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华金 作品
第五十九章 大军压境
陈子龙接过银钞,手指轻轻抚过纸面,眉头越皱越紧:“这假钞,做工如此精细?连纸张的质地都几乎一模一样。”
徐光启和宋应星也凑上前来查看。徐光启取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仔细观察着每一处细节。
“陛下,此事非同小可。”陈子龙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焦虑,“若是让这种假钞在民间大量流通,局势危如累卵,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祸。百姓们好不容易对银钞建立起信心,若是出了这样的事......”
他的话没说完,但在场的人都明白其中的严重性。
崇祯负手而立,目光扫过三人:“朕已经想好了两个办法。”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第一,彻查此事,务必找出源头。第二,立即着手制作新版银钞,提高防伪门槛。”
说着,他让王承恩取来王时敏今日呈上的图纸。图纸摊开在案上,上面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文字让人眼花缭乱。
“这是王时敏和张宏合作的新版银钞设计图,每一根头发丝都要精确到位,还要增加特殊的防伪标记。”崇祯指着图纸上的某些细节说道。
徐光启和宋应星凑近细看,不时点头。图纸上的设计确实巧妙,但要实现这样的设计,难度不小。
“陛下,这新版银钞的确可行。”徐光启抚须道,“不过需要一些时日。工艺要求极高,一点差错都不能有。”
“三个月够吗?”崇祯问道。
徐光启和宋应星对视一眼:“臣等需要先做些尝试。光是调试工艺就需要不少时间。”
崇祯挥手道:“你们尽管去做,需要什么尽管提。朕给你们调拨专门的银两。”
他顿了顿,又问:“现在的银钞,若要仿制一张,需要多久?”
徐光启思索片刻:“若无相关器械,纯手工制作一张,至少需半月。光是纸张的特殊处理就需要七八天。”
宋应星补充道:“臣观察这张假钞,应是十日内新制,必然是手工所为。若用印刷,图纹必会露出破绽。而且......”他指着银钞的某处,“这里的墨色还很新鲜。”
崇祯眯起眼睛:“你的意思是,已经有人在大规模制造假钞?”
“不排除这种可能。”宋应星谨慎地说,“不过若是大量流通,反倒更容易追查。这种精细的仿制品,需要极高的技艺和大量人手。”
崇祯在案前坐下,手指轻轻叩击着桌面:“新版银钞要加快进度。徐爱卿、宋爱卿,这段时间你们专心此事,其他工作暂且交给下面的人。”
“遵旨!”三人齐声应道。
待三人退下,崇祯立即吩咐:“传骆养性来见。”
他坐在案前,一杯茶水已经凉透。阳光渐渐西斜,御书房内的光线也暗了下来。
近日市面上流窜的伪钞风波,那就是一个月前开始策划的?崇祯的目光变得锐利。这时机,未免太过巧合。
若只是普通的造假牟利,不会选在这个节骨眼上。更像是有人在暗中针对他的新政。
银钞制度刚刚在顺天府站稳脚跟,民间对银钞的信任才刚刚建立起来。这时候出现大量假钞,足以动摇整个金融体系。
骆养性很快赶到,他的脸上还带着些许风尘。
“去查,一定要查清楚这些假钞的来源。”崇祯冷声道,“不要打草惊蛇,先暗中调查。重点查一查最近半年内,有哪些人购买了大量的特制纸张。”
“是!”骆养性躬身应道,“臣这就去安排人手。”
三天后。
崇祯桌上多了二十两假银钞。每一张都做工精良,就连纸张的手感都与真钞无异。
五天后。
一百两假银钞摆在案头。骆养性的脸色越发凝重,他带来的消息也不容乐观。
“启禀陛下,这些假钞已经在城中多处出现。据查,最早的假钞出现在城南的布行。”
一周后。
崇祯看着面前堆积如山的假钞,猛地一掌拍在案上。茶盏被震得跳起,茶水洒了一桌。
“混账!”
他抓起一把假钞狠狠摔在地上。纸钞在空中飘散,如同秋日的落叶。
“骆养性!”
骆养性跪地:“臣在!”
“五天之内,必须给朕找出幕后主使!”崇祯的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查,给朕彻查!查遍京城所有的纸坊,查遍所有可疑的作坊!”
“遵旨!”
崇祯三年六月十五,辽东战云再起。
皇太极率六万大军渡过辽河,直指广宁城。这份战报经由通政司层层上报,最终呈至御前。
朝堂震动。
崇祯刚用完早膳,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他放下手中的朱笔,目光落在那份战报上,眉头不自觉地皱起。窗外蝉鸣阵阵,夏日的暑气透过窗棂渗入殿内。
“这个时机...不对劲。”崇祯轻声自语,指节轻叩案几。
皇太极正在大刀阔斧地重塑国家体制,按理说内部阻力正大,此时出兵实在蹊跷。转移国内矛盾?不像。
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皇爷。”王承恩快步入内,躬身道,“朝廷重臣们正焦急地等候在宫殿外。”
崇祯抬手示意他稍安勿躁,“让他们再等等。”
王承恩退至一旁,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年轻帝王的神色。只见崇祯闭目凝神,眉头紧锁,显然是在思索什么。
殿内一时寂静,只有檐下风铃偶尔发出清脆的响声。
皇太极此人心机深沉,绝非莽撞之辈。此时出兵,对他推行改制百害而无一利。若要出兵,攻打蒙古才是上策。
蒙古...
崇祯猛地睁开眼,目光如电。他起身踱步,脚步声在空旷的殿内回响。
佯攻广宁?不可能。出兵耗费巨大,若战败,国内反对势力必然趁机反扑。
分兵突袭蒙古?有这个可能。征服蒙古一直是皇太极的战略目标。
还是...
崇祯停下脚步,眼神渐渐凌厉。湖广的利益纠葛,张家口的粮食问题,东南某些人的小动作。再加上突如其来的银钞造假案。现在又来了这么一出边境告急。
巧合?太多巧合往往就不是巧合。
“传军委会大臣觐见。”
很快,孙承宗、李邦华等人鱼贯而入。众臣行礼后,殿内气氛凝重。
“皇太极六万大军压境,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崇祯开门见山。
韩爌第一个出列,拱手道:“我们必须立即调兵驰援广宁城,固守待援。广宁乃辽东门户,万不可有失。”
“孙阁老怎么看?”
徐光启和宋应星也凑上前来查看。徐光启取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仔细观察着每一处细节。
“陛下,此事非同小可。”陈子龙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焦虑,“若是让这种假钞在民间大量流通,局势危如累卵,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祸。百姓们好不容易对银钞建立起信心,若是出了这样的事......”
他的话没说完,但在场的人都明白其中的严重性。
崇祯负手而立,目光扫过三人:“朕已经想好了两个办法。”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第一,彻查此事,务必找出源头。第二,立即着手制作新版银钞,提高防伪门槛。”
说着,他让王承恩取来王时敏今日呈上的图纸。图纸摊开在案上,上面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文字让人眼花缭乱。
“这是王时敏和张宏合作的新版银钞设计图,每一根头发丝都要精确到位,还要增加特殊的防伪标记。”崇祯指着图纸上的某些细节说道。
徐光启和宋应星凑近细看,不时点头。图纸上的设计确实巧妙,但要实现这样的设计,难度不小。
“陛下,这新版银钞的确可行。”徐光启抚须道,“不过需要一些时日。工艺要求极高,一点差错都不能有。”
“三个月够吗?”崇祯问道。
徐光启和宋应星对视一眼:“臣等需要先做些尝试。光是调试工艺就需要不少时间。”
崇祯挥手道:“你们尽管去做,需要什么尽管提。朕给你们调拨专门的银两。”
他顿了顿,又问:“现在的银钞,若要仿制一张,需要多久?”
徐光启思索片刻:“若无相关器械,纯手工制作一张,至少需半月。光是纸张的特殊处理就需要七八天。”
宋应星补充道:“臣观察这张假钞,应是十日内新制,必然是手工所为。若用印刷,图纹必会露出破绽。而且......”他指着银钞的某处,“这里的墨色还很新鲜。”
崇祯眯起眼睛:“你的意思是,已经有人在大规模制造假钞?”
“不排除这种可能。”宋应星谨慎地说,“不过若是大量流通,反倒更容易追查。这种精细的仿制品,需要极高的技艺和大量人手。”
崇祯在案前坐下,手指轻轻叩击着桌面:“新版银钞要加快进度。徐爱卿、宋爱卿,这段时间你们专心此事,其他工作暂且交给下面的人。”
“遵旨!”三人齐声应道。
待三人退下,崇祯立即吩咐:“传骆养性来见。”
他坐在案前,一杯茶水已经凉透。阳光渐渐西斜,御书房内的光线也暗了下来。
近日市面上流窜的伪钞风波,那就是一个月前开始策划的?崇祯的目光变得锐利。这时机,未免太过巧合。
若只是普通的造假牟利,不会选在这个节骨眼上。更像是有人在暗中针对他的新政。
银钞制度刚刚在顺天府站稳脚跟,民间对银钞的信任才刚刚建立起来。这时候出现大量假钞,足以动摇整个金融体系。
骆养性很快赶到,他的脸上还带着些许风尘。
“去查,一定要查清楚这些假钞的来源。”崇祯冷声道,“不要打草惊蛇,先暗中调查。重点查一查最近半年内,有哪些人购买了大量的特制纸张。”
“是!”骆养性躬身应道,“臣这就去安排人手。”
三天后。
崇祯桌上多了二十两假银钞。每一张都做工精良,就连纸张的手感都与真钞无异。
五天后。
一百两假银钞摆在案头。骆养性的脸色越发凝重,他带来的消息也不容乐观。
“启禀陛下,这些假钞已经在城中多处出现。据查,最早的假钞出现在城南的布行。”
一周后。
崇祯看着面前堆积如山的假钞,猛地一掌拍在案上。茶盏被震得跳起,茶水洒了一桌。
“混账!”
他抓起一把假钞狠狠摔在地上。纸钞在空中飘散,如同秋日的落叶。
“骆养性!”
骆养性跪地:“臣在!”
“五天之内,必须给朕找出幕后主使!”崇祯的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查,给朕彻查!查遍京城所有的纸坊,查遍所有可疑的作坊!”
“遵旨!”
崇祯三年六月十五,辽东战云再起。
皇太极率六万大军渡过辽河,直指广宁城。这份战报经由通政司层层上报,最终呈至御前。
朝堂震动。
崇祯刚用完早膳,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他放下手中的朱笔,目光落在那份战报上,眉头不自觉地皱起。窗外蝉鸣阵阵,夏日的暑气透过窗棂渗入殿内。
“这个时机...不对劲。”崇祯轻声自语,指节轻叩案几。
皇太极正在大刀阔斧地重塑国家体制,按理说内部阻力正大,此时出兵实在蹊跷。转移国内矛盾?不像。
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皇爷。”王承恩快步入内,躬身道,“朝廷重臣们正焦急地等候在宫殿外。”
崇祯抬手示意他稍安勿躁,“让他们再等等。”
王承恩退至一旁,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年轻帝王的神色。只见崇祯闭目凝神,眉头紧锁,显然是在思索什么。
殿内一时寂静,只有檐下风铃偶尔发出清脆的响声。
皇太极此人心机深沉,绝非莽撞之辈。此时出兵,对他推行改制百害而无一利。若要出兵,攻打蒙古才是上策。
蒙古...
崇祯猛地睁开眼,目光如电。他起身踱步,脚步声在空旷的殿内回响。
佯攻广宁?不可能。出兵耗费巨大,若战败,国内反对势力必然趁机反扑。
分兵突袭蒙古?有这个可能。征服蒙古一直是皇太极的战略目标。
还是...
崇祯停下脚步,眼神渐渐凌厉。湖广的利益纠葛,张家口的粮食问题,东南某些人的小动作。再加上突如其来的银钞造假案。现在又来了这么一出边境告急。
巧合?太多巧合往往就不是巧合。
“传军委会大臣觐见。”
很快,孙承宗、李邦华等人鱼贯而入。众臣行礼后,殿内气氛凝重。
“皇太极六万大军压境,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崇祯开门见山。
韩爌第一个出列,拱手道:“我们必须立即调兵驰援广宁城,固守待援。广宁乃辽东门户,万不可有失。”
“孙阁老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