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小九哥 作品

第二百五十三章 朝鲜:大明爸爸,请再爱我一次!

可就在这时,一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年长漕工端着饭碗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他在漕运这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也赋予了他丰富的见识和沉稳的气质。

只见他大步走到那漕工身旁,伸出粗糙且布满老茧的手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

“兄弟,你呀,眼光可别只盯着眼前这点事儿。”

“这去京城修路,虽说和咱们大半辈子干的漕运不一样,可这是朝廷下的令,你我岂敢违抗?”

“更何况之前官老爷不是说了吗?去了京城之后,每个月都有一两银子,还管吃管住!”

“咱们在这漕运上干活,虽然明面上也是一个月一两银子,但真正能到咱手里的,其实也就七八钱银子。”

“而且这钱还不是每个月都有,你再瞅瞅如今这漕运,河道时常堵塞,商船往来越来越少,生意一年比一年难做。”

“说不定这修路就是老天爷给咱指的一条新出路,能让咱过上好日子呢!”

年长漕工的这番话,就如同在平静如镜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瞬间激起层层涟漪。

原本满脸疑惑、神色犹豫的漕工们,脸上的表情渐渐发生了变化。

他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交头接耳,小声议论起来。

眼中原本的迷茫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憧憬。

.........

几天之后,东宫。

清晨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户,轻柔地洒在床榻上。

因为今天不用上朝,所以朱慈烺难得睡了一个懒觉。

悠悠转醒之后,朱慈烺先是伸了个懒腰,然后这才起身洗漱了一番。

简单的用过早膳之后,他身着一袭宽松的常服坐在案几前,思索着今天要做点什么。

可突然就在这时,马宝匆匆来报。

“太子爷,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李大人求见,说是有很重要的事情通报。”

嗯.....看来今天又有事干了!

随即朱慈烺道:

“让他进来!”

马宝赶忙一溜烟的离开了,没过多久,李若琏便脚步匆匆地走了进来。

见到朱慈烺后,李若琏赶忙拱手行礼。

“臣参加太子殿下!”

朱慈烺摆了摆手道:

“不用这般客套,直接说正事!”

李若琏这才说道:

“启禀太子殿下,天津水师总兵曹友义派人送来了一封密信,还说朝鲜那边派人来了。”

什么?

听到这话,朱慈烺微微愣神,手中正把玩的一支毛笔差点掉落,似乎没有立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李若琏见状,只能再次说道:

“送密信的人是这么说的,还有这封密信。”

说着,他双手将密信恭敬地递给朱慈烺。

这下子,朱慈烺终于回过神来,不过他并没有直接去接这封密信,而是脸色变得有些微妙了起来。

或许在现代人的认知中,朝鲜长久以来都是大明的藩属国,所以朝鲜派人来大明也是平常之事,无非就是因为朝贡之事罢了。

但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在崇祯登基以前,确实是这样没错。

但在崇祯登基之后,就不是这样了。

因为早在崇祯刚刚登基的时候,皇太极就率领建奴军队对朝鲜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其中第一次是在一六二七年,史称丁卯之役,这场战争让朝鲜初步臣服建奴。

第二次是在一六三七年,差不多也就是六年前,就是这场战争建奴彻底征服了朝鲜,并且强行将朝鲜纳入他们的藩属国范畴。

从那以后,朝鲜便从大明的藩属国转变成了建奴的藩属国,而且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没有来大明朝贡了。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感觉奇怪,那就是为什么建奴不直接灭了朝鲜呢?

直接灭掉朝鲜,然后接管朝鲜的土地、人口不好吗?

为什么非要和明朝一样只要朝鲜臣服?

这其中其实包含很多原因。

首先是因为朝鲜压根有没有那么容易被彻底消灭。

因为朝鲜地形特殊,它是多山地形,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土地都是山地。

这就导致朝鲜的士兵要是打不过了,就会躲进山里,然后时不时的跳出来在建奴背后捅刀子。

而建奴不擅长山地作战,因此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其次朝鲜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直接统治很容易引发持续叛乱。

再者就是朝鲜这个地方其实是建奴与日本之间的缓冲地带,每次当日本想要搞事情的时候,他就必须先经过朝鲜。

可要是建奴灭了朝鲜,那么到时候面对日本的可就是他们自己了。

再加上建奴的目标其实一直都是

大明,也不愿意在朝鲜浪费太多的兵力,因此也就有了如今的场面。

当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这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目前的朝鲜对于大明而言,完全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不过朝鲜突然派人前来大明,很明显是因为之前辽东大胜的事情。

难道是因为大明打败了建奴,朝鲜便想改换门庭,重新归附大明?

不是.....

这怎么有种爸爸再爱我一次的操蛋感觉?

想到这里,朱慈烺只觉得有些好笑,然后这才伸手接过了这封密信,打开之后便仔细看了起来。

这封密信是天津水师总兵曹友义发来的。

密信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大致是说天津水师在附近海域巡查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艘船。

这艘船是从朝鲜开来的,船上的人声称是朝鲜派来的使臣,要求见大明皇帝陛下,其中有一人还是朝鲜国王的儿子。

曹友义知道这个消息也是一脸茫然,毕竟他们也清楚朝鲜早就成了建奴的藩属国,并且已经快十年没有来大明朝贡了,怎么现在突然又冒出来了?

但这件事情涉及外交,他不敢擅自做主,只能将船上的人打包送往京城。

然后又派人快马加鞭先送了一封密信过来,好让朝廷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看完这封信之后,朱慈烺一时间沉默不语,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平心而论,他其实是有些讨厌朝鲜的,无论是现代还是这个时候都是如此。

一方面,是因为朝鲜臣服了建奴,这让他心中有些不满。

另一方面,则是在之前的松锦之战中,也有不少朝鲜将领加入了这场战争,帮助建奴攻打大明。

不过当然,那些朝鲜将领和士兵,最后全部都死在了大明手里,有不少还被做成了京观。

但是话说回来,这件事情似乎也不能完全怪朝鲜。

毕竟朝鲜原本是大明的藩属国,在朝鲜面对建奴威胁的时候,大明没能及时伸出援手拯救朝鲜,这才导致朝鲜被建奴攻破。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对于朝鲜这个地方,朱慈烺心中的感觉还是挺复杂的。

不过,在他未来制定的计划里,朝鲜最终也是要被收纳进大明版图的。

短暂思索了片刻之后,朱慈烺这才开口问道:

“人现在在哪里?”

李若琏知道朱慈烺问的是那群从朝鲜来的人,赶忙说道:

“按照时间估算,明天便能来到京城了。”

朱慈烺点了点头,随后又说道:

“传内阁几位大臣来东宫觐见。”

“臣遵命!”

李若琏赶忙应下,最后转身便匆匆离开了。

虽说如今改成了五日一朝,内阁大臣们不用每日上朝,但他们仍需每天在内阁处理政务,只不过上班的时间晚了些而已。

所以旨意很快就传达到了内阁。

没过多久,内阁几位大臣便乘坐软轿来到了东宫。

众人见到朱慈烺,刚准备躬身行礼,朱慈烺便直接打断了他们。

“诸位都不是外人,就不用多礼了,马宝,看座!”

紧接着,马宝带人搬了几张凳子进来。

等到所有内阁大臣都坐下之后,朱慈烺二话不说,直接便将手中的这封密信递给了他们。

“几位,先看看这个再说,这是今日一早天津水师总兵曹友义送来的密信。”

众人听到这话,虽然心中有些好奇,但还是恭敬的将密信接着过来,然后轮流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众人的神色都变得有些怪异。

内阁首辅薛国观率先站起来拱手说道:

“太子殿下,臣以为这群朝鲜使臣肯定是来向大明求救的。”

“毕竟之前建奴在辽东吃了那么大的亏,肯定会想办法从朝鲜找补回来,估计现在朝鲜都被建奴给祸害得不成样子了。”

一旁的范景文这时也站了起来,附和道:

“臣以为也是如此,不过臣倒是觉得不必搭理朝鲜,毕竟早在六年前,朝鲜就已经不再是大明的藩属国了。”

“既如此,大明又何须理会朝鲜?”

张志发听到这话,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只见他站起来上前一步说道:

“臣觉得不应该如此,毕竟朝鲜当年也不是心甘情愿归附建奴的,只是因为建奴势力太过强大,这才被迫归附。”

“而现在他们很明显是想要重新归附大明,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臣倒是觉得可以重新和朝鲜建立关系,这对大明以后针对建奴的战争也有一些帮助。”

可听到这话,范景文却再次开口反驳道:

“此言差矣,这件事情根本就没有那么简单,如果真的答应朝鲜的请求,那么接下来我们岂不是要派兵再次和建奴交战?”

“要知道双方不久之前才罢兵言和,如今建奴也是我大明的藩属国

。”

“这要是再和朝鲜扯上关系,肯定会带来很多麻烦。”

“如今我大明首要目标应该是对付张献忠和李自成,不应该把精力浪费在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与此同时,一直没开口说话的蒋德璟也是开口道:

“臣倒是比较认同范大人的话,对于眼前的大明而言,李自成、张献忠才是最大的祸端,在解决掉他们之前,确实不宜再和建奴起冲突了。”

...........

看着眼前的几位内阁大臣们各执一词,朱慈烺先是安静的听了一会儿。

片刻之后这才挥手示意他们安静下来,然后缓缓说道:

“本宫觉得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首先朝鲜确实是被迫臣服于建奴的,但是你们别忘了,朝鲜确实也帮助建奴攻打了大明。”

“在之前的松锦之战中,就有不少朝鲜将领参与其中。”

“所以诸位可以想象一下,若是这场战争大明没有获得胜利的话,朝鲜还会派人来吗?恐怕他们早就和建奴混在一起,继续与大明为敌了。”

众人听到这话皆是沉默不语,一个个开始陷入了沉思。

但紧接着,朱慈烺突然话锋一转继续说道:

“不过张阁老说的也没错,朝鲜之所以会做出这些事情,也并非是出自于他们的本意,所以本宫倒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机会。”

“诸位应该都记得毛文龙吧?”

听到毛文龙这个名字的时候,在场众人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古怪起来。

不只是因为毛文龙当年被冤杀的事情,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毛文龙被杀的背后,其实也有一些文官在后面推波助澜。

不过当然,这些人在之前已经被清理的差不多了。

而朱慈烺也并不是想追究这件事情背后的真相,只是接下来要说的事情和毛文龙有关罢了。

只听他继续说道:

“诸位应该都知道,当年毛文龙之所以能牵制建奴,让建奴不敢随意进攻大明,靠的就是在建奴的后方扎根。”

“然后通过游击战术频繁袭扰后金后方,迫使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不得不分兵防守辽东沿海地区,间接减轻了大明在辽东的防御压力。”

“而且历史已经证明这种战略是完全有效的,最起码在毛文龙还活着的时候,建奴从未举倾国之力攻击大明。”

“既然如此的话,那么我们能不能也像毛文龙那样,在建奴的后方,也就是朝鲜附近驻扎军队呢?”

“如此一来便可以确保建奴不敢肆意进攻大明了。”

“同样的,也可以间接帮助朝鲜缓解一下压力!”

内阁大臣们听到这话,先是低头思索了一下,突然就觉得这似乎真的是一个好主意。

毕竟当年毛文龙存在的战略意义他们也都明白,知道这对于大明意味着什么。

如果真要复刻当年毛文龙的策略,那这件事情似乎真的可行,说不定能为大明带来新的战略优势。

最起码在明年朝廷剿灭李自成的时候,可以确保建奴不敢进攻大明!

想到这里,几位内阁大臣纷纷拱手道:

“老臣以为此事可行!既能牵制建奴,又能拉拢朝鲜!”

“老臣也认为此事可行!”

.............

就这样,朱慈烺的这个提议毫无例外地通过了所有人的同意。

不过接下来,又有一个新的难题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那就是到底要派多少兵去驻守朝鲜,又要派哪个将领去驻守朝鲜?

而且因为朝鲜地理位置特殊,大概只能派水师去驻守,可如今朝廷能用的水师将领也只有那么几位。

无非就是天津水师总兵曹友义、山东水师总兵黄蜚、福建总兵郑芝龙。

至于其他水师总兵,他们手里的水师没有那么多,实在是难当重任。

这也就是说,目前只能从这三个人里面选一个了。

其中曹友义大概率是不行的,因为他负责天津港口这一片的区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轻易不能调动。

甚至之前松锦之战的时候,朱慈烺都没调动他,为的就是确保天津海域和京城的安全。

毕竟天津距离京城实在是太近了。

如此一来,那么就只能从黄蜚和郑芝龙之间选一个了。

但话说回来,黄蜚其实也不合适,因为黄蜚目前在辽东一带驻守,负责牵制建奴。

他一旦离开了,建奴有可能会重新占领这片区域。

而且因为他的存在,建奴也不得不在附近驻扎了两万兵马,所以黄蜚如今也不能轻易调动。

这么一看,似乎也就只有福建总兵郑芝龙合适了。

而且郑芝龙可是朱慈烺的岳父、崇祯的亲家,也算是皇亲国戚了。

有了这层关系,让他去确实可以。

毕竟这次要去的地方远离大明,自

然是要派一个绝对心腹之人去的,要不是心腹的话,难免会互相猜疑,甚至导致后勤跟不上。

所以怎么看似乎都是郑芝龙最为合适了。

至于郑芝龙原本是海盗出身的事情,早就已经没人在意了。

虽然几位内阁大臣心里都已经有了最为合适的人选,但是他们都没敢说出来。

因为他们不知道崇祯和朱慈烺到底是什么意思。

万一这父子俩有其他更为合适的人选呢?

就在这时,朱慈烺终于又开口了。

“既然你们都同意了,那么等本宫把这件事情告诉父皇,待父皇同意之后,这件事就可以定下来了!”

“另外关于此次驻军的将领人选,你们回去和兵部商议一下,然后上个折子,再由本宫呈报给父皇决定。”

“除此之外,因为我们目前还不清楚朝鲜那边的具体状况,所以具体的事情还是等朝鲜的使团到了大明再说。”

虽然这件事情朱慈烺完全可以一个人做主,不过在这些内阁大臣面前,他还是得做做样子的。

不然这未免也有点太僭越了。

而几位内阁大臣听到这话,赶忙也是拱手道:

“臣遵命。”

话说到这里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朱慈烺随即又道:

“行了,诸位请回吧。”

紧接着,几位内阁大臣又对着朱慈烺行了一礼,这才转身离开了。

看着众人离去的身影,朱慈烺则是若有所思地摸了摸下巴。

他其实并不知道这些人到底会推举谁去朝鲜担任将领,但他心中其实也有合适的人选。

不过别误会,这个人既不是黄蜚也不是郑芝龙,毕竟黄蜚本来就驻扎在建奴大后方,他要是去别的地方,肯定会对战略造成影响。

至于郑芝龙也是不行的。

之前打建奴水师的时候可以用一下郑芝龙,但打完之后郑芝龙还是要回到福建一带进行防守的。

一来是福建一带走私严重,郑芝龙的存在会有效抑制走私。

二来是因为时不时的就会有国外的一些船队攻打大明,而郑芝龙的存在可以震慑到这些人。

要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即便大明最后亡国了,但大明对外的海战依旧从来没有输过,而这其中郑芝龙的功劳可谓功不可没。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不是黄蜚、又不是郑芝龙,那么朱慈烺心里的那个最合适的人选又会是谁呢?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朱慈烺的大舅哥郑成功!

虽然一开始的时候,朱慈烺把郑成功留在了他的身边,但他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毕竟郑成功在历史上可是一个杰出的将领。

把这么一个人才留在身边当护卫的话,实在是太可惜了,朱慈烺迟早要让他出去独当一面的。

并且之后朱慈烺也打算把大明水师交给他统领!

而现在,似乎就是最好的时机了。

不过在这之前,还有另外一个事情要处理一下。

想到这里,朱慈烺直接冲着门口的马宝喊道:

“马宝,让李若琏来见本宫。”

马宝听到这话,赶忙一溜烟的就跑了出去。

恰好李若琏猜到朱慈烺可能等会又有事要吩咐他,所以一直都在东宫们等者,因此马宝刚跨出东宫,一眼看到了李若琏。

简单的说了几句话之后,李若琏便匆匆来到了朱慈烺面前。

紧接着没等李若琏行礼,朱慈烺就率先开口问道:

“本宫问你,毛文龙还有后人吗?”

嗯?

听到这话的瞬间,李若琏有些懵逼,很明显他没有想到朱慈烺会在这个时候提到毛文龙的后人。

而且一时间他还真的没法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他也不知道啊!

想到这里,李若琏只能硬着头皮说道:

“殿下恕罪,臣不知,不过臣可以马上去调查此事。”

虽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但朱慈烺也并没有生气。

毕竟说到底,锦衣卫也只是人,并非机器。

于是乎朱慈烺点了点头。

“那就尽快去查吧,查完了之后即刻来报本宫。”

“遵命。”

李若琏赶忙一口答应下来,随后便急匆匆地离开了。

虽然后世关于毛文龙是不是忠臣、或者该不该死这件事情有很多种说法,但最起码朱慈烺结合当下的各种事件来看,毛文龙确实应该是一个忠臣,也不该死。

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是有利于大明的。

并且在毛文龙死后,毛文龙的几个儿子要么入了太学、要么继续在各处军中担任将领。

他要真是一个叛国的逆贼的话,朝廷的大臣和崇祯怎么可能会让他的儿子入太学读书以及在继续在军中担任将领呢?

这样的情况显然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