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孤 作品
第200章 见识资本的力量
《明报》现如今已经走进大明的千家万户,特别是在去年开始连载《红楼梦》以后,更是让大明许多人欲罢不能,所以每一期《明报》一旦出炉,便被抢购一空。
因为需求量实在是过于庞大,《明报》即使采用了活字印刷,但其印发量仍旧没有能够跟得上,所以,《明报》即便在看完之后,仍旧有很高的价值,有人借阅,有人收藏,有人转卖,甚至还出现了盗版,而且盗版卖得还很不错。
而最新这一期的《明报》上,刊登了大明皇家贸易集团成立的消息,其中关键的信息是,集团以入股的方式向民间募集资金。
而且花了整整一个版面,详细介绍了大明皇家贸易集团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入股,怎么样分红等等。
朝廷这样募集资金的方式,许多人还是第一次见,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让人大感震撼。
还能这样?
“朝廷这是在做什么?”
“做什么?这都看不懂吗?这是在让大家拿出钱来给朝廷,然后朝廷拿去做事啊!”
“朝廷是没钱了吗?这怕不是朝廷新的敛财方式。”
“敛财?你好好看一看,一股一万两银子,你买得起吗?”
“那只能说,朝廷这一次不坑穷人的钱……”
总之莫衷一是,议论纷纷。
但这一次,确实跟许多人都没有关系。
因为一股一万两银子,十股起购,能够拿出十万两银子的,非富即贵,所以绝大部分人只是吃瓜看戏。
而许多真正有钱的地主乡绅,也都是持观望的态度。
毕竟从口袋里掏钱给朝廷,这让一向只进不出,抠门惯了的他们很难受,而且这还不是一个小数目,再加上近期的税收改革风波,让他们对朝廷怨念颇深,甚至他们当中不少人也认为,这是朝廷新的敛财方式。
所以,大部分的地主乡绅都不去理会,甚至是唱衰。
只有一小部分较为开明地主乡绅,或者一些通过经商致富的商贾,敏锐的察觉到,这也许是一次不错的机会,可以搏一搏,试一试。
但是,他们的速度还是慢了。
因为在他们思考犹豫的时候,松江特区的资本已经像是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蜂拥而至。
事实上,在看到消息的第一时间,松江特区的资本就已经开始行动了。
只有他们才真正的知道,这些原始的股份究竟意味着什么。
当初松江特区在筹建的时候,也采用了股份集资建设的方式,当时也是有很多人在观望,而有一小部分人则是敏锐的察觉到了机会,选择购买。
而这买进股份的那一小部分人,现在已经是松江特区最顶级的财团了。
所以,当朝廷通过《明报》发布这则消息后,松江特区的资本如何不疯狂?甚至可以说是沸腾了!
几乎所有资本都在第一时间出手抢购,包括在上一次松江特区纺织业的股份中没有吃到肉只喝到汤的地主乡绅和商贾们。
为了买到这一次的股份,可以说是手段尽出。
有人连夜赶往京师,有人飞鸽传书,让人代购,有人托关系,也有人连夜在售卖股份的户部办事机构前排起了长队……
三千万两白银,不到三天时间便已经认购完毕,而且有不少资本甚至愿意加价收购。
当三千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运到户部时,户部从上至下都惊呆了。
要知道,在松江特区起来之前,大明每年的税收不过两千万,就算是扭亏为盈的去年,也不过三千多万。
而现在,三天,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就是三千万两。
这简直就是不可想象。
在为皇上的手段震惊的同时,户部尚书杨思义也想到了更多。
这些年他主管户部,当然知道朝廷的财政其实一直都是十分的困难,捉襟见肘,百姓其实也过得不容易,但民间却多世家大户,他们肥得流肉。
皇上这一次强势推行的税收改革,意义恐怕也是在此吧……
……
同样,在收到这笔巨额资金的时候,徐达和朱棣也是惊得目瞪口呆。
“三千万两?”
“这么快?”
他们实在是为皇上的手段折服。
徐达也知道,皇上这些惊人的手段大概率是来自于那间神秘的书店,那间书店和那个年轻人,还真是神奇和神秘到了极点。
难道真的是神仙?
徐达不止一次这样想,而且这也是他唯一能够想到的答案。
“皇上,卖股份咋不提前跟臣说一声,臣也想买点呢。”徐达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道。
经历过蓟州的钢铁厂,徐达自然知道这些股份的含金量。
只不过,他这些天基本上都是在为船厂奔波,早出晚归,并没有留意到相关的消息。
朱元璋却是笑笑,道:“放心吧,这三千万只不是过三成的股份,咱们手里还有七成的股份呢。”
闻言,徐达和朱棣的嘴巴张的跟鸡蛋那么大。
只是三成?就有三千万!
那岂不是说,如果全卖,这个船厂一共就有一亿两的白银?
一个亿?
他们甚至都不敢想过这个数。
那得是多少钱啊?
一个亿,是不是一生一世都花不完啊?
其实,朱元璋心中也是暗暗惊讶。
这是他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了资本的力量,以前都只是概念,现在这些概念全都具象化了,他记得朱辰曾说过,只要一个概念,然后把故事讲好了,给出一个期待值,也就是说,画一个看不见的饼,就能够卖很多钱。
当时他不太明白,但是现在,他可以说是理解了,并大受震撼。
据他所知,现在大明船厂发售出去的每一股的价格都还在被炒高,也就是说,他手中的七成股份,如果抛售出去,还能卖更高的价格。
简直是恐怖。
朱元璋当然也知道,这其实卖的是朝廷的信任。
当所有人都相信,朝廷做这个事是有利可图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他们当然愿意和朝廷一起去做这一件事。
现在,有了充足的资金,大明船厂正式开始全面建设。
规模空前,投入空前。
这边的大明船厂高歌猛进,而另外一边税收改革却是焦头烂额……
请收藏本站:。笔趣阁手机版:
因为需求量实在是过于庞大,《明报》即使采用了活字印刷,但其印发量仍旧没有能够跟得上,所以,《明报》即便在看完之后,仍旧有很高的价值,有人借阅,有人收藏,有人转卖,甚至还出现了盗版,而且盗版卖得还很不错。
而最新这一期的《明报》上,刊登了大明皇家贸易集团成立的消息,其中关键的信息是,集团以入股的方式向民间募集资金。
而且花了整整一个版面,详细介绍了大明皇家贸易集团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入股,怎么样分红等等。
朝廷这样募集资金的方式,许多人还是第一次见,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让人大感震撼。
还能这样?
“朝廷这是在做什么?”
“做什么?这都看不懂吗?这是在让大家拿出钱来给朝廷,然后朝廷拿去做事啊!”
“朝廷是没钱了吗?这怕不是朝廷新的敛财方式。”
“敛财?你好好看一看,一股一万两银子,你买得起吗?”
“那只能说,朝廷这一次不坑穷人的钱……”
总之莫衷一是,议论纷纷。
但这一次,确实跟许多人都没有关系。
因为一股一万两银子,十股起购,能够拿出十万两银子的,非富即贵,所以绝大部分人只是吃瓜看戏。
而许多真正有钱的地主乡绅,也都是持观望的态度。
毕竟从口袋里掏钱给朝廷,这让一向只进不出,抠门惯了的他们很难受,而且这还不是一个小数目,再加上近期的税收改革风波,让他们对朝廷怨念颇深,甚至他们当中不少人也认为,这是朝廷新的敛财方式。
所以,大部分的地主乡绅都不去理会,甚至是唱衰。
只有一小部分较为开明地主乡绅,或者一些通过经商致富的商贾,敏锐的察觉到,这也许是一次不错的机会,可以搏一搏,试一试。
但是,他们的速度还是慢了。
因为在他们思考犹豫的时候,松江特区的资本已经像是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蜂拥而至。
事实上,在看到消息的第一时间,松江特区的资本就已经开始行动了。
只有他们才真正的知道,这些原始的股份究竟意味着什么。
当初松江特区在筹建的时候,也采用了股份集资建设的方式,当时也是有很多人在观望,而有一小部分人则是敏锐的察觉到了机会,选择购买。
而这买进股份的那一小部分人,现在已经是松江特区最顶级的财团了。
所以,当朝廷通过《明报》发布这则消息后,松江特区的资本如何不疯狂?甚至可以说是沸腾了!
几乎所有资本都在第一时间出手抢购,包括在上一次松江特区纺织业的股份中没有吃到肉只喝到汤的地主乡绅和商贾们。
为了买到这一次的股份,可以说是手段尽出。
有人连夜赶往京师,有人飞鸽传书,让人代购,有人托关系,也有人连夜在售卖股份的户部办事机构前排起了长队……
三千万两白银,不到三天时间便已经认购完毕,而且有不少资本甚至愿意加价收购。
当三千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运到户部时,户部从上至下都惊呆了。
要知道,在松江特区起来之前,大明每年的税收不过两千万,就算是扭亏为盈的去年,也不过三千多万。
而现在,三天,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就是三千万两。
这简直就是不可想象。
在为皇上的手段震惊的同时,户部尚书杨思义也想到了更多。
这些年他主管户部,当然知道朝廷的财政其实一直都是十分的困难,捉襟见肘,百姓其实也过得不容易,但民间却多世家大户,他们肥得流肉。
皇上这一次强势推行的税收改革,意义恐怕也是在此吧……
……
同样,在收到这笔巨额资金的时候,徐达和朱棣也是惊得目瞪口呆。
“三千万两?”
“这么快?”
他们实在是为皇上的手段折服。
徐达也知道,皇上这些惊人的手段大概率是来自于那间神秘的书店,那间书店和那个年轻人,还真是神奇和神秘到了极点。
难道真的是神仙?
徐达不止一次这样想,而且这也是他唯一能够想到的答案。
“皇上,卖股份咋不提前跟臣说一声,臣也想买点呢。”徐达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道。
经历过蓟州的钢铁厂,徐达自然知道这些股份的含金量。
只不过,他这些天基本上都是在为船厂奔波,早出晚归,并没有留意到相关的消息。
朱元璋却是笑笑,道:“放心吧,这三千万只不是过三成的股份,咱们手里还有七成的股份呢。”
闻言,徐达和朱棣的嘴巴张的跟鸡蛋那么大。
只是三成?就有三千万!
那岂不是说,如果全卖,这个船厂一共就有一亿两的白银?
一个亿?
他们甚至都不敢想过这个数。
那得是多少钱啊?
一个亿,是不是一生一世都花不完啊?
其实,朱元璋心中也是暗暗惊讶。
这是他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了资本的力量,以前都只是概念,现在这些概念全都具象化了,他记得朱辰曾说过,只要一个概念,然后把故事讲好了,给出一个期待值,也就是说,画一个看不见的饼,就能够卖很多钱。
当时他不太明白,但是现在,他可以说是理解了,并大受震撼。
据他所知,现在大明船厂发售出去的每一股的价格都还在被炒高,也就是说,他手中的七成股份,如果抛售出去,还能卖更高的价格。
简直是恐怖。
朱元璋当然也知道,这其实卖的是朝廷的信任。
当所有人都相信,朝廷做这个事是有利可图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他们当然愿意和朝廷一起去做这一件事。
现在,有了充足的资金,大明船厂正式开始全面建设。
规模空前,投入空前。
这边的大明船厂高歌猛进,而另外一边税收改革却是焦头烂额……
请收藏本站:。笔趣阁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