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李渊称帝,大唐开国

  “此事,你们怎么看?”

  当问出这句话的时候,李渊的声音分明有些颤抖。

  就在今天早上,他收到了一份劝进表,上面有一百多名朝中大臣的签名,说隋朝气数已尽,如今天命在李,唐王当顺应天命,即位称帝,取隋而代之。

  他一个人在书房对着劝进表思索半天之后,依旧还是无法下定决心,便命人去将自己的三个儿子以及亲信大臣裴寂找来,给他们看过劝进表之后,便问起他们四人对此事的看法。

  裴寂一向最是擅长揣摩李渊的心思,他见李渊神情隐隐有些意动,顿时猜到了李渊心中的真实想法,当即吹捧道:

  “唐王,其实卑职一直也有此意,自从杨广三征高句丽失败,大隋已经民心尽失,如今虽尚未灭亡,却也不过是在苟延残喘罢了。

  相比之下,唐王自太原起兵以来,各地官吏无不闻风而降,天下百姓无不箪浆壶食以迎王师,可见人心向唐王。

  即使如此,唐王何不顺天意,遂人心,正式登基称帝,以安天下臣民之心呢?”

  听到裴寂说自己登基称帝乃是人心所向,李渊一颗心又不由躁动了几分。

  可是很快,一旁的次子李世民就给他躁动的心迎头浇了一盆冷水:

  “父王,孩儿认为,如今时机未到,不宜贸然称帝。”

  听到李世民不赞成自己此时称帝,李渊心中不免有些不喜,但他并没有表露出来,反而不动声色问道:

  “哦?世民,你说说看,为何说如今时机未到?”

  以李世民的神目如炬,自然看得出此刻自己父亲心中有些不喜,但为了李家的千秋基业,他还是不得不继续劝道:

  “父王可还记得,汉末时袁术从孙策处得到了传国玉玺,便认为自己天命所归,冒天下之大不韪登基称帝,最终沦为众矢之的,称帝不到两年便在各路群雄的讨伐下,落得一个呕血而亡的下场。

  同样的道理,如今大隋虽然四分五裂,天下名义上效忠大隋的人不在少数,父王若是此时称帝,必然也会沦为众矢之的,给了其他人一个讨伐的借口,使得我军应接不暇,疲于奔命,对李家的大业可是大大的不利。

  因此,孩儿并不赞成父亲此时称帝。”

  “二公子此言差矣!”

  见李世民不赞成李渊此时称帝,裴寂怎么可能轻易放过这从龙之功,当即反驳李世民道:

  “如今的天下大势怎能与汉末一概而论,汉末时天下各路群雄都自认是汉臣,袁术贸然称帝,自然会引来他们的讨伐和围攻。

  可如今天下各路群雄中,有超过半数是靠兴兵反隋起家,与隋朝可谓是势不两立。

  若是唐王称帝,正好派人去联络和拉拢他们,联手颠覆隋朝江山。”

  “裴长史未免太想当然了。”

  李世民闻言不由冷笑一声,随即反唇相讥道:

  “袁术之所以败亡得如此之快,是因为他本是汉臣,却妄称天命,僭越称帝,因此让各路群雄不齿,纷纷以不臣之罪名讨伐他。

  而我们李家本是隋臣,只因杨广暴虐无道,滥用民力,致使天下大乱,我们李家顺应天意,另立新君,倒也在情理之中。

  可如今天下未定,若是父王贸然称帝,在世人看来,便与当年的袁术无异,给了各路群雄讨伐的口实。”

  眼见自己的儿子和自己最信任的臣子各执一词,争论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李渊不由看向长子李建成,沉声问道:

  “建成,你怎么看?”

  李建成看着手中的劝进表,沉吟了许久,最终轻轻叹了一口气道:

  “父王,若是你不称帝,恐怕劝进表上的一众官员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李渊听到了李建成的言外之意,心中则是深以为然。

  他知道因为秦昇在河北道的所作所为,关陇贵族已经恨透了秦昇和杨广,一心要与隋朝彻底一刀两断,因此才联名劝进,要自己登基称帝建立新朝,向隋朝开战,帮他们夺回那些田庄和土地。

  若是自己坚持不肯称帝,很有可能会就此失去关陇贵族的支持。

  想到此处,李渊称帝的心思又不由加重了几分。

  裴寂察言观色,也在一旁继续怂恿道:

  “想当初唐王在太原起兵之时,无数名士豪杰慕名来投,他们之所以愿意为唐王效力,无非是给自己某一个前程,为后世子孙谋取一场富贵罢了。

  若是唐王迟迟不称帝,恐怕会寒了他们的心,最终背弃唐王,另投他人。”

  听完裴寂一番话,李渊虽然未置可否,但从神色间显然能看得出来他心中对此话很是认同。

  李世民看在眼里,只得退而求次道:

  “父王,不如再给孩儿一年时间,待孩儿率军夺回河东,拿下巴蜀,到那时父王再称帝也不迟。”

  可没想到就是“河东”两个字刺痛到了一直没有说话的李元吉,忍不住冲自己二哥冷笑一声道:

  “听二哥的意思,若是你一直拿不下河东和巴蜀,父王便一直不能称帝哦。”

  可这话无疑激怒了李世民,他当即面色一沉,冷冷瞪着李元吉道:

  “你还有脸说,要不是你临阵脱逃,致使晋阳失守,河东沦陷,父王何至于如此被动。”

  李元吉闻言也不由怒了,当即出言反驳道:

  “二哥,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当初要不是……”

  “好了,你们两兄弟能不能一人少说一句,不要一天到晚就知道吵个不停!”

  一看自己两个儿子又要当着自己的面吵起来,李渊心情越发烦躁,当即厉声喝止了他们兄弟。

  李世民和李元吉只能双双闭上了嘴,没有再吵下去。

  可李渊心情却是越发烦躁,摆摆手让兄弟三人和裴寂出去,他自己一个人待在书房静静。

  待他们都告退之后,李渊看着手中的劝进表,脑海中不自觉浮现起自己第一次以臣子的身份上朝之时,看着姨父杨坚身着龙袍,端坐在龙椅上接受天下臣民和万邦使节跪拜的场景……

  而如今,他也有机会可以同样去坐上那把代表无上权力的龙椅,难道他真要轻易放弃这个机会吗?

  想到此处,他的眼神渐渐变得炽热,眼前的劝进表似乎在他眼中渐渐消失了,最终幻化成了一件龙袍,自动穿在了他的身上……

  大丈夫在世,生当如是!

  这一刻,李渊的心中不再有一丝迟疑……

  ……

  大业十四年十一月,大兴宫中的小皇帝杨侑突染恶疾,最终因医治无效身亡,时年十五岁。

  听闻天子驾崩,身为大丞相的唐王李渊一度痛哭到昏厥。

  之后,长安朝廷的一众文武百官以国不可一日无主为由,上朝劝唐王李渊登基称帝。

  李渊三次推辞无果,最终只能无奈接受群臣的劝进,在长安城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唐,年号武德,大赦天下。

  之后,李渊下旨册立其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和十二卫大将军,统领大唐各路兵马。

  其余有功之臣也各有封赏,一时皆大欢喜。

  请收藏本站:。笔趣阁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