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3章

见扶苏兴致缺缺,玄景敛眸思索了一会儿。搜索本文首发: 打开它 等他再抬头的时候,眼里闪过一丝志在必得。

玄景状似不经意地说道:

“既然你不想说,那就听听我的想法好了。”

扶苏喝着温热的甜牛乳,没有拒绝。

反正又不用他说,小孩乐意费口舌就让他说吧,自己听着就行。

玄景见有戏,继续往下说:

“大秦这些年虽然大力发展官学,父亲也早就在为天下一统后往外派官做准备,不像前世那般低估了各地所需的官员数量,最后导致只能任用六国旧吏。”

“但如今天灾连连,新派去的秦国官吏更难取得当地庶民的敬畏。一旦出现意外,恐怕那些渊人就会仗着天灾生事,不服官府管辖。”

就像末世来临后,很多人自觉官方无力管辖,就会琢磨着自立为王。

古代本来就“皇权不下乡”,管束乡里没那么容易,遇到天灾时期更是困难。

尤其是雪灾时期。

大雪封路,官府的人都不方便过去。村里趁机搞点小动作,确实很难管。

以前六国就干过诛杀秦吏的事情,如今在渊国一个搞不好只会变本加厉。到时候把人一杀,丢进山里,借口下乡巡查时遇到雪崩或者野兽,根本拿他们没辙。

说到这里,玄景眼眸转冷,似是想到了穿越前一些不悦的事情。

他这会儿看着倒很有昔年秦二世的样子了,脸上表情波澜不惊,顶多只在眼神里泄露一丝情绪。

扶苏饶有兴致地看着他。

小孩理智回笼后确实像模像样的,不像之前一点就炸了。这才有点王孙公子的风范,放出去不会丢了父亲的脸。

玄景忽略了他看戏的目光:

“是以光靠足够数量的秦吏想要治理渊国也是不成的,还是得加重秦国手中的筹码。”

“现如今秦吏还未到位,将军们凑合着征用了渊国旧吏,兜兜转转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大秦的地方治理还是那个困扰,新派的官吏说话分量不够,旧官吏又与大秦并非一条心。偏巧天灾不断,属实是雪上加霜。”

扶苏放下杯盏:

“那你觉得,该如何处理?”

玄景心道是我想勾引你多说点,不是我自问自答。但见梓桑还没上钩,到底还是多丢出了一些饵料。

于是玄景回应了这个问题:

“渊国黎庶好歹只是单纯不服外乡人管理他们,不像六国之人想的是复国。大秦不必应付反贼,只要想法子让秦吏融入其中即可。”

“此举需要徐徐图之,没有足够的时间是达不成的。偏偏如今就是时间不够,好在父亲早有应对之策。”

“若我没有猜错的话,两位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父亲之前拉拢了大量渊国臣子,便该此时发挥作用了。”

朝中的二五仔并不单纯是为了覆灭渊国才拉拢的,也是为了后续治理渊国。秦王没有光顾着拉拢高官,底下的县令城主这些也没忘了示好。

灭渊后再拉拢可不一定能保证这群人的忠诚度,但是提前拉拢的话,就有足够的时间筛选和建立感情了。

秦王这三十多年安排的后手不少。

如今就等着他们给秦吏撑腰,帮助秦吏站稳脚跟融入当地。

扶苏听完赞赏地点头:

“是这个道理,既然父亲已经高瞻远瞩地提前解决了这一问题,你还在忧虑什么?”

玄景这才不紧不慢地抛出鱼钩:

“成功融入的前提是秦吏在当地治理得还算合格,可惜天灾频发,只怕一着不慎便会落入深渊。”

“渊国还好,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言论。夏国那边却宣扬过上天降下灾祸是君主昏聩,只怕到时候夏人遇到灾荒会认定是父亲的问题,再迁怒官府吏员。”

玄景很不喜欢这种类似“天人感应”的主张,它对君王的限制远比加成要多得多。

推崇儒家的王朝喜欢坚持这一点,因为符合儒家教义。但是大秦不走儒家的道路,肯定不能全盘继承。

但问题就在于,夏国太坑了。

夏国已经在夏人心里植入了这个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不是坑后来的皇帝么?

它这么一整,现在夏帝已经连续几年下罪己诏了。

回头大秦灭夏后,秦帝不下罪己诏,民间不可能没意见。别到时候把天灾怪到秦帝头上,再来几个牛鬼蛇神造反自立,折腾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而且秦帝的威信受到打击后,秦国官吏也会一并遭受质疑。一旦基层官吏管不住乡民了,事情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麻烦。

玄景看向扶苏:

“也不知父亲他们可曾想好对策。”

舆论上面,太子和梓桑其实都擅长。只不过梓桑青出于蓝,会比太子更得心应手一些。

玄景猜测,扶苏应该会从他擅长的

舆论出手,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吧。

结果扶苏却说:

“别想了,父亲他们肯定已经想好了该如何应对,用不着我们瞎操心。”

玄景:……

这人怎么油盐不进?

扶苏微笑着看向弟弟,用眼神示意他别挣扎了。

给人挖坑这种事情扶苏也非常熟练,很多时候听第一句就能意识到对方是不是在班门弄斧。

玄景的引诱还不算特别明显,换个人八成能掉坑。可谁让大家都是同一个人呢,扶苏又很擅长识人,想看透弟弟心里的那点小九九简直没有难度。

玄景看懂了兄长的暗示。

但他没事人一样地继续维持着之前的淡然姿态,并不因为翻车而羞恼露怯。越是这种时候,就越要稳得住,假装无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