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书院
洛阳,作为大唐东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这座古城的街道宽阔笔直,两旁商铺林立,行人熙熙攘攘,车马络绎不绝。阳光透过树叶洒在青石板路上,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映照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城中,金碧辉煌的宫殿与庄严肃穆的寺庙交相辉映,而曲径通幽的园林和精致典雅的楼阁则隐匿在绿树丛中,宛如人间仙境。
每年春暖花开之时,洛阳的牡丹花盛放,满城皆是娇艳欲滴的花朵,红的如火,白的似雪,黄的赛金,粉的若霞。花香袭人,引来无数蜂蝶翩翩起舞。此时,文人墨客们纷纷聚集于此,漫步于花海之中,吟诗作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洛阳不仅是政治、经济的中心,更是文化和艺术的汇聚之地。城中的书院和学堂,书声琅琅,学子们勤奋好学,探讨学问,传承经典。这里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圣地,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而酒楼与茶馆,则是文人雅士聚会交流的理想之地。在茶香四溢的小馆里,诗人与画家们畅谈古今,挥毫泼墨;在热闹非凡的酒楼上,人们举杯畅饮,笑谈风月。
每当夜幕降临,洛阳的夜市便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街边摊贩叫卖声此起彼伏,各种美食琳琅满目,令人垂涎欲滴。乐声悠扬,歌舞升平,整个城市弥漫着一种祥和而又繁华的气息,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独特魅力。
在洛阳城的脉络之中,定鼎门东首长街之畔,修文坊静静地坐落在美丽的画卷里。这里,古木参天,绿荫如盖,仿佛每一片叶子都在低语着往昔的故事。修文坊的名字源于隋朝,在那个辉煌的时代,这里竖起了国子监的巍峨牌坊,自此便承载起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梦想与追求。阳光透过枝叶间的缝隙洒落,斑驳陆离地铺满了青石板路,伴随着书卷的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沉醉在这份宁静与庄严之中。
走进坊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国子监那历经风雨仍屹立不倒的建筑群。红墙黛瓦间,似乎还能听到昔日学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而那些雕刻精美的石碑上,则记录着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不远处,唐弘道观的飞檐翘角在蓝天白云下更显庄重肃穆,它不仅见证了道教文化的兴盛,也成为众多信徒心灵寄托之所。每当清风徐来,道观中飘出的缕缕香火味与空气中弥漫的墨香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又神秘的画面。
作为隋唐两朝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交汇点,修文坊汇聚了当时最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以及宗教领袖。他们在这里交流碰撞,共同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漫步于坊间,不难发现那些曾经留下的印记——或许是某位大儒讲学时坐过的石凳,亦或是某个夜晚,几位诗人对月吟诗留下的足迹。
在那乌云散去,又开始灿烂的朝阳下,朱小戒怀着满心的期待,跟随他的道士师父司马承桢,迈入了繁华的洛阳城。那座城门高耸如云,雕梁画栋,熠熠生辉,仿佛在向每一个踏入其境的人诉说着大唐的辉煌与繁盛。朱小戒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激动,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历史长河中一颗闪亮的星辰。
走过城门,迎面而来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商贩的叫卖声、行人的谈笑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乐章。朱小戒四下打量,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街道两旁,琳琅满目的摊位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绣花的衣裳、精致的首饰、香气扑鼻的美食,仿佛每一样都在诱惑着他的味蕾与目光。
“师父,您看那边的糖葫芦,色彩斑斓,真是诱人!”朱小戒指着摊位,眼中流露出童稚般的兴奋。
司马承桢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小戒,世间万物皆有其道,享受美食固然重要,但更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今日的目的,是前往国子监,汲取知识的甘霖。”
朱小戒点点头,虽心中仍有些许不舍,但更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着他继续前行。一路上,他们穿过繁华的集市,经过一座座古老的庙宇,朱小戒感受到那股浓厚的文化气息,仿佛每一砖每一瓦都在低声诉说着大唐的故事。
“师父,您说国子监是何等地方?”朱小戒好奇地问道。
“国子监乃是大唐的最高学府,聚集了许多才俊之士,传承着古今智慧。在那里,学子们不仅学习经书典籍,更要领悟为人处世之道。同时也是太平公主选择伴读的地方,能不能被太平公主选上,那要看朱小戒你自己的本事。”
大唐伴读是指在唐朝时期,陪伴皇室子弟或贵族子弟读书学习的官员或学者。伴读的主要职责是辅导皇室子弟或贵族子弟的学业,传授知识,解答疑问,并在必要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伴读通常由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官员或学者担任。他们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程序,以确保具备足够的教育水平和道德品质。
大唐伴读制度对于皇室子弟或贵族子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伴读的辅导和教育,皇室子弟或贵族子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同时,伴读制度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推动唐朝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伴读人物,如魏征、虞世南等。他们在伴读的过程中,不仅传授了知识,还对皇室子弟或贵族子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伴读人物的学识和品德,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随着他们逐渐接近国子监,朱小戒的心中充满了向往与憧憬。那座宏伟的建筑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召唤着每一个渴望知识的灵魂。朱小戒深吸一口气,仿佛能嗅到书卷气息与智慧的芬芳,心中暗暗发誓,要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不是为了保护太平公主,就是为了自己,也要汲取无尽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
司马承桢刚踏入书院的大门,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激动,突然,一个温暖而有力的拥抱将他包围。转身一看,竟是他的老朋友陈子昂!
陈子昂。身高中等,略微偏瘦,但筋骨健壮,透露出一种文人的坚韧。面容清秀,双眉如剑,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百态。鼻梁挺直,嘴唇薄而坚定。他的头发乌黑,整齐地束在脑后,十分干练利落。
陈子昂的皮肤略显苍白,这是长时间埋首书卷的结果。手指修长,指甲干净整洁,穿着简单朴素,一件深色的长袍,腰间系着一条细细的皮带,显得整洁而又有品位。
陈子昂的气质独特,既有文人的温文尔雅,又有诗人的豪放不羁。言谈举止间流露出一种自信和从容。声音低沉而有力,每当他吟诵自己的诗作时,总能吸引周围人的注意。
这位后世被誉为“诗骨”的才子,今天特意来迎接他,仿佛时光在这一刻凝固。两人相视而笑,久别重逢的喜悦在空气中弥漫,仿佛所有的岁月都在这一瞬间化为无尽的欢愉。
《登幽州台歌》:这是陈子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等句,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宇宙的深刻感慨,广为传诵。
“承桢!真是太高兴见到你了!”陈子昂的声音中透着浓浓的热情。两人聊起了这些日子的经历,分享着各自的心路历程,笑声和谈话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曲动人的旋律。
在这温馨的氛围中,陈子昂热情地为司马承桢引见了两位文学大家——张说和宋之问。他们都是文坛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才华横溢,令人仰慕。司马承桢心中感激,能够与如此杰出的人物相识,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诸位,这是我的徒弟朱小戒。”司马承桢自豪地介绍道,“他准备入世做伴读,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照顾他。”朱小戒略显羞涩,却也满怀期待地向大家鞠了一躬,渴望在这文人荟萃的国子监书院中学习成长。
在这个充满热情与希望的时刻,四位才俊齐聚一堂,仿佛预示着一段新的友谊和合作的开始。日后司马承桢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一齐称为唐朝的仙宗十友。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宫中使者突然踏入,打破了这份宁静,带来了武则天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