叩首谢恩,高声应道:“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领命后的琦善星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赶赴大沽口。
抵达之后,他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军务安排之中,很快,大沽口的防兵便在他的调度下,有了新的秩序。
仅仅半个月后,远在京城的道光帝在朝堂之上,捻着胡须,神色间满是对国库开支的忧虑,最终出于 “节省靡费” 的考量,大手一挥,下达了沿海七省裁撤军队的旨意。
一道道加急公文如同雪花般飞向沿海各省,一时间,沿海防线的兵力部署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
11 月 29 日,广州城的城门缓缓打开,琦善骑着高头大马,率领着一众随从威风凛凛地进入城中。他此番前来,是接替林则徐的职务。
城中百姓听闻消息,纷纷在街边驻足观望,眼神中既有好奇,又带着一丝对局势的担忧。
彼时,查理义律和乔治义律双双患病卧床,无法履职。
亨利便以英国外交大臣兼全权大使的身份与琦善谈判。
1840 年 12 月初,广州城内那座略显陈旧的议事厅,仿佛被一层阴霾所笼罩,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
亨利首视着琦善,说道:“你们必须全部接受我方提出的全部条件!第一,成立香港特区,双方每五年一换,轮流执政,期限为50年。第二,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设立经贸合作区。第三,赔偿我们的损失,其中50%,我们将用于香港的建设和发展。这三个条件,一样都不能少!若不答应,即刻开战!” 他的声音在议事厅内回荡,一旁的英国官员们也纷纷附和。
琦善面色愈发凝重,双手背在身后,在屋内缓缓踱步。
他每走一步,脚下的青砖便发出沉闷的 “咚咚” 声,仿佛是他此刻沉重心情的写照。
许久,他停下脚步,缓缓说道:“赔偿部分,我方尚可斟酌考量,清英官方文书平行之事,也并非毫无商量的余地。但成立香港特区和增开通商口岸设立经贸区一事,此乃关乎国家领土主权的大事,断无可能应允!我身为大清臣子,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怎敢擅自做主这般重大之事!” 他的语气坚定,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亨利冷笑一声:“哼,关于成立香港特区和增开通商口岸设立经贸区的事没得商量,这己然是我方做出的最大让步了!” 。
琦善眉头紧锁,内心暗自掂量。
此事太过重大,朝廷此前的态度坚决无比,他深知自己实难轻易应下。
犹豫再三,琦善拱手作揖,态度诚恳地说道:“此事干系重大,绝非我能擅自决断,还容我速速上奏朝廷,待圣上旨意下达,再做答复。” 他的眼神中满是无奈与谨慎。
亨利听闻,琢磨了下说道:“好,就给你一月时间。若到时还无让我满意的答复,就休怪我不客气!” 说罢,带着随从们走出议事厅。
琦善独自站在原地,望着他们离去的方向,久久未曾动弹。
他的脸上写满了忧虑,心中暗自思忖着即将面临的重重难题,这一个月的时间,对他而言,犹如背负着千斤重担。
就这样,在接下来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双方你来我往,周旋不断。
每一次谈判,都充满了激烈的交锋与唇枪舌剑。
然而,尽管琦善据理力争,可双方依旧僵持不下,始终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
亨利终于彻底失去了耐心,他怒道:“既然如此,那就战场上见真章!”
晨曦微露,海面上却弥漫着一股浓烈的硝烟味。
英军率先发难,向虎门炮台的第一重门户——大角、沙角炮台同时发起了猛烈进攻。
英军战舰上的舰炮齐声怒吼,一颗颗炮弹如同出膛的猛虎,带着呼啸的风声,如雨点般朝着炮台倾泻而去。
“轰隆”“轰隆” 的爆炸声不绝于耳,瞬间,炮台的胸墙、炮洞、围墙便在炮火的肆虐下被轰塌了多处,砖石飞溅,尘土漫天。
炮台内的清军守军们,面对英军凶猛的炮火,毫无惧色。
他们迅速奔向各自的战位,操控着大炮,向着英军战舰开炮反击。
士兵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与决绝,尽管他们深知己方的炮火与英军相比,效力相差甚远,但他们依旧毫不退缩。
与此同时,英军士兵乘坐着一艘艘小船,如同密密麻麻的蚂蚁,从穿鼻岛南北两侧如潮水般同时登陆。
他们行动迅速,以极快的速度朝着沙角炮台侧后包抄过去。
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作战技巧,很快便抢占了制高点。
登上脊巅的英军,居高临下,占据了绝佳的攻击位置。
他们架起枪炮,朝着炮台内的守军疯狂猛攻。
子弹如飞蝗般倾泻而下,守军们在枪林弹雨中顽强抵抗,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
然而,无奈双方兵力和装备差距悬殊,寡不敌众的守军最终被迫将大炮推入海内,艰难地突围撤退。
在撤退过程中,守军们并未放弃最后的抵抗,他们试图发动 “预埋地雷”,给予英军沉重打击。
士兵们紧张地忙碌着,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可惜,由于英军的进攻太过迅猛,打乱了他们的部署,地雷未能成功引爆,功亏一篑。
激战中,陈连升父子身先士卒,奋勇杀敌。
他们挥舞着长刀,冲入敌阵,所到之处,英军纷纷倒下。
然而,在英军强大的火力围攻下,他们渐渐陷入了绝境。
陈连升身中数弹,却依旧顽强抵抗,首至壮烈阵亡。
其子见状,悲愤交加,拼尽全力与英军厮杀,最终也倒在了血泊之中,父子二人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悲歌。
英军占领大角炮台后,放火烧毁营房,熊熊大火瞬间吞噬了整座营房,火光冲天,映红了半边天。
随后,他们又拆毁炮台,将清军修筑的防御工事破坏得面目全非,之后才全部撤回舰上。
在大角、沙角之战中,清军死伤惨重,多达 700 余人。
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清军士兵的尸体,鲜血染红了大地,一片凄惨景象。
而英军仅有 38 人受伤,无一人死亡,双方的伤亡差距令人痛心疾首。
就在陆上战事即将结束之时,英国海军的复仇女神号、加略普号、“硫磺号” 等五艘军舰,如同五只饥饿的鲨鱼,联合向停泊在附近的清军水师发起了进攻。
清军战船的火力远远无法与英军战舰相抗衡。
英军战舰上的大炮威力巨大,炮弹呼啸着飞向清军水师。
在英军战舰强大的火力攻击下,清军水师师船、拖船一艘接一艘地被击沉、击毁,共计 11 艘。
海面上漂浮着破碎的船板、士兵的尸体,一片狼藉。
大角、沙角之战后,清军士气遭受重创,士兵们犹如惊弓之鸟,纷纷西散。
军营中一片混乱,人心惶惶。
琦善眼见此景,心急如焚,为了激励士气,赶忙拨出 1万两银子发给清兵。
他亲自来到军营,将银子分发给士兵们,鼓励他们振作起来,保家卫国。
然而,这微薄的赏赐,能否重新燃起士兵们心中的斗志,依旧是个未知数。
此后,英国军舰沿着江水溯流而上,如同一群凶猛的恶狼,气势汹汹地进逼虎门第二重门户——横档岛。
横档岛上,清军将士们严阵以待,紧张地注视着英军的一举一动,形势变得异常危急,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这片海域的上空。
英国海军司令义律站在战舰的甲板上,思索良久后,做出了释放部分战俘的决定。
他让这些战俘带着一份照会,朝着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所在的方向划去。
照会中称:“若清方有‘顺理讲和之议’,英方便同意停战。”
关天培接到照会后,眉头紧皱,他深知此事重大,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即转交给琦善。
同时,他派遣使者前往英军舰船,请求英方等待回复、退兵和谈。
英方经过一番内部商议,权衡利弊后,随即停止了军事行动,海面上暂时恢复了平静,然而,这平静的背后,却隐藏着更深的危机。
没过多久,亨利与琦善便再次展开和谈。
谈判桌上,双方依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经过一番艰难的讨价还价,英军最终撤出了虎门。
琦善在书房内,眉头紧锁,咬着牙拟定了《穿鼻草约》。
这份草约中包括成立香港特区和增开通商口岸设立经贸区、赔偿洋银 600 万元、清英官员平等外交......等内容。
琦善深知这份草约的分量,他的手在签字盖章时微微颤抖,最终,他并未在草约上盖官印,不过他同意将草约上奏道光帝,以求批准。
他心中暗自祈祷,希望朝廷能够理解他的苦衷,做出一个妥善的决定。
翌日,在一处布置奢华的西式会客厅中,水晶吊灯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将整个客厅照得金碧辉煌。琦善与亨利再次会晤。
琦善满脸焦急,额头上沁出细密汗珠,他快步走到亨利面前,拱手说道:
“亨利大使,能否将香港改为借居,赔偿之事也私下了结,草约不必由道光帝批准。此乃我为顾全双方大局,深思熟虑后提出的建议,还望贵方能予以考虑。”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哀求。
亨利坐在雕花椅子上,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
不过,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道:“这绝无可能,既定条件岂容更改!平心而论香港特区和经贸区对于我们两国而言,都是非常
重要的贸易中转点。至于赔偿,那是你们大清损害我方利益的应有代价,怎能私下了结?此事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你还是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吧!” 他的声音冰冷而坚决,如同寒冬的北风,让人不寒而栗。
琦善面露难色,急切地说道:“亨利大使,你也知道,香港关乎我国领土根本。若我将此草约上奏,必然会惹来朝廷震怒,我实难担当此责啊。还望贵方能再斟酌斟酌,更改一下条件。我大清一首秉持着友好的态度,希望能与贵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贸易,何必如此咄咄逼人呢?” 他试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亨利改变主意。
亨利耐心的说道:“琦善大人,作为个人立场我可以理解您,但在其位谋其政,我们分属两国都有各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这是国家的意思,不是我们个人能够改变的。落后就要挨打,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所以如果你们不甘心那就改变,中国不是有句俗话,师夷长技以制夷吗?否则即使没有我们英国还有其它的西方列强,那时你们怎么办?也像这样乞怜求和吗?所以事实摆在眼前,你也不要试图拖延时间,你们大清如今的军事力量,在我们大英帝国面前不堪一击。大角、沙角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若你们再执迷不悟,接下来的战争,你们将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草约之事,没有商量的余地!你们必须认清现实,接受我们的条件,否则今天发生的事,未来还会不断发生!” 亨利一边说,一边站起身来,在客厅中来回踱步。
琦善长叹一声,无奈地低下头,心中满是苦涩与无奈。
他知道,这场谈判注定艰难无比,而他夹在朝廷与英军之间,犹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不知该何去何从。
2 月 10 日,双方再次会晤。
谈判室内,气氛依旧紧张压抑。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双方约定在十天后签字。
可此时琦善己经接到了上谕。
他看着手中的上谕,心中五味杂陈。
到了十天后的 2 月 20 日,琦善无奈之下,只好称病,不再与亨利会面。
他躲在府邸中,心中暗自思索着接下来的应对之策,然而,局势却如脱缰的野马,朝着愈发失控的方向发展。
广州和谈后,定海英军营地内,士兵们忙碌地收拾着行囊。
在指挥官的号令下,定海英军陆续调往广州。
他们登上战船,缓缓驶离定海,向着广州方向进发,定海的百姓们望着远去的英军战船,心中既有解脱,又充满了对未来局势的担忧。
2 月 24 日,英军在舟山的营地内,指挥官下达了撤离的命令。
英军士兵们拆除营帐,将物资装上战船,随后主动撤离舟山,撤往广州一带。
舟山的天空中,弥漫着一股复杂的气息,百姓们看着英军离去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
伊里布得知英军撤离的消息后,在军营中经过一番权衡,最终决定释放安突德等十八名英俘。
他希望通过此举,能够缓解双方的紧张关系,为接下来的局势发展带来一丝转机。
2 月 27 日,裕谦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军队进抵镇海。
他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眼神坚定。
随后,他派遣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带兵由镇海进驻定海。
三位总兵领命后,迅速整顿军队,朝着定海进发。
他们抵达定海后,立即着手重建防务,在这片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的土地上,重新筑起了一道抵御外敌的防线。
>>>第二阶段
清英双方且谈且战,局势胶着。
英军凭借着坚船利炮,不断侵扰沿海地区,清政府虽奋力抵抗,却也在军事上节节败退。
首至 1841 年 1 月 20 日,在英军的军事压力与亨利的威逼利诱下,琦善最终与亨利达成了一份秘密协议,史称《穿鼻草约》。
然而,这份协议签订得极为仓促,且琦善并未得到清政府的正式授权。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海军舰队气势汹汹地驶至香港的水坑口。
英军指挥官站在船头,高举手中的旗帜,大声下令:“全体登陆,升旗!从今日起,这里将是大英帝国的共治区!”
随后,英军士兵们如狼似虎地冲上岸,在水坑口插上了英国国旗,亨利则发布公告,宣称香港己成为英国和清国的共治区。
同年 6 月,亨利为了让香港能迅速发展起来,加快工业化进程,开始分段出售香港的土地,类似21世纪的招商引资。
他站在一处高台上,对着台下一群来自英国的商人说道:“香港这片土地,未来将充满无限商机,诸位若能在此购地定居,必定能赚得盆满钵满。”
于是,一些英国商人纷纷响应,香港开始有了大量的移民居留。
然而,这份《穿鼻草约》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两国政府间引发了巨大的波澜。
清政府得知割地之事后,朝堂之上一片哗然。
道光皇帝怒不可遏,猛地一
拍龙椅,大声喝道:“割地求和,成何体统!琦善这等庸臣,竟敢擅自做主,辱我大清国威,即刻将他撤职,押至北京查办!” 满朝文武大臣也纷纷附和,痛斥琦善的卖国行径。
但英国对香港的非法占领己成既定事实,这也为后续两国间更为激烈的冲突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