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华金 作品
第五十八章 假钞出现
与天子共进晚宴,对大臣而言都是天大的恩典,更遑论寻常百姓。这场晚宴的消息很快传遍京城,引发了一阵不小的震动。
“听说了吗?陛下昨晚接见了那些大学的状元。”茶馆里,一位身着青衫的食客放下手中的茶盏。
“可不是嘛!”对面的中年人连连点头,“我那做小吏的表弟亲眼看见的,说是每人都得了一封御笔书函呢!”
“这些读新学的书生,倒是好运气。”又一位客人插话道,眼中闪过一丝羡慕。
茶馆掌柜擦拭着桌面,笑着说道:“这有什么好羡慕的?现在谁家孩子不能去考大学?只要肯用功,明年说不定就轮到你家孩子了。”
第二日,大明日报便以整版篇幅报道了这场盛事。报纸上不仅详细记录了晚宴的过程,还特意刊登了几位状元的照片。一时间,整个京城城的茶余饭后都在谈论这件事。
“爹,我也想去考大学!”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拿着报纸,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
“好好读书,明年就有机会了。”父亲慈爱地摸了摸儿子的头。
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感染所有人。国子监的学生们坐不住了。
“简直岂有此理!”一位身着儒衫的青年将手中的报纸重重拍在桌上,“我等读圣贤书多年,何曾得过如此殊荣?”
“就是,这些学杂学的后生,凭什么能得到陛下如此厚待?”另一人愤愤不平地说道。
“嘘,小声点。”年长些的学子连忙提醒,“别忘了去年的国子监案。”
这句话顿时让众人噤若寒蝉。去年那场风波,让不少人吃尽了苦头。虽然心中不满,但也只能压在心底。
乾清宫内,崇祯立于窗前,目光投向远方。
皇太极的崛起,让整个北方局势都变得微妙起来。
这位建奴新主,不同于其父努尔哈赤的粗犷作风,反倒显得更为城府深沉。他废除八王议政,组建朝廷六部机构,将权力牢牢握在手中。更令人侧目的是,他开始大量启用汉人,试图缓和满汉之间的矛盾。
从一个军事集团向正规政权的转变,皇太极走得很稳。
“陛下,这是今日的奏折。”王承恩轻声道,将一叠奏折恭敬地放在案几上。
崇祯微微颔首,目光依旧望着远处。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框,发出轻微的响声。
“建奴那边又有什么动静?”
“回陛下,据边关密报,皇太极正在大肆招揽商贾,似乎是想效仿我大明,发展商业。”
“区区一个鞑子,也想玩转经济?”崇祯轻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不屑,“光是看过一本《国富论》,就想把经济玩转?未免太过天真。”
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皇帝的神色,见他并无不悦,这才继续道:“不过,皇太极确实比努尔哈赤有远见。他已经开始在盛京设立商铺,甚至还在筹划建立类似于我朝国库银行的机构。”
“哦?”崇祯转过身来,眉头微挑,“看来这个建奴新主,倒是有些意思。”
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崇祯踱步到书案前,随手翻开一本奏折。
“备轿,去京城大学。”片刻后,他突然开口。
“这个时辰?”王承恩一愣。
“怎么,朕还不能随时视察了?”崇祯瞥了他一眼。
“奴才不敢。”王承恩连忙躬身,“只是担心惊动太多人。”
“不必大张旗鼓,带几个侍卫便是。”崇祯摆摆手,“对了,让张嫣和田秀英也一起去。”
不多时,一行人便低调地来到了京城大学。刘宗周等人早已在校门口等候。
“陛下。”众人齐声行礼。
“免礼。”崇祯抬手示意,“带朕去艺术院看看。”
张嫣和田秀英跟在崇祯身后,两人时而驻足观看校园里的景致,时而低声交谈,笑语盈盈。
“陛下,您看这株桂花树。”张嫣指着路边一棵古树道,“开得好生旺盛。”
“是啊。”崇祯点头,“这树应该有百年历史了。”
穿过几道回廊,一行人来到艺术院的庭院。崇祯在石凳上坐下,示意其他人退下。
不多时,王时敏快步而来。这位前太常寺少卿,如今的艺术院院长,比去年消瘦了许多。他的眼中带着些许疲惫,但精神却很好。
“陛下。”王时敏行礼。
“王爱卿,辛苦了。”崇祯温和地说道,“银钞的图案设计得如何了?”
王时敏从袖中取出六幅图案,恭敬地呈上:“请陛下过目。”
这是他精心设计的大明银钞图案。从一分到一百文,每一种面值都有其独特的寓意。田园风光寓意耕耘收获,泰山象征神圣庄重,长江黄河代表华夏文明,而最高面值则是崇祯的画像。
“不错。”崇祯仔细端详着每一幅图案,“交给国库银行吧,这个月就开始发行。”
“臣遵旨。”
“对了。”崇祯又道,“艺术院的管理,朕只有一个要求:束缚咱们没必要那么多,氛围要自由些。只要不触碰底线,你们尽管去创作。”
王时敏心领神会,连连应是。
夕阳西下时,崇祯带着两位妃子游览完艺术院收藏的名画书法,这才启程回宫。
街上,小贩正推着车子卖冰棍,排队的人不少。一阵清凉的风吹过,带来了几分凉意。
“王承恩。”崇祯突然开口。
“奴才在。”
“去便宜坊买几只烤鸭,今晚朕要和田妃小酌。”
“是。”王承恩领命而去。
不多时,王承恩便带着香气四溢的烤鸭回来。然而,他的脸色有些凝重。
“皇爷。”王承恩递上一张银钞,“这是假的。”
崇祯眉头一皱,接过银钞仔细对比。果然,在细节处发现了些许差异。
王承恩将事情大致给崇祯说了一下,随后,一行人匆匆回到宫中。
夜幕降临,烛光摇曳中,崇祯眉头紧锁,手中的银钞翻来覆去地看。
“这假钞,做工倒是不错。”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冷意。
王承恩站在一旁,双手微微颤抖:“皇爷,若不是奴婢今日恰巧遇到那个商贩,怕是还发现不了这件事。那商贩本想用这银钞买些绸缎,却被铺子里的掌柜认了出来。”
崇祯站起身,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地上厚重的地毯吸收了脚步声,只剩下衣袍摆动的窸窣声响。他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天空,眼神渐渐变得深邃。
这件事的严重性,他比谁都清楚。银钞是他推行新政的重要一环,若是被人造假,整个金融体系都会受到冲击。一想到这里,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扣紧了窗框。
“传陈子龙、徐光启、宋应星来见朕。”他转过身,声音沉稳而有力。
“是!”王承恩躬身退下。
不多时,三人便匆匆赶到。陈子龙的衣襟还带着些许凌乱,显然是急急忙忙赶来的。
崇祯将银钞递给三人:“你们看看。”
“听说了吗?陛下昨晚接见了那些大学的状元。”茶馆里,一位身着青衫的食客放下手中的茶盏。
“可不是嘛!”对面的中年人连连点头,“我那做小吏的表弟亲眼看见的,说是每人都得了一封御笔书函呢!”
“这些读新学的书生,倒是好运气。”又一位客人插话道,眼中闪过一丝羡慕。
茶馆掌柜擦拭着桌面,笑着说道:“这有什么好羡慕的?现在谁家孩子不能去考大学?只要肯用功,明年说不定就轮到你家孩子了。”
第二日,大明日报便以整版篇幅报道了这场盛事。报纸上不仅详细记录了晚宴的过程,还特意刊登了几位状元的照片。一时间,整个京城城的茶余饭后都在谈论这件事。
“爹,我也想去考大学!”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拿着报纸,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
“好好读书,明年就有机会了。”父亲慈爱地摸了摸儿子的头。
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感染所有人。国子监的学生们坐不住了。
“简直岂有此理!”一位身着儒衫的青年将手中的报纸重重拍在桌上,“我等读圣贤书多年,何曾得过如此殊荣?”
“就是,这些学杂学的后生,凭什么能得到陛下如此厚待?”另一人愤愤不平地说道。
“嘘,小声点。”年长些的学子连忙提醒,“别忘了去年的国子监案。”
这句话顿时让众人噤若寒蝉。去年那场风波,让不少人吃尽了苦头。虽然心中不满,但也只能压在心底。
乾清宫内,崇祯立于窗前,目光投向远方。
皇太极的崛起,让整个北方局势都变得微妙起来。
这位建奴新主,不同于其父努尔哈赤的粗犷作风,反倒显得更为城府深沉。他废除八王议政,组建朝廷六部机构,将权力牢牢握在手中。更令人侧目的是,他开始大量启用汉人,试图缓和满汉之间的矛盾。
从一个军事集团向正规政权的转变,皇太极走得很稳。
“陛下,这是今日的奏折。”王承恩轻声道,将一叠奏折恭敬地放在案几上。
崇祯微微颔首,目光依旧望着远处。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框,发出轻微的响声。
“建奴那边又有什么动静?”
“回陛下,据边关密报,皇太极正在大肆招揽商贾,似乎是想效仿我大明,发展商业。”
“区区一个鞑子,也想玩转经济?”崇祯轻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不屑,“光是看过一本《国富论》,就想把经济玩转?未免太过天真。”
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皇帝的神色,见他并无不悦,这才继续道:“不过,皇太极确实比努尔哈赤有远见。他已经开始在盛京设立商铺,甚至还在筹划建立类似于我朝国库银行的机构。”
“哦?”崇祯转过身来,眉头微挑,“看来这个建奴新主,倒是有些意思。”
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崇祯踱步到书案前,随手翻开一本奏折。
“备轿,去京城大学。”片刻后,他突然开口。
“这个时辰?”王承恩一愣。
“怎么,朕还不能随时视察了?”崇祯瞥了他一眼。
“奴才不敢。”王承恩连忙躬身,“只是担心惊动太多人。”
“不必大张旗鼓,带几个侍卫便是。”崇祯摆摆手,“对了,让张嫣和田秀英也一起去。”
不多时,一行人便低调地来到了京城大学。刘宗周等人早已在校门口等候。
“陛下。”众人齐声行礼。
“免礼。”崇祯抬手示意,“带朕去艺术院看看。”
张嫣和田秀英跟在崇祯身后,两人时而驻足观看校园里的景致,时而低声交谈,笑语盈盈。
“陛下,您看这株桂花树。”张嫣指着路边一棵古树道,“开得好生旺盛。”
“是啊。”崇祯点头,“这树应该有百年历史了。”
穿过几道回廊,一行人来到艺术院的庭院。崇祯在石凳上坐下,示意其他人退下。
不多时,王时敏快步而来。这位前太常寺少卿,如今的艺术院院长,比去年消瘦了许多。他的眼中带着些许疲惫,但精神却很好。
“陛下。”王时敏行礼。
“王爱卿,辛苦了。”崇祯温和地说道,“银钞的图案设计得如何了?”
王时敏从袖中取出六幅图案,恭敬地呈上:“请陛下过目。”
这是他精心设计的大明银钞图案。从一分到一百文,每一种面值都有其独特的寓意。田园风光寓意耕耘收获,泰山象征神圣庄重,长江黄河代表华夏文明,而最高面值则是崇祯的画像。
“不错。”崇祯仔细端详着每一幅图案,“交给国库银行吧,这个月就开始发行。”
“臣遵旨。”
“对了。”崇祯又道,“艺术院的管理,朕只有一个要求:束缚咱们没必要那么多,氛围要自由些。只要不触碰底线,你们尽管去创作。”
王时敏心领神会,连连应是。
夕阳西下时,崇祯带着两位妃子游览完艺术院收藏的名画书法,这才启程回宫。
街上,小贩正推着车子卖冰棍,排队的人不少。一阵清凉的风吹过,带来了几分凉意。
“王承恩。”崇祯突然开口。
“奴才在。”
“去便宜坊买几只烤鸭,今晚朕要和田妃小酌。”
“是。”王承恩领命而去。
不多时,王承恩便带着香气四溢的烤鸭回来。然而,他的脸色有些凝重。
“皇爷。”王承恩递上一张银钞,“这是假的。”
崇祯眉头一皱,接过银钞仔细对比。果然,在细节处发现了些许差异。
王承恩将事情大致给崇祯说了一下,随后,一行人匆匆回到宫中。
夜幕降临,烛光摇曳中,崇祯眉头紧锁,手中的银钞翻来覆去地看。
“这假钞,做工倒是不错。”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冷意。
王承恩站在一旁,双手微微颤抖:“皇爷,若不是奴婢今日恰巧遇到那个商贩,怕是还发现不了这件事。那商贩本想用这银钞买些绸缎,却被铺子里的掌柜认了出来。”
崇祯站起身,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地上厚重的地毯吸收了脚步声,只剩下衣袍摆动的窸窣声响。他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天空,眼神渐渐变得深邃。
这件事的严重性,他比谁都清楚。银钞是他推行新政的重要一环,若是被人造假,整个金融体系都会受到冲击。一想到这里,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扣紧了窗框。
“传陈子龙、徐光启、宋应星来见朕。”他转过身,声音沉稳而有力。
“是!”王承恩躬身退下。
不多时,三人便匆匆赶到。陈子龙的衣襟还带着些许凌乱,显然是急急忙忙赶来的。
崇祯将银钞递给三人:“你们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