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花 作品

第72章

南平公主,接过绢帛,借着摇曳的灯火,读完,一时泪如雨下。搜索本文首发: 今晚吃鸡

那绢帛上,是碧玉的血书。她交待了周镜央买通她,假传元德皇后之命,借李穆之手,害死慕容娘娘的详细经过。

可怜的母妃啊,被人害死偌多年,真凶却不被世人知晓。

碧落跪在南平公主面前:“虽是受人指使,但姐姐到底是做下了孽。姐姐的罪过,民妇愿赎。公主殿下若有需要民妇之处,民妇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南平公主缓缓地坐了下来,用帕子擦净了泪,喝了一口桌上的茶。清浅的冷溪,绕过心头锋利的石。

她冷静下来。

“将来,父皇跟前,你可愿指认内情?”

碧落叩首道:“民妇愿意。”

“好。”

南平公主小心翼翼地将那份口供藏于袖口。她饮尽盏中茶,起身。

走到门外,南平公主回头,见孙册已扶起碧落,两人对着桌上的八卦图,低声说着什么。南平公主开口道:“孙先生似与碧落姑娘颇为投缘。不过相识数日,便这般熟络了。”

孙册忙道:“公主殿下误会了。因碧落姑娘与孙某皆对打卦之事有几分浅见,便多言了几句。”

南平公主道:“哦?原来是这样。”

回廊里,风声柔软。

南平回了宫,到了映月阁,意外见太子站在香樟下等她。

她行了个礼:“皇兄安好。”

太子道:“阿五,这么晚了,你从哪里回来?”

“不过是……宫中走了走……”

太子走到她身边:“阿五,你记得,无论何时,你我是血脉至亲。有何需要皇兄相助之处,你尽管开口。”

南平谨慎道:“谢皇兄。”

太子意味深长道:“等咱们的父皇从邺城回来,这宫中就该变天了。”

他又笑了笑:“也早该变天了。”

南平不作声。

太子道:“今日,南界有奏报,说是春旱至夏。本王已命户部拨了些存粮过去。南界是慕容娘娘的母国,大梁理应施予援手。”

“谢皇兄。”

南平的这一声谢,诚恳了许多。

五月伊始,最早发现京南集市有异的,是孙册。

京南集市,多是小生意人在此地做买卖。卖家禽的、卖花木的、卖油果糕饼的,当街卖艺的,也有打铁的,刻碑的,开棺材铺子的等等。下九流的行当,尽皆在此。

这里每日热闹喧嚣,南来北往的人都有。

杂而乱。

五月初的那两天,京南的药铺几乎挤满了人。

集市上许多买卖人都病了。发热,腹泻。

起初,大夫们都以为是普通的风寒。

可病的人越来越多。渐至不断有人死去。引起了京兆府尹的重视。

陛下离京,太子监国,官员们急着在太子面前表现,谁都不敢上报此事。

孙册悄悄告知苻妄钦:“京中,或将有时疫。苻兄当封锁军营,切勿让疫情在军中传播。”

“时疫?”苻妄钦惊道。

“是。京南的集市,摊位相连的买卖人,接连患病。孙某可以肯定,此病是传人的。”

苻妄钦一边依孙册之言,下令封锁军营,不许外人进出;一边骑上马,去京南集市暗访了一圈。

一条街相连的几十户人家,都在办丧事,纸钱撒得到处都是。

那办丧事的人家,一死便是两三口人。其余的人,也都病恹恹的。

苻妄钦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径直往宫中去。他要将此事,如实告知于太子。

宫中。

文德殿。

太子听了苻妄钦的禀报,愤怒不已,急召京兆府尹等在京官员入宫。

“本王幼年曾读《后汉书》,建安二十二年,是岁大疫。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尔等焉能不知其中利害!何敢瞒报此事!尸位素餐!不配为臣!不配为人!有何脸面立于天地之间!父皇远在邺城,本王监国,出此大祸,让本王如何向父皇交待、向天下人交待?”

当即,斩了京兆府尹。

鲜血溅了三尺高。

官兵们拉起白幅,将京南集市围了起来。

太子郑重写了封“谢罪书”,快马呈往邺城。

梁帝本与周镜央在花下饮酒,看了奏报,面色凝重起来。

奏报摊在桌案上,周镜央拿起,看过,以帕子掩口,道:“怎生陛下才离京数日,京中便发生如此大的祸事来?”

梁帝道:“朕得回京。”

周镜央忙劝:“陛下,您如今有了春秋,怎能身涉险境?越是京中有疫,您越是不能回去啊。”

梁帝皱眉思索着。

周镜央又道:“依臣妾看,陛下当问问太常。臣妾听闻,历来

江山有恙,必天赐灾难,劝帝修德。或许,这是天意。太子,他镇不住江山,镇不住宗社,也镇不住天下。方才至此啊。”

梁帝道:“镜央,你说的有几分道理。早年间,朕信了天灵山上高人的话,立巳东宫。现时,斗转星移,白虎星早已衰微。朕……”

一旁的梅川连忙俯身道:“陛下,为今之计,当是治疫。微臣愿请命回京。”

梁帝道:“梅卿,你一介女流,何苦去冒此大险。你可知,若染疫病,性命难保?”

梅川道:“古人言,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微臣乃杏林中人,何惧生死?”

梁帝叹道:“梅卿,杏林翘楚啊。你的请求,朕允了。”

梅川道:“您的卒中之药,微臣整理出来,交予王医官。陛下多多保重。”

周镜央看了一眼梅川离去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