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2章
秦王眼前一亮。搜索本文首发: 奖励一把
这和徭役不一样,但是却能做徭役时需要庶民做的事情。如今天下各地都等着大秦去打理,这些事情真的缺人干。
何况水利这东西就不存在不需要修建的情况,哪怕用不上新建,也得修缮原有的水利工程。
当然,集体劳动都是次要的。
屯田制在天灾时期最主要的好处还是集体种粮。
提高效率就可以提高产量,集体管控就方便中央调度。若是可以,所有庶民都参与屯田才是最理想的情况,能大大提升国家应对灾害的能力。
现代天灾文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政府接管田地,然后安排人集中耕种,保证灾害下的基础粮食产量。
大秦如今的优势在于——
玄景很快意识到此举可行:
“庶民以前种田本来就吃不饱,只要这么做能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肯干。”
多余的粮食不分下来又如何?
总比自己单独种田饿死强。
现在年景不好,再不提高产量是真的有可能饿死的。即便是有地的庶民都能想明白,手里握着土地不代表什么,遇到天灾依然可能要全家饿肚子。
秦王看得更远:
“如今时令已乱,许多农人种地的经验已经派不上用场。他们自行耕种的产量只会越发削减,时间一长,自然会羡慕屯户能吃饱。”
先用里村的军事化管理让各国庶民习惯这样的看管,有天灾打击的情况下他们应该会接受得更快。
等他们接受了这一点,再进一步的军事化集体种田,自然也能慢慢接受。何况还有甜枣吊在跟前,算是双管其下了。
最后,全国都是集体种植。
扶苏这招算计的不仅是当下,还有未来。想叫新生的秦朝扛过天灾延续下去,不用点特殊的法子怎么行?
等天灾过去,年景变好了,就可以放庶民出去自由耕种。
到那时,官府只需在该育种、该插秧、该追肥、该收割等操作的时令安排人提醒一二,不必再进行强制规范。
玄景忍不住感慨:
“特别之时行特别之政吗?确实是个不错的法子。”
玄景虽然跟着父亲一起处理过大一统后的各项问题,后来也当过秦二世。不过最初到底是秦王在执政,他就是个辅助的太子,更多时候是听令行事。
后来等他继位时,秦王比正史上多活了好些年。所以传到他手上的大秦平稳得多,相比之下就不如扶苏饱受磨练。
能力上玄景不一定比扶苏差,但是经验上绝对不如扶苏丰富,尤其是应对各种极端的政局环境。
玄景不知道扶苏前世的经历,他只听说秦政活到八十才驾崩。
那可是八十岁!
玄景心想大一统都四十多年了,足够父亲把该处理的事情全部处理好,梓桑应该没什么要烦心的吧?
而且梓桑后来也就当了十年皇帝,在位时间短不说,还是六十七干到七十七的。人老了容易精力不济,他又是个惫懒的性子,该不会政务都丢给儿子,自己整日养生去了吧?
结果他还是低估了秦梓桑。
扶苏头一回听到秦玄景夸他,还有些意外。他挑了挑眉,正想说点什么调侃一下弟弟,被秦政按住了。
秦政示意他不要在这个时候犯贱。
难得玄景对扶苏观感转好,还是别打碎他的滤镜了。
扶苏顿了顿,选择听话。
散会后,玄景跟在兄长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咸阳也下雪了,不过门前的道路有人扫雪,所以现在只有刚积下的薄薄一层。
玄景人小个头矮,才会反衬地周围的积雪很厚。
扶苏回头看了一眼,停下脚步把他抱了起来。大步走进太子宫,上了回廊后才将人放下。
因为近些年酷暑和严寒交替的缘故,各宫都建起了回廊。
这样一来风霜雨雪烈日酷暑,都可以在廊下行走,来往于每个宫殿内部的所有主殿偏殿,无需走入毫无遮挡的空地。
玄景道了声谢,跟着兄长顺着回廊走入正殿。
他已经搬去偏殿住了,扶苏也住回了自己的房间。不过小孩每日还是喜欢赖在正殿的起居室里,因为独自待着无聊,而扶苏基本就在起居室里不挪窝。
兄弟俩在软榻上坐下。
玄景忍了一路,这个时候才开口问起扶苏一些政事上的见解。
扶苏轻轻挑眉:
“怎么突然问这个?”
玄景一本正经:
“想见识一下你的能耐。”
这几年他和扶苏斗智斗勇,总是败多胜少。起初他以为是自己年纪小脑子不够用的缘故,后来发现可能是因为他的心还不够脏。
今天听到扶苏头一回提出像模像样的建议,忽然惊觉自己其实并不了解秦梓桑的政治主张。
以前玄景只知道太子对梓桑这个继承人非常满意,梓桑在经济和舆论把控上也颇有建树,别的他就没见识过了。
但只懂经济和舆论,只能说是能臣,还是个偏科的能臣。梓桑显然并非如此,他是个没有什么明显短板的明君。
当皇帝的都自负,轻易不会承认自己被别人比了下去。如果是旁人也就算了,是另一个自己,那肯定要好好论一论,到底谁更厉害。
扶苏托腮看他:
“无聊,这有什么好比的?”
反正他在阿父心里是最厉害的扶苏就够了,其他扶苏厉害与否与他无关。他没有和自己对比这一项的top癌,只爱跟其他扶苏比受宠。
玄景:……
玄景反而觉得受宠有什么好比的,幼稚又无聊。当皇帝的当然是要比能力比政绩了,秦梓桑真是个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