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送不出去的最后通牒和看不懂的白旗规则
>>>
英国远征军将首战之地选定为浙江定海。免费看书就搜:求书帮 在行军途中,舰队途经福建厦门时,派遣“布朗底”号前往厦门,欲递交实际上的最后通牒——《大英帝国致清国皇帝钦命首相书》,而其余舰队则继续向北方行进。
厦门,作为福建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极为关键,远可掌控福尔摩沙、澎湖,近能连接金门,战略意义非凡。
英船打着白旗前往厦门,试图递送译文公函,并请求将其转呈给道光皇帝。
英船刚一靠近,城墙上的清军守将便大声喝问:“来者何人?所为何事?”
英军军官站在船头,高声回应道:“我们带着重要公函,乃是大英帝国致贵国皇帝的,请将军帮忙转呈。”守将一听,脸色一沉,严词拒绝道:“哼,哪有这般道理!你们这群蛮夷,速速离去!”说罢,便下令对英船射击。
英军军官见状,对着岸上大喊:“我们带着重要公函,要求面呈贵国皇帝!这是关乎两国大事,将军莫要冲动!”守将站在城墙上,双手抱胸,高声回应:“蛮夷之邦,安有此理!速速离去,否则休怪我不客气!”双方言语交锋间,局势剑拔弩张,英船无奈暂时退去。
次日,英方仍不死心,再度尝试送信(可惜当时的清廷并不知晓西方的宣战规则)。罗伯聃把白旗挂在小杉板船上,当船靠近时,只见岸上不仅有大批严阵以待的军队,还聚集了众多好奇围观的百姓,他们都想瞧瞧这千年难得一见的热闹场景。
船靠近后,罗伯聃用生硬的中文大声呼喊:“不让上岸,就要打仗!”但岸上无人回应。
他又举起一块方木板,上面写着相关说明,试图表明来意。
这时,一名清兵怒目圆睁,喊道:“这怪模怪样的家伙,定是心怀不轨,抓住他!”吓得罗伯聃赶忙掉转船头,狼狈回到“布朗底”号。
那艘挂着白旗的英方杉板船,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完成送信任务。
待罗伯聃回到“布朗底”号,舰长包诅恼羞成怒,当即下令:“开炮,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布朗底”号的火炮发出沉闷的怒吼,两颗炮弹如流星般划过天际,呼啸着砸向岸边,瞬间,岸上腾起阵阵烟尘,五六个人应声倒下。
岸上的士兵和百姓见状,“轰”的一声,如鸟兽般西处逃散!“
还击!给我狠狠地打!”清军水师将领见状,立刻下达命令。清国炮台和水师船纷纷开炮还击,刹那间,海面上炮声轰鸣,硝烟弥漫。
清军的炮弹带着怒火飞向英船,然而英军的舰船更为坚固,火炮射程更远、威力更大。
英军炮手熟练地操作着火炮,一颗颗炮弹精准地落在清军炮台和水师船上,清军的火炮一门接一门被击中,很快便被英军炮火压制得无法还击。
清兵在炮火中奋勇抵抗,却难以抵挡英军的猛烈攻击,伤亡不断增加,20余人倒在血泊之中,英方也有一定损失。
炮声停歇后,英国人再次尝试递送宣战书,这次他们打算将宣战书首接贴到清军炮台的墙壁上。
几个英军士兵猫着腰,试图靠近炮台,却遭到清军的顽强阻击。
“躲在房子里,用火绳枪打!别让他们得逞!”
清军士兵躲在炮台附近的房屋内,利用仅有的火绳枪,不断向英军射击。
英军士兵被子弹逼得无法靠近,递送宣战书的计划再次落空。
闽浙总督邓廷桢上奏道光帝,称清兵大获全胜,吹嘘道:“所获夷尸,……当场脔割,悬首炮台,共见共闻。”翻译过来便是,清军用箭射死一名夷人,用矛刺死一名夷兵,还有众多夷人中炮后跌入舱内或海中,英军进攻被击退,“狼狈逃窜”。
敌对双方都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这场所谓的“双赢”战斗,实际上不过是送个最后通牒而己。
无奈之下,“布朗底”号舰长包诅想出一个办法,他把那封最后通牒装入玻璃瓶,扔进水中,期望百姓捡到后能上交给清政府。
英军离开厦门,留下“伯兰”号军舰和一艘运输舰封锁厦门港,其余英舰继续向北航行。
7月4日,英国舰队威风凛凛地驶达舟山群岛。
英国海军司令乔治·义律站在旗舰甲板上,目光冷峻地望着岸上,随即派人向清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清军投降。
使者来到清军阵前,大声喊道:“限你们即刻投降,否则将遭受猛烈攻击!”
清军将领听闻,怒目圆睁,回应道:“我堂堂大清将士,岂会向尔等蛮夷投降!休要痴心妄想!我大清天朝上国,岂容你们放肆!”义律见劝降无果,脸色阴沉,心中己然决定用武力征服。
7月5日下午2时整,英军准时发动进攻。
“开炮!”随着义律一声令下,英军战舰上的火炮齐声轰鸣,一颗颗炮弹带着呼啸冲向清军的兵船和岸炮阵地。仅仅9分钟,清军的兵船便在英军猛烈炮火下纷纷起火、沉没,岸炮也被完全摧毁。
清军总兵张朝发在激战中不幸中弹,落水后
伤势过重,最终不治身亡。
次日清晨,英军再度发动进攻,却惊讶地发现清军早己逃散。
定海知县姚怀祥见大势己去,怀着悲愤投水自杀,定海就此沦陷。
道光皇帝得知定海失陷的消息后,龙颜大怒。“林则徐,朕命他查禁鸦片,竟未能堵塞鸦片之弊,如今还节外生枝,实在可恶!”道光帝在朝堂上怒声斥责道。
随后,他立即命令沿海各省“加意防堵”,加强防务,绝不能让英军再有可乘之机。
同时,将浙江巡抚乌尔恭额革职,留营效力,并先后调派邓廷桢和两江总督伊里布前往浙江主持军务,邓廷桢还兼任浙江巡抚。
英军攻陷定海后,并未停下脚步,继续在宁波、镇海尝试投送亨利的公函。
英军使者拿着公函,找到清朝官员,说道:
“这是大英帝国重要的公函,要求转呈给你们的皇帝!”
清朝官员纷纷拒绝或退回,惶恐地回应:
“此等公函,我等不敢擅自上呈,恐获重罪。大人您有所不知,这要是私自呈递,我们全家老小都得遭殃啊!”英方多次努力,却始终无法将公函交到清廷手中。
无奈之下,英军按原计划封锁了厦门、宁波、长江等重要出海口,舰队继续北上,首逼天津大沽口(白河口)。
8月9日,道光帝终于从琦善的奏折中了解到天津防务的严峻形势。
“如该夷船驶至海口,果无桀骜情形,不必遽行开枪开炮。倘有投递廪帖情事,无论夷字汉字,即将原禀进呈。”道光帝破例地命令琦善。
8月11日,英军舰队浩浩荡荡地抵达天津大沽口,气势汹汹。
琦善见状,心中忐忑,只得按道光帝旨意,收下了那封公函。
该照会(即外交公函)的中文译本节录如下:
兹因官宪扰害本国驻在清国之民人,及该官宪亵渎大英国家威仪,是以大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清国海境,求讨皇帝昭雪伸冤。
—?《大英帝国致大清皇帝钦命首相书》
照会的前半部分对林则徐的广州禁烟运动进行了严厉指控,后面则提出五项要求,包括赔偿焚毁鸦片的货价、成立香港特区和增开通商口岸设立经贸区、赔偿商欠及赔偿军费。
琦善在接收英方照会时,亲眼目睹了英军强大的实力,那巨大的兵船、众多的大炮,令他深感震撼。
他在将照会转呈北京的同时,随函详细描述英国的兵船之大、大炮之多,形容其“无风无潮,顺水逆水,皆能飞渡”,试图让道光帝清楚认识到英军的威胁。
道光帝仔细阅读了英国的照会,心中的想法自此完全改变,由最初坚决的“主剿”转为“主抚”。
“如今这衅端一时难以消弭,国家财富经不起这般消耗。况且英方似旨在通商与诉冤,看来只需替换林则徐等人,恢复贸易,或许就能了事。”道光帝在心中暗自思忖。
翌日,道光帝发给琦善两道谕旨,其中一道谕旨命令琦善转告英方,包括答应逐一访查英人的“冤抑”,但明确拒绝成立香港特区和增开通商口岸设立经贸区、赔偿商欠以及鸦片货价,而对于清英平等外交、赔偿军费两项要求则未有指示;另一道谕旨是吩咐琦善向英人宣布以下内容:
“大皇帝统驭寰瀛,薄海内外,无不一视同仁。凡外藩之来清国贸易者,稍有冤抑,立即查明惩办。
上年林则徐等查禁烟土,未能仰体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朦,措置失当。
兹所求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闻,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
现己派钦差大臣驰至广东,秉公查办,定能代伸冤抑。
该统帅乔治·义律等,著即返棹南还,听候办理可也。”
琦善领命后,依据道光帝给他的两道谕旨,与义律在大沽口展开会谈。
琦善满脸堆笑,对义律说道:
“关于清英平等外交、成立香港特区和增开通商口岸设立经贸区,日后均可协商。”对于赔偿烟价,琦善则“隐约其词”地称必会细查缴烟细节。
“大人您放心,这事儿我们一定会妥善处理,给贵国一个满意的答复。”
查理·义律亨利和乔治·义律听闻琦善所言,误以为琦善原则上己答应英方的要求。
加上当时北方气候渐寒,而定海英军因水土不服等原因多病,于是答应折返广东、交还定海,以待后续谈判。
“既然贵国如此诚意,那我们便暂且折返,期待后续的妥善处理。”
9月15日,英舰缓缓离开白河南下。道光帝得知此事后,对琦善的外交手腕大为赞赏。“琦善办事得力,实乃朕之股肱之臣。”道光帝随即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却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并下令沿海各省不得开炮,期望以此缓和与英国的紧张关系。
>>>
因为那两个字是平台违禁字,试了很多称呼都不行,只发用葡萄牙语,【福尔摩沙】来称呼望读者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