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那朕考的难道不是如何做官?试卷有何问题?”
臣子哑口无言。搜索本文首发: e8中文网
是啊,他们选拔的是官员,不是四书五经博士。
只不过考四书五经的话,有已经完善的模式。阅卷会很省事,因为大家都很清楚什么样的卷子肯定能拿高分。
考实际应用的题目,那可就不一样了。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应对方法,有些方法你觉得好,我觉得不好。要在里头挑出合格的答卷,简直不要太难。
这种就是属于没有标准答案的卷子。
而且他们也不清楚皇帝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才,万一被黜落的考生里有能让皇帝觉得眼前一亮的内容呢?
总之,臣子们都觉得陛下在胡闹。
他们根本不知道,陛下不仅搞了这种题目,还让人按照题目不同分开判卷。
单一题目回答不错的,秦政觉得可用。这是偏科人才,可以放在合适的位置。
好几道题目答得言之有物的,秦政也觉得可用。这属于能力比较全面的人才,可以重点培养,让他们去综合性强的官位上发光发热。
所有题目都答得中规中矩,秦政依然觉得可用。这是中庸之才,但胜在稳。无论去哪里都不会出问题,顶多做不出成绩来,及格线还是能达到的。
天才有天才的好处,中庸有中庸的妙用。绝大多数人都有他的闪光点,端看君主怎么用了。
用人之道,从来就不是只用金字塔尖的那一小搓人。把所有人放在适合的位置,就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不埋没任何一个人的天赋。
考官们:说得很好,但我们怎么阅卷?
不得已,考官们只好把九江王殿下和长沙王殿下一起“借”了过去。
扶苏拿出一张卷子:
“断案还行,虽然是在和稀泥,不过可以解决矛盾也是一种本事。这种人不能去管刑事案件,可以去管民事纠纷。”
像那种根本辩不出所以然的纠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可以让他去负责。
刑事案件不能和稀泥,必须查个清楚明白,量刑也得合适。民事就不同了,很多民事纠纷最终只是为了叫双方都满意而已,是非对错很多时候并不重要。
扶苏又拿起一张卷子:
“这人脱罪的办法很激进啊,翻车概率很大。看来是个赌性很大的学子,不过孤很欣赏他,他这种适合去当卧底细作。”
就是不一定愿意去,毕竟谁来考科举是想去外头当细作的。
扶苏再次拿起一张卷子:
“这一份也不错……”
考官都听麻了。
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每一份卷子,九江王都能挑出可以夸奖的地方来,而且夸完就能立刻想到可以把人安排去干什么。
他就不怕区区一道题目考察出来的能力其实飘忽不定,真遇到事情,让他们动手他们就不成了,只是纸上谈兵?
扶苏觉得这不是问题:
“既然能在考场上临危不乱想出这些答案,说明他们心态很稳,应变能力也强。哪怕只是纸上谈兵,多实操几次也就历练出来了,孤相信他们的能力。”
很多“纸上谈兵”只是实操经验不丰富而已,经验上来了就是合格的能臣。扶苏有足够的自信替他们兜底,能让他们放手去积攒经验。
反正也不会比正常科举考出来的差。
历代皇帝都敢把只会写假大空策论的人丢去直接当官,他还有什么不敢的?至少他考察的是能力,而不是和做官无关的东西。
其实科举都算好的。
毕竟往前数还有那种听说这个人名声好、孝顺,于是举荐他当官的。
这种就连四书五经都没考察过,四书五经里至少有很多篇章是在讨论如何治国,举子也算是学过一点当官的皮毛了。
虽然不多就是了,而且和真实的官场也没什么关系。
考官听出来了:
“所以陛下和您坚持出这种考卷,也有考验举子心态的目的在?”
多缺德啊!
临考发下试卷的时候告诉你改考数学了,之所以不提前说,就是来考察你能不能临危不乱、积极应对突发困难的。
虽说当上官员之后大家确实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没有足够应变能力的人会死得很惨,但考试的时候考人心态,他们还是觉得太变态了。
扶苏微笑:
“那也比心态差、不懂变通的人入了官场后被坑死要强,毕竟有时候死的可不止你一个,而是你整个三族。”
考官们:……
有理有据,无法反驳。
扶苏将每份试卷都放好,除了实在答得稀烂的,剩下的他都表示可以留用。
九江王殿下起身,离开前丢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极致的考验后头是泼天的富贵。”
能在这一场毫无
预兆的考试里展露出哪怕一点能力的人,他和父亲都会用的。因为心态远比能力难得,能力可以慢慢培养,心态强大更叫人赞赏。
往后的那些考生,他们已经提前有了心理准备,那就只能单纯看答卷是否精彩了。没有心态这个附加分加持,能力欠缺的就只能抱歉了。
考官们面面相觑。
忽然,有一个考官面色一变,小声骂了句脏话。
同僚们不明所以地看向他。
那考官脸色难看:
“这场会试,接受考验的可不止是考生。还有你我,乃至朝中群臣。”
面对如此新奇的试卷,能否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在阅卷的时候总结出合适的阅卷规则,也是对考官心态和能力的考验。
但是显然,他们表现得都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