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第501章
“事实就摆在这里,”白亮摊手,“不糊名他就是天才,一糊名就狗屁不是,还不能说明问题么?”
沈旌气得跳脚,这话不止是在嘲笑袁清,也是在暗指前面的县试府试考官放水,府试的主考官可是他爹。
“你一个县试都没过的废物,有什么资格在这里指指点点,还是回去睡你的大觉去吧。
明明是这次的题很难,我们嘉湖书院总共也就四个人通过……”
更远处,他看见鬓发花白的中年童生喜极而泣,“我终于考上了!”
也有少年意气风发者被一群人围着贺喜,更多的是没考中的考生满脸怆然。
袁清渐渐回了神,目光扫过榜单,锁定上面四个熟悉的名字。
他定了定神,肯定出了什么意外,这次考题他分明发挥得很,写完自己都觉得畅意。
而书院考中的四人,除了卢旭外,他自认文章做得不比蒲彦三人差,不应该没考中。
他转过身,拉住准备撸袖子与白亮干架的沈旌,沉声道:“沈兄,我想看看我的卷子。”
沈旌冷静了一些,对上他沉沉目光里的不甘,点头道:“行,我让人先给你找出来。”
为示公平,院试之后,书吏们会挑选前十名的程墨,张贴公示,给众考生们查卷。
这会儿书吏们正在忙的就是这事。
沈旌这位知府公子开了口,又只是寻找一位考生的卷子,书吏自然没有不答应的,而且这也没有不合规矩之处。
不多时,袁清的卷子找了出来,侍从还小声道:“是从四等里找出来的。”
闻言,沈旌顿时失望,四等在落第的卷子里也是很差的。
袁清没有表情,一言不发展开卷子,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最上方的五经题卷头的三个红圈。
“我就说不对劲,你明明应该是案首!”见此沈旌立刻大叫,旁边围观的其他人也很惊讶。
一个红圈代表好,三个圈一般是首卷才有的待遇!
袁清又往下翻,满页蝇头细字排布如星,疏密匀停,只在右下角‘颜苦孔之卓’几字上,被人用笔画了黑杠,旁边批有‘杜撰’二字。
白亮立刻嘲讽起来,“竟然杜撰典故!啧啧,真没想到你一个穷小子胆子这么大!”
沈旌想怼,可这个典故他也没有听过,而陶提学是翰林院进士出身,学问定然比他们深得多,他说是杜撰,应该就是了。
他默了默,道:“袁兄,你这……”
袁清没有言语,拿着卷子朝着府衙走去。
“袁兄!袁兄,你做什么去?”
沈旌愣了愣,忙要去追,被白亮一把拉住,“还能去做什么呀,卷子上有主考官的不佳评语,考生要到堂上去领责,他当然是要去找陶提学接受训斥呀。”
沈旌也想起了这茬,没再追,而是甩开白亮的手,“同窗一场,你能不能别这么幸灾乐祸。”
白亮翻着白眼,“嘿,昨儿是谁往我伤口上撒盐来着,怎么不念着同窗之情了……”
另一边,陶提学拿着卷子,看着站在下面的少年,满脸都是惋惜。
这篇卷子他印象极深,特别是第一道五经题,文字清新简白,理法兼备,写得鞭辟入里,更重要的是,小小年纪,文风初成,假以时日,必成文章宗匠。
第二道的四书题文辞稍逊,但也算难得一见的佳作,不想后面竟然杜撰典故。
读书人文章可以差,但品性绝不能!
“圣贤经典,字字千钧,科场文章,句句肺腑,尔竟敢以虚言伪辞,妄图欺天盗名……”
陶提学目光如刀,声音沉冷似铁,务求要触及他的灵魂,让他真真正正认识到错误。
但又到底惜才,临末了将袁清的卷子轻轻放回案上,声音也透出几分语重心长来,“少年人急功近利,本官不是不能体谅,但文章之道,贵在诚心正意。你有此才学巧思,若肯沉心典籍,何愁写不出真学问?”
袁清面上露出几分为难,几次欲言又止。
见他一直没开口,陶提学眉头皱得更紧了,语气又重新严厉起来,“冥顽不宁,读了那么多圣贤书,难不成连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也不知?”
袁清抿了抿唇,终于开口了,“大宗师见教诚当,但此语出《扬子法言》,实非学生杜撰也。”
陶提学怔住,半晌看向在场的几个府县学教谕们,“找本《扬子法言》出来。”
几位府县教谕都惊呆了,一为袁清的勇气,竟敢当堂指出主考官的不是,这跟当众打脸有什么区别?
院试可以说是全凭提学官决定,当众落了陶提学的面子,便是真没有杜撰,也可能被以其他原因不取。
即便退一步,陶提学碍于面子改置一等取中,也很大可能因此在他面前落下不好的印象。
若他在后面的岁试中为难,参与乡试的资格又怎么办?
二为陶提学惊讶,被人当众指出错误,竟然只是怔了下就让他们去找书出来查看,这是城府深呢,还是真的心胸宽广?
惊讶归惊讶,他们还是很快找来《扬子法言》,第一篇《学行篇》后半部分便有‘颜苦孔之卓’这一句。
翻书的教谕再次惊讶,不由自主望了眼堂下的袁清,竟真不是杜撰!
陶提学察觉到他的动作,问:“找到了么?”
那教谕回了神,忙点头回道:“找到了。”
说着,就将书递给了陶提学。
陶提学接过书,略一扫,目光便落在那句‘颜苦孔之卓之至也’上。
他又怔了怔,忽从太师椅上站起来,竟向袁清拱手一揖:“本官科第早,未尝读得此书,今承教多矣!”
袁清急忙避开,撩袍跪下,“大宗师折煞学生,师严道尊,纵有错责,亦是望生成器,学生唯恐学业不精,负了您的教诲,岂敢受此礼。”
众教谕又是惊讶,四月袁清取府试案首,这些教谕们都认识他,对他的情况也略知道一些。
地地道道的农户出身,面对决定自己命运的提学官,竟应对得进退有度,特别是这招以退为进,既全了陶提学的尊严,又暗表委屈。
ps:原谅我这个没文化的,实在不知道哪些典故对古代读书人来说小众,就借鉴了明朝首辅徐阶任乡试主考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