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自然灾害
开采露天矿藏是最容易开采的,只要把矿石挖起来然后装车就行。矿洞中挖矿,是需要边挖矿,边固定矿洞周围的墙壁,避免矿洞在开采的过程中坍塌。
李月站在东侧的山顶上,这个位置可以轻松看到整片露天矿区。在她的眼中一片直径100公里的巨大露天矿区。矿区内上千的雷猿在川流不息的忙碌。
李月简单的查看一阵后,就决定建立一条铁路专线来确保矿物能更快的运送到熔炼区。她按照计算,何况就测算出火车站的位置,然后她指挥身边跟随的雷猿前往施工。
地铁都能应付的情况下,铁路自然也不是问题。公路是用来通行的,运输大量物资还是火车更加方便。露天矿场距离群山地区有几百公里的距离。
主干道此时已经修建上千公里,还在继续向远处修建。每隔几十公里就有一个雷猿小村落。修路的雷猿都住在这些村庄中。公路向前修筑一段时间,雷猿会就近建造一座村落。
他们之前建立的村落会被废弃,陆续会有新的雷猿过来居住。这些村庄会缓慢的继续发展。铁路的修建就是地铁的复制,唯一不同的是铁路的照明通过路灯来实现。
说到底,1号星、2号星是有星巢基地的科技支持,不是真正的原始文明可以比拟的。先进的技术可以让开发行星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很多关键技术都可以省略研发过程。
只要制造要求达标,这些技术就可以直接变现,给开发带来便利。有了大量的露天矿藏,金属的产出数量开始增加。这么多的金属矿,足够使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看着山下的全地形车,李月有些怀念停在2号星海底的星梭号。没办法,她是通过传送门回来的,目前没有飞船可以使用。此时她开始考虑制造一架飞行器。
有反重力的支持,制造飞行器非常容易。星巢基地的反重力技术就是控制引力子的密度。这种方式既可以进入超空间,也可以控制引力大小。
引力作用是相互的,物体越大引力就越多,最少在行星这种级别表现的特别明显,根据星巢基地的记录,引力子密度越大,产生的引力就越大。
飞行器的长方形底座就是这种反重力装置,上面再套上一个长方体外壳就成了飞行器。为了更加美观,外壳还特意去掉棱角,变得圆润柔和。
飞行器的前方是一个玻璃窗,然后是控制器。控制器能控制反重力装置的反重力强度,强度越大飞的越高。飞行器的尾部和侧翼还有几个喷口。
粒子发动机的类似吹风机,只不过是用电磁力喷射粒子。1立方厘米就有用不完的粒子。一个超微型聚变发电机就可以提供用之不竭的安全电能。
飞行器是按照行星内设计的,简陋的四处漏风的外壳,连高空都去不了。超过几百米,飞行器上的供热装置就无法提供足够的热量,巨大的风压变化也会让乘员非常难受。
载具公司除了反重力装置都能提供。为此李月特意建立一个反重力装置的工厂。用立体打印技术,加上足够的金属,很快就会有无数的立体打印设备可以使用。
金属立体打印设备可以打印任何零件,原理就是从6个方向同时挤压形成需要的工件。制造反重力装置的工厂完成后,飞行器的数量就开始增加。
1号行星有了飞行器,继续稳定发展。原来是需要修建道路才能到达相应区域。有了飞行器可以直接飞向想去的地方。飞行器上雷猿眼神犀利的四处巡视。
找到湖泊后,飞行器就会降落,然后就近取材开始建立村落。有淡水就能维持生存,食物通过运输也能完成。好在有湖泊的地方比如有树木。
一架飞行器能装6名雷猿,10架飞行器就能运来50人。一个村落50到100人就可以运转。李月也不要求每个村落都满员。李月只要把一定数量的雷猿带到相应位置自行发展就行。
1号星上陆地海洋面积相同,更多的是湖泊。开始的时候雷猿的生存空间比较少,有了飞行器,雷猿的生存空间就可以快速扩展到所有湖泊附近。
每天1千雷猿都可以分散到20个区域,如此快速的分散到大量的区域。接下来就可以慢慢的等待,分散到整颗行星后,雷猿的生存空间极大自然可以更快的发展。
几十天的时间过去,新城市已经建立完成,大量的雷猿进驻其中。农田的粮食也收获一批。第二批也播种下去。有鱼、有肉、有粮食,雷猿现在食物充足,更是频繁繁衍。
雷猿出生后就开始快速成长,2个月的时间,小雷猿就长成人类婴儿1岁大小。同时小雷猿也具备父母的一切能力。同时还更加聪明,跟人类相比要优秀很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眼看飞行器越来越多,雷猿也分散在行星各处,李月也离开1号星,转而去2号星。飞行器也被带到2号星。原本通过航行才能在岛屿间移动,此时却可以通过飞行器更快的发现新的岛屿。
随着飞行器的飞行,一座接一座岛屿上都留下雷猿的痕迹。而玻璃船则继续在海底巡视,寻找合适的矿藏。如果发现有矿藏就建立一个海底城来采矿。
后续建立的传送门确不会再有传送门,传送门好用却也不能无节制的浪费。新的海底城得到的矿藏可以通过绳索快速拉出海面。海底城上方的海面上有玻璃船负责运输物资。
玻璃船也进行扩大,只要不断扩大面积,保证密度比水小,玻璃船就可以始终浮在地面上。而海底城对应的海面上,很快就浮起一座玻璃岛。
玻璃岛就是更大的空心玻璃。空心玻璃可以减小玻璃的密度。空心玻璃岛可以更好的转运海底挖出的矿物。随着矿物越来越多,运输矿物的船就会送到附近的岛屿。
岛屿只是中转站。此时2号星上也发现一座巨型岛屿。巨型岛屿的面积有几百平方公里,上面还有煤矿。所有海底发现的矿物都会被送到巨型岛屿上。
有了矿物和煤炭,工业也很快在2号星上发展起来。逐渐的两颗行星都具备了工业能力。由于同根同源,又是同宗同种,两颗行星所有的产出和原料都可以互通。
随着新的岛屿被占据,逐渐也到了半球的边缘。冰半球和温半球,自转和公转被潮汐锁定的情况下,日照面积几乎不变。结果事实证明锁定并不牢靠。
每10天都会偏转1度,3年就会转一圈。当李月发现这个情况的时候,立刻下令在岛屿下方发掘地下空间,并联通海底城。同时派遣玻璃船潜入冰封半球去查看海水冰冻情况。
经过查看,李月发现,千米海底不会冰冻,3年的冰封期还不足以彻底把海水冰封。不过岛屿上的设施可挺不过3年的冰封期,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东西都藏入地下。
原本都在岛屿上俺家的雷猿们,立刻忙碌起来。海底城虽然能住下,可岛屿上的东西也都有用处。而且李月也不想完全放弃岛屿上的领土。她还是想让雷猿住在岛屿地下。
有了这种冰封的潜在威胁,海底城在李月的命令下开始开辟通讯渠道。全部挖掘地底隧道难度太大,唯一合理的交流方式就是玻璃船。同时还需要在合适的位置设立灯塔。
巨型岛屿上有煤矿,还是冶炼基地,如果冰封起来,2号星的工业之火就会被彻底熄灭。好在冶炼本身就是高温,只要稍微搬入地下,距离地表近一些也不会受到冰封影响。
冰封开始的时候,海面上运输矿石已经行不通。不过海底依然有活水,可以建造码头,装卸物资。从巨型岛屿上打洞到千米的海底对于雷猿来说不算难事。
有星巢的技术支持,巨型货梯很容易就建造起来。煤炭也可以在巨型岛屿上就近取材。冶炼设备全部搬入50米的地下。利用50米厚的大地来抵御严寒。
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冰封到来的速度并不快。李月在得知情况后,就开始下令按照冰封时期面对的情况进行工作。所有的运输任务都会在海底,所有雷猿都在海底城河地下活动。
1号雷猿星也不是一帆风顺,很快就有了高温警报。原来之前刚发现行星的时候是行星的冬天,夏季到来之后,行星表面的温度会上升到50度。人类肯定无法生存。
喜欢星空的奇异之旅请大家收藏:()星空的奇异之旅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