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丁原:董公,我太想进部了!
第183章丁原:董公,我太想进部了!
夜幕如墨,董卓豹眼圆睁,浓眉倒竖,暴喝声如惊雷炸响,随着他的挥臂高呼,身旁的士卒也齐声高呼着,喊杀声如汹涌浪潮般席卷而来。
砍须卜骨都侯的一颗首级,可是要胜过砍下这里的五万多颗匈奴人首级的!
尽管就局势来说,须卜骨都侯的死对局势的影响绝对比不过这五万多匈奴叛军的死,毕竟南匈奴叛乱者逾十万之众,死了个眼前的须卜骨都侯,还会有下一个“须卜骨都侯”。
但谁让斩下敌酋首级更具政治意义呢?、
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舆论价值,远非单纯的单纯的军事胜利可比。
说到底,军事也不过是为政治服务的。
一众军士如同见到了肥羊的恶狼般嘶吼着冲向了须卜骨都侯,目光如炬。
夜视能力,这是夜战的最基本条件。
许多时候并非将帅不懂夜袭或是防备夜袭,而是夜袭的首要条件是凑出一支足以在夜间视物的士卒。
良家子是什么,不仅要从事正当职业,更要有一定家产。
身为良家子虽然家中条件未必富裕到餐餐食肉,但至少也是三五天能食一顿肉的,至于更为便宜的动物内脏,则更是广受百姓的喜爱。
食用动物内脏的习俗自古有之,而到了战国后期开始逐渐兴盛,秦汉时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就连权贵之家都喜食动物内脏。
将羊胃用沸水焯熟,加入花椒、姜等调料腌制而成的胃脯,视为珍馐美味,并赋予其雅称为“脘”。
当然,使用动物内脏的习俗在民间流行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低廉的价格。
即便是最贵的牛胃,在黄巾之乱前也不过一斤十钱,而牛肉则是一斤十七钱,若是牛肠、肝等杂物或是牛血,则一斤不过三、四钱,这些廉价的动物内脏,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营养的需求,又能让他们品尝到肉食的滋味儿。
若以食盐腌制胃脯,则具有比肉脯更长久的保质期,军中亦大量囤积作为士卒的佐餐之物。
恰巧,动物内脏之中蕴含着足以让人在夜间视物的成分,这也是为什么草原上的异族往往夜视能力极强的原因,但这些良家子的夜视能力也完全不逊色于这些匈奴人。
而这,也是董卓敢夜战的底气!
眼见汉军越追越紧,须卜骨都侯连忙将身上的红色披风丢在地上。
不得不说须卜骨都侯运气不错,匈奴人皆是剃光头发,只留下鬓角两小撮的发型,都是浓密的胡须,彼此之间相貌特征差异不大。
失去了那身红袍,即便是识得他相貌的董卓也无法在黑夜里分清谁是谁,自然也没有什么割须的场面了。
至少天亮后清点匈奴人尸首的时候,董卓是没有看见须卜骨都侯的尸体的,想来是成功逃遁走了。
晋阳城城头上,丁原彻夜未眠关注着战场的动向,尽管只能凭借零星的火光,模糊地看到战场的轮廓,但汉军赤色大纛紧追匈奴大纛的场景,却是清晰可见。
待天亮时分,眼见满地匈奴人尸首,汉军开始有条不紊地清扫战场,丁原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容,当即大手一挥,下令军士搬开封堵城门的土石,同时安排人手烹羊宰牛,准备犒劳城外激战一夜的将士,并令并州武猛从事张杨前去迎接朝廷大军,自己则是先去布置城防并安抚百姓。
太守府衙中,安抚完百姓后匆匆赶回太守府的丁原看到主座上那道健硕如牛的身影,不禁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快走几步,恭敬地俯身行了一礼道:“不想竟是董公亲至!”
董卓见到眼前这位身上缠了绷带,绷带中还隐隐带有血渍的身影,那张凶恶的脸上也罕见地挤出了一抹笑容,道:“是建阳啊,此番可是颇为英勇。”
丁原在太原郡守任上已然两年有余,而彼时的并州刺史乃是董卓,尽管董卓是在河东郡担任太守,遥领并州刺史一职,并未完全接管并州事务,但董卓也是去过并州数次,作为州治的晋阳自然是去得最多的地方。
一来二去之下,董卓对这位有武勇、善骑射的太原郡守也颇有好感。
“某家听长稚叔说了。”董卓起身离席,那健硕的身躯如同一座小山般,散发出强大的压迫感,径直走到丁原面前,一把抓住丁原的手臂,搀扶着丁原来到主座上,也不顾丁原的推辞,强行将他摁在座位上与自己同席而坐,指着丁原对众将笑道,“此今之‘耿戊己’也!”
众人闻言纷纷附和夸赞,丁原却是连忙起身离席,再次行礼道:“原不过一匹夫尔,何敢与伯宗公并论!”“至于此番功绩,也是得昔日在董公麾下,受董公谆谆教诲方有今日!”
“耿戊己”和“伯宗公”指的是孝明皇帝时的戊己校尉耿恭,也就是“十三将士归玉门”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被世人赞为“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和“节过苏武”。
以耿恭赞誉丁原,可见董卓对于丁原的欣赏。
而丁原虽然推辞这般类比的赞誉,却没有否定自己立下的功绩。
董卓闻听丁原将功劳的一部分归于他的教诲,脸上的笑容愈盛,再次离席亲自搀扶着丁原回到了席位上,紧握其手,郑重道:“建阳此次劳苦功高,某家必亲自上疏向殿下为你述功。”
丁原面色平淡,心中却是暗喜,双手在袖中微微颤抖,难掩激动之情。
他在如此劣势下死守城池月余,除了一腔热血和忠勇外,自然也是渴求一份丰厚的回报的!
而且如今他也算是董卓的故吏了!
故吏如同听学的弟子一般,曾就任于某人麾下的,只是单方面的故吏,故主没有提拔单方面故吏义务。
但干出了成绩,并有着一定前途的人,就有资格成为双向的故吏了。
丁原便是这样的一个典例,而董卓并未否认那份“谆谆教诲”之功,便意味着认下了他这个故吏。
作为朝廷当红的右将军的故吏,想来他将从朝廷那里获得的回报定然无比丰厚!
以他太原郡守的秩二千石之位,又有董卓为他请功和打点,那么他接下来的仕途大致方向便只有上中下三条路。
下者,寻一中原大郡任太守;
中者,降一级为秩比二千石,调回朝中担任京官;
上者,接任并州刺史!
虽说调回朝中是好事,但前途终归没有担任并州刺史长远。
有了担任并州刺史的履历,他调回朝中至少是秩二千石京官,将来也有望升任九卿。
至于他接任并州刺史的可能性,并州局势糜烂,即便是平定了南匈奴的叛乱,朝廷也必然需要一位熟悉并州境况的人来担任并州刺史。
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选择某一郡太守来接任,而太原郡作为并州州治所在,身为太原郡守的他自然是有着更高的优先级的。
而且,他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忠勇!
有什么比忠诚更重要的吗!
至于他这个荆州武陵郡人投身于董卓这个凉州人麾下,那有什么丢人的!
只要能进部,不寒碜!
(2602字)——
ps:最早的动物血制品食用文字记载,是东汉末经学家刘熙所作《释名·释饮食篇》:血脑,以血作之。
至于动物内脏,周八珍中其中一道就是狗肝,因是专供天子之食,故名“龙肝”。
动物内脏的价格,来自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记载,大致上和帝至安帝时期价格,如“胃三斤直卅”,即胃的价格为1斤10钱,而同时期牛肉的价格为1斤17钱,牛杂、牛血等物则是一斤2-5钱。
pps:关于丁原是泰山郡人的说法,我好像没有找到出处,有哪位大佬知道可以指正一下。
我查到的资料里,只有率土在百度百科的丁原词条有一个泰山郡人,其他《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书都没有找到籍贯为泰山郡的说法。
至于我写的是荆州武陵郡人,是因为丁原早年在武陵郡南县担任县吏。县吏通常都是本地人,绝大多数情况是,也不排除例外,但感觉南县人的概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