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春季的时候,皇帝曾经加开恩科。搜索本文首发: 奖励一把

当时是所有科举项目都多开了一轮,因而虽然时间有些迟了,却依然额外举办了一次春闱。

春闱也就是举人来京参加会试。

正常的会试会在早春举行,能冻得人手指僵硬难以写字。本朝急缺人才,才会明知道等消息传下去之后可能都入夏了,依然坚持在今年内完成会试。

所以这一次的加试,愣是不合规矩地在夏季举办了。能赶来的举子都尽量赶来参加了,实在太远赶不过来的,明年春天还有正科的会试,也就晚半年。

如今会试已经结束,殿试即将举行。

也就是说,将会有两到三百个新科进士出炉。顾之禾需要抓住机会,在这个档口拉下一两百个同党内的官员。

别看上百的人数好像很多,其实在朝中根本不算什么。

三省六部里,尚书省管六部。六部各有四个司,一共就是二十四司。一司的人数少则几十,多则几百。

所以光尚书省就能凑出几千个官职了。

而三省六部,只是朝中的一部分罢了。其他什么国子监大理寺等等,都独立在其之外。

光唐代就设置有包括大理寺在内的九个寺,和之前朝代的九卿存在异同,与三省六部互相独立。

往外数还有很多其他的部门。

两百多个进士里还有一些得外派,融入中央官署中,如同江河入海,根本翻不起什么水花。

何况顾之禾这次要拉下来的,大多都是混得比较一般的同党。大鱼先不动,他得配合皇帝的计划,徐徐图之。

他看中的是各部侍郎之下的主事,官位不算特别高,但也不算很低,作为跳板往上爬就很合适。

方才说过,六部都各自设有四司。

主事就是每个司里的主事人,但一般主事人是不止一个的。以户部为例,每个司都最起码有三四个主事。

顾之禾的同窗太多了。

这群人很多能力也就那样,却能靠着裙带关系坐到主事这种有一定实权的位置。

这个位置给他们,就是他们官职上的巅峰了。但是给皇帝看中的人才,却能成为他们事业的起点。

所以何必继续浪费在无名之辈手中呢?

顾之禾看了今年恩科会试的考题。

说实话,顾之禾都不知道考生们在考场上看到题目的时候,心里是个什么想法。

近些年的考题越发有往学术上靠拢的趋势了,考生也习惯了。

不是截搭题这种在经典里随便挑几个词拼凑在一起组成一个试题的,让你先分析每个词出自哪里,再把它们结合起来写成一篇策论。很多词还毫无关联,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编才能编出个逻辑来。

就是一看题目还以为不是在选拔朝廷官员,而是在选拔文学博士的。选出来的官文采和博学程度是挺可观,就是不太懂当官和治国。

陡然换成现在的试题,举子们估计都挺崩溃。

顾之禾作为前丞相,当然不能看都不看一眼试题是什么。

反正考试都结束了,过个几天应该就会放榜,他也就命人去打听到了试题,拿回家研究了一遍。

结果题目都是这种画风——

「安乐九年,帝罢朝,数月不出,何以劝谏?」

这是考察考生是否擅长劝谏旁人改邪归正的。

如果有这方面的才能,以后可以针对性培养,给他们安排对应的职务。

还有这种——

「某县两家争一牛,各执一词,以下为双方证词……请判案。」

这是考察考生有没有断案的能力。

毕竟地方县令不仅要懂治理县城里的政务,还要负责断案,本朝目前还没把地方法院和行政部门分割开来。

以及这种——

「前朝兴通年间藏税案,若你是其中被无辜牵连的仓部司庾,你要如何脱罪?」

仓部就是管仓储出纳的,也就是仓库管理员。司庾是仓部的长官,仓库里的东西出问题,司庾难辞其咎。

这道题考察的是考生遇到危机时,会如何应变。

毕竟朝中多的是无妄之灾,很多时候你事情办好了没用,对接的部门出纰漏,肯定要牵连你。你得知道怎么把自己摘出去,而不是跟着对面一起寄,或者成为对面的替罪羊。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至于四书五经……

所有考题里除了最前面意思意思抽查了一下背诵、翻译和解析之外,后头全是这种应用题。

以前那种让你拿着四书五经写策略,讨论天下大势如何、君王要怎么治国的,通通都没有了。

秦政和扶苏都觉得这些太假大空了。

与其考这些写烂了的东西,不如考点实际的能力。

他们当了这么多年皇帝,那些理论他们可比考生懂多了。考生再怎

么写也写不出花来,内容只会让他们看了之后会心一笑,觉得还是太过稚嫩了一些。

那么,不如直接考察能力好了。

就是猝不及防地进行考点更改,对考生伤害极大。考场里一大半人心态都崩了,写出来的答卷一塌糊涂。

听说阅卷的考官们一个头两个大,差点改出了心理阴影,以后再也不想判卷了。

有人委婉地提醒陛下:

“如此是否太仓促了一些?”

好歹提前提醒考生,让他们考前有个准备。而不是到了考场上才发现我们今天不考语文,考数学。

对此,秦政只反问了一句:

“科举选拔的是什么?”

臣子摸不着头脑:

“未来的官员?”

秦政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