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不放骆家,江南百姓就要易子相食
这位平日里看似温良的太子爷动起手来,可比朱元璋下手狠多了!
朱元璋以前要杀人的时候,虽然偶尔也会处置几个劝谏的。
再看朱标,这是明摆着要把朝堂上所有,想跟这件案子有一点牵扯的人,全都好好的犁一遍啊!
纵然是李善长,也不禁有几分胆寒。
金陵沈家。
沈旺面色凝重的在厅堂中来回踱步。
见有人从外跑进来,赶忙问道:“可是宫里有消息了”
“老爷,有消息了!”
沈旺不由得一喜,激动的问道:“骆老爷可被放出来了”
“老爷,又有三名替骆家上书的御史,被扔进诏狱了。”
沈旺闻言不由得一愣。
还没等沈旺回过神来,便见到那长随,从自己的怀里掏出了一包票据道:“老爷,这些”
“这是什么东西”
“是您之前送出去的股份。”
沈旺倒抽了一口凉气,而后问道:“都,都退回来了”
朝堂上的这些官员们也没有傻子。
这些银子,顶多让他们多吃几口肉,但是朱标手里掐着的,那可是他们吃肉的家伙。
沈伯凝有些担心的看着沈旺问道:“爹,要不儿子再去跑一趟吧。”
沈旺的手却死死的掐在了那一摞的票据上面:“不必了,人家信不过你,你纵然是说破大天又能有什么用!银子再多,人家也不敢用啊!”
沈旺看的清清楚楚,眼下整个大明的朝堂都在观望!
这是天下的商贾,在跟朝廷掰腕子!
只有这一次,商贾们赢了,这些官员们才有胆量去收这些票据。
沈伯凝低着头说道:“爹,咱们总不能去劫狱吧”
沈旺恨铁不成钢的将手中的账目一扔道:“你的脑子呢”
“这些账目,你可看出端倪来了”
沈伯凝不由得一愣,略有几分疑惑的看着沈旺问道:“这不就是骆家的账本吗”
这几日,沈旺一直在看着这几本,从锦衣卫高价买回来的账目。
沈伯凝也跟着翻了几遍,压根就没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反倒是沈旺这几日越看越兴奋。
沈旺冷哼一声道:“骆家的粮食,都是从安南两邦过来的,这是骆家每年在安南收粮的价格单。”
“骆家每年在安南,都会大致收三千万石的粮食。”
“而这些粮食的价格,在收到一千万石的时候,就会开始逐渐上涨。”
“等收到两千五百万石的时候,占城、交趾两国的粮价,就会达到跟大明差不多的价格。”
“但是一旦超过两千八百万石的时候,粮价就会快速增长,因此每年骆家,最多就只不过采买,三千万石左右。”
沈伯凝有些不解的问道:“可是爹,这收到两千五百万石的时候,已经跟咱们大明的粮价差不多了,骆家为什么还要继续再收啊”
听到这个问题,沈旺险些一口老血吐出来。“因为那是收粮的价格,如此规模的收粮,虽然收购价跟在大明一样,但是可以跟之前的低价粮,一并运回大明,走海路的运费,还是要比在大明走陆路要低啊!”
沈伯凝听到沈旺的话,眼睛也随之愈发明亮了起来。
“爹,您的意思是骆家今年已经收过粮了,即便是朝廷再想去安南找粮,也找不出足够的粮食来补上骆家的亏空了”
沈旺微微颔首道:“不错,而现在安南的粮食,都存在骆家在海外的仓库里,除了骆家的自己人之外,没有任何人知道那些仓库具体在哪!”
“这一次,除非朝廷放了骆家,谁也救不了江南跟岭南两地的粮价!”
这不是一笔小亏空。
而且还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各地都有不少的粮田被改种其他田产,或种菜或种水果,纵然是湖广一带,恐怕也很难凑出这么大一笔粮食来。
朝廷即便是想买粮,也得花平常两到三倍的价格,去买粮!
这也是为什么骆家银铛入狱之后,整个金陵没有一家商贾肯出面,接盘骆家空出来的市场份额。
因为实在接不住。
这压根就不是钱的事,而是市面上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粮食了!
朝廷不放骆家,江南百姓就要易子相食了!
朝廷就算是直接给百姓发银子又能如何
市面上根本就买不到!
给百姓发银子,只能让粮价涨的更猛!
只不过,沈旺不知道的是。
就在沈旺自以为稳操胜券时,沈旺突然听到自家宅院后面突然忙了起来。
只见沈家的管家兴奋的站在庭院正中高呼道:“把家里能装米的东西全拿上!赶紧去抢米了!”
听到这句话,沈旺的眉头不由得一皱。
旋即便走出厅堂,看着外面的管家厉声咆哮道:“抢什么米!咱们府上的米不够吃了吗”
在外面的管家不由得一怔,旋即便兴奋的看着沈旺说道:“老爷,好事啊,大好事!方才城里新开了几家粮号,都是平价售粮啊!”
“现在米价这么高,咱们的府上也得赶紧抢点啊,日后早晚不是得吃吗。”
沈旺的嘴角不由得微微抽搐了两下,不敢置信的说道:“胡说八道,就算是朝廷的官粮,这个节骨眼上,也不敢平价售粮,他们疯了不成”
那管家在一旁傻笑道:“老爷,咱想那个干嘛啊,人家愿意做善事,咱不得捧捧场”
沈旺看着自家的这几个杀才,心中不由得万马奔腾。
思来想去,沈旺的心里总是不放心,最终还是选择亲自过去瞧瞧。
当走出沈家的时候,整个大街上已然是空无一人。
偶尔能看到几个行色匆匆的管家,带着几名家仆赶着马车朝着远处疾驰。
沈旺心中不详的预感愈发浓烈,冥冥之中,好似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沈旺,出大事了!
果不其然,当沈旺带着沈家的下人赶到这家新开的“粮号”时。
沈旺便看到了在店外大排长龙的队伍。
而在粮号的正上方,一面鲜红的大旗正在风中迎风飘扬。
“百姓需要什么,青沙就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