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华金 作品
第五十七章 任命
“尝尝这道鱼。”崇祯夹了一块鱼肉放在邱禾嘉碗里,“是太湖送来的。”
“多谢陛下。”邱禾嘉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确实鲜美。”
“邱爱卿。”皇帝搁下了餐具,目光深邃,端起酒杯,“你可知道湖广的重要性?”
邱禾嘉一愣,随即正色道:“湖广熟,天下足。此地地处要冲,良田千顷,水产丰饶。东连江西,西接巴蜀,南通两广,北达中原。若能善加经营,必成朝廷重地。”
“说得好。”崇祯点点头,“那依你之见,该如何经营?”
邱禾嘉放下筷子,神色凝重:“臣斗胆直言。首要清理吏治,李督察已在着手。其次要还田于民,查清瞒报田产。再者鼓励桑麻种植,兴修水利。另外,建设水泥制造局,筹建武汉学府,培育新兴人才,培养人才。”
崇祯眼前一亮。这邱禾嘉,果然是个人才。
“你说得很对。”崇祯放下酒杯,“朕看过吏部推荐的人选,但觉得还是你最适合做这个湖广布政使。”
“臣...臣不敢当。”邱禾嘉惊得差点从椅子上跌下来,连忙跪地,“微臣恐难胜任。”
“起来。”崇祯亲自将他扶起,“朕意已决。湖广就交给你了。”
邱禾嘉双手颤抖,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从正六品的兵部主事,一跃成为从二品的布政使,这样的升迁速度,在朝中可谓罕见。
“臣...臣...”他支支吾吾,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
“不必多言。”崇祯拍了拍他的肩膀,“朕相信你能胜任。”
夜色渐深,殿内烛火摇曳。崇祯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灯火。这个任命,他考虑很久了。
邱禾嘉在正史上本该是蓟辽巡抚,主持山海关防务。但那样的结局,他不愿再看到。与其让一个能臣折在辽东的水土不服上,不如让他在湖广大展拳脚。
“陛下。”王承恩轻声提醒,“夜深了。”
崇祯点点头,转身回到案前。他提笔写下任命邱禾嘉为湖广布政使的旨意,然后盖上了玉玺。
第二天清晨,朝堂上炸开了锅。
湖广左布政使的人选公布,居然是兵部主事邱禾嘉!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文武百官中激起千层浪。
“荒唐!简直荒唐至极!”吏部侍郎成基命攥紧了手中的笏板,指节泛白。作为被推荐名单上的热门人选,他原本胜券在握,此刻却被一个六品主事抢了先。
“这不合规矩!”兵部尚书张凤翔皱眉道,“一个小小的主事,四级连跳,这不是乱了朝廷的体统吗?”
朝堂上议论声此起彼伏,不少人都在偷偷打量着邱禾嘉的反应。只见他神色如常地站在那里,目光平静,仿佛这一切与他无关。
“诸位大人。”邱禾嘉微微拱手,声音不疾不徐,“陛下圣明,臣必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却更让一些大臣心中不快。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城,邱禾嘉府邸前车水马龙,前来道贺的官员络绎不绝。
“邱大人,恭喜恭喜啊!”一位五品官员笑容可掬地递上贺礼。
“邱大人年少有为,前途无量!”另一位官员附和道,脸上堆满谄媚的笑容。
府门外,一群官员正低声议论。
“这邱禾嘉肯定是送了不少银子,否则怎么可能平地起高楼?”
“我听说他在崇祯元年当马世龙的监军时,没少收钱呢!”
“嘘,小声点,当心隔墙有耳。”
流言蜚语如同野火,迅速蔓延。很快,就有言官跳出来弹劾邱禾嘉。
崇祯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弹劾奏疏,眉头紧锁。御案上的烛火摇曳,映照着他疲惫的面容。
“方正化。”
“奴婢在。”太监总管方正化连忙上前。
“你去告诉那些上弹劾奏疏的大臣,必须拿出确凿的证据,否则每人罚俸三个月!”崇祯的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消息传出,那些上了弹劾奏疏的官员顿时慌了神。他们哪来的证据?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
就在这时,马世龙站了出来。
“本官可以作证,邱禾嘉在任监军期间,从未收受任何贿赂。”马世龙掷地有声地说道,“若有人继续造谣生事,休怪本官不客气!”
马世龙是孙承宗的人,他这一表态,那些弹劾的声音立刻偃旗息鼓。
这天,阳光明媚,邱禾嘉启程前往湖广赴任。府门外,送行的队伍绵延数里。
“邱大人,一路顺风!”
“邱大人,望您在湖广多多照拂啊!”
邱禾嘉微微颔首,登上马车。马蹄声渐行渐远,扬起一路尘埃。
与此同时,崇祯正和刘宗周一起巡视高考考场。又一次人生的重要时刻,去年学校喜获满满荣誉,今年的目标是三千人。
“刘爱卿。”崇祯站在考场门前,望着络绎不绝的考生,“考场的公平公正一定要保证。”
“臣明白。”刘宗周恭敬应道。
六月初一,一个更让朝臣震惊的消息传来。皇帝点名让去年高考状元宋子陵去大兴县做新田制指挥所的指挥使!
“这...这不合规矩啊!”礼部尚书满脸震惊。
“他连功名都没有,怎能当官?”吏部侍郎也连连摇头。
“这是要动摇科举根基啊!”有人忧心忡忡地说道。
朝堂上又是一片哗然。宋子陵今年才十八岁,出身农家,没有功名,就因为在信阳种红薯有功,就能当官了?这在大明朝可是破天荒的事!
然而崇祯却不管这些反对的声音,坚持任命了宋子陵。
这个消息传到京城大学农学院,学生们都沸腾了。
“太好了!我们也有机会当官了!”
“皇上圣明!这才是真正的唯才是举!”
六月初二,大明日报的头条就是宋子陵的任命。来参加高考的考生们看到这个消息,一个个都激动不已。
“原来高考不仅能上大学,还能当官!”
“这下子,寒门子弟也有出头之日了!”
六月四日,朝廷又宣布了一个更震撼的消息。未来五年,要在太原、济南、开封、西安、武昌、江陵分别修建大学!
消息传遍了整个校园,整个天下都沸腾了。
“六所大学啊!这是多大的手笔!”
“以后我们的子孙也有机会读书了!”
“大明要变天了!”
十天后,最终的成绩终于揭晓。崇祯亲自在乾清宫设宴,款待各科第一名。
宫殿内烛火通明,香气袅袅。崇祯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目光中闪烁着期许的光芒。
“诸位都是朕的江山未来的栋梁。”崇祯缓缓说道,“朕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让朕失望。”
他亲手将一封封书函交到这些年轻人手中。每个人接过书函时,都激动得手微微颤抖。
“臣等必不负陛下厚望!”年轻人们齐声应道,声音洪亮。
这一刻,注定会被载入史册。这一天,将会改变整个大明的命运。
“多谢陛下。”邱禾嘉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确实鲜美。”
“邱爱卿。”皇帝搁下了餐具,目光深邃,端起酒杯,“你可知道湖广的重要性?”
邱禾嘉一愣,随即正色道:“湖广熟,天下足。此地地处要冲,良田千顷,水产丰饶。东连江西,西接巴蜀,南通两广,北达中原。若能善加经营,必成朝廷重地。”
“说得好。”崇祯点点头,“那依你之见,该如何经营?”
邱禾嘉放下筷子,神色凝重:“臣斗胆直言。首要清理吏治,李督察已在着手。其次要还田于民,查清瞒报田产。再者鼓励桑麻种植,兴修水利。另外,建设水泥制造局,筹建武汉学府,培育新兴人才,培养人才。”
崇祯眼前一亮。这邱禾嘉,果然是个人才。
“你说得很对。”崇祯放下酒杯,“朕看过吏部推荐的人选,但觉得还是你最适合做这个湖广布政使。”
“臣...臣不敢当。”邱禾嘉惊得差点从椅子上跌下来,连忙跪地,“微臣恐难胜任。”
“起来。”崇祯亲自将他扶起,“朕意已决。湖广就交给你了。”
邱禾嘉双手颤抖,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从正六品的兵部主事,一跃成为从二品的布政使,这样的升迁速度,在朝中可谓罕见。
“臣...臣...”他支支吾吾,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
“不必多言。”崇祯拍了拍他的肩膀,“朕相信你能胜任。”
夜色渐深,殿内烛火摇曳。崇祯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灯火。这个任命,他考虑很久了。
邱禾嘉在正史上本该是蓟辽巡抚,主持山海关防务。但那样的结局,他不愿再看到。与其让一个能臣折在辽东的水土不服上,不如让他在湖广大展拳脚。
“陛下。”王承恩轻声提醒,“夜深了。”
崇祯点点头,转身回到案前。他提笔写下任命邱禾嘉为湖广布政使的旨意,然后盖上了玉玺。
第二天清晨,朝堂上炸开了锅。
湖广左布政使的人选公布,居然是兵部主事邱禾嘉!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文武百官中激起千层浪。
“荒唐!简直荒唐至极!”吏部侍郎成基命攥紧了手中的笏板,指节泛白。作为被推荐名单上的热门人选,他原本胜券在握,此刻却被一个六品主事抢了先。
“这不合规矩!”兵部尚书张凤翔皱眉道,“一个小小的主事,四级连跳,这不是乱了朝廷的体统吗?”
朝堂上议论声此起彼伏,不少人都在偷偷打量着邱禾嘉的反应。只见他神色如常地站在那里,目光平静,仿佛这一切与他无关。
“诸位大人。”邱禾嘉微微拱手,声音不疾不徐,“陛下圣明,臣必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却更让一些大臣心中不快。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城,邱禾嘉府邸前车水马龙,前来道贺的官员络绎不绝。
“邱大人,恭喜恭喜啊!”一位五品官员笑容可掬地递上贺礼。
“邱大人年少有为,前途无量!”另一位官员附和道,脸上堆满谄媚的笑容。
府门外,一群官员正低声议论。
“这邱禾嘉肯定是送了不少银子,否则怎么可能平地起高楼?”
“我听说他在崇祯元年当马世龙的监军时,没少收钱呢!”
“嘘,小声点,当心隔墙有耳。”
流言蜚语如同野火,迅速蔓延。很快,就有言官跳出来弹劾邱禾嘉。
崇祯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弹劾奏疏,眉头紧锁。御案上的烛火摇曳,映照着他疲惫的面容。
“方正化。”
“奴婢在。”太监总管方正化连忙上前。
“你去告诉那些上弹劾奏疏的大臣,必须拿出确凿的证据,否则每人罚俸三个月!”崇祯的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消息传出,那些上了弹劾奏疏的官员顿时慌了神。他们哪来的证据?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
就在这时,马世龙站了出来。
“本官可以作证,邱禾嘉在任监军期间,从未收受任何贿赂。”马世龙掷地有声地说道,“若有人继续造谣生事,休怪本官不客气!”
马世龙是孙承宗的人,他这一表态,那些弹劾的声音立刻偃旗息鼓。
这天,阳光明媚,邱禾嘉启程前往湖广赴任。府门外,送行的队伍绵延数里。
“邱大人,一路顺风!”
“邱大人,望您在湖广多多照拂啊!”
邱禾嘉微微颔首,登上马车。马蹄声渐行渐远,扬起一路尘埃。
与此同时,崇祯正和刘宗周一起巡视高考考场。又一次人生的重要时刻,去年学校喜获满满荣誉,今年的目标是三千人。
“刘爱卿。”崇祯站在考场门前,望着络绎不绝的考生,“考场的公平公正一定要保证。”
“臣明白。”刘宗周恭敬应道。
六月初一,一个更让朝臣震惊的消息传来。皇帝点名让去年高考状元宋子陵去大兴县做新田制指挥所的指挥使!
“这...这不合规矩啊!”礼部尚书满脸震惊。
“他连功名都没有,怎能当官?”吏部侍郎也连连摇头。
“这是要动摇科举根基啊!”有人忧心忡忡地说道。
朝堂上又是一片哗然。宋子陵今年才十八岁,出身农家,没有功名,就因为在信阳种红薯有功,就能当官了?这在大明朝可是破天荒的事!
然而崇祯却不管这些反对的声音,坚持任命了宋子陵。
这个消息传到京城大学农学院,学生们都沸腾了。
“太好了!我们也有机会当官了!”
“皇上圣明!这才是真正的唯才是举!”
六月初二,大明日报的头条就是宋子陵的任命。来参加高考的考生们看到这个消息,一个个都激动不已。
“原来高考不仅能上大学,还能当官!”
“这下子,寒门子弟也有出头之日了!”
六月四日,朝廷又宣布了一个更震撼的消息。未来五年,要在太原、济南、开封、西安、武昌、江陵分别修建大学!
消息传遍了整个校园,整个天下都沸腾了。
“六所大学啊!这是多大的手笔!”
“以后我们的子孙也有机会读书了!”
“大明要变天了!”
十天后,最终的成绩终于揭晓。崇祯亲自在乾清宫设宴,款待各科第一名。
宫殿内烛火通明,香气袅袅。崇祯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目光中闪烁着期许的光芒。
“诸位都是朕的江山未来的栋梁。”崇祯缓缓说道,“朕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让朕失望。”
他亲手将一封封书函交到这些年轻人手中。每个人接过书函时,都激动得手微微颤抖。
“臣等必不负陛下厚望!”年轻人们齐声应道,声音洪亮。
这一刻,注定会被载入史册。这一天,将会改变整个大明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