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
她想着,当初先帝是因着今上有个聪慧的孙子才愿意让今上继位。搜索本文首发: 今晚吃鸡 她可以效仿这个情况,让群臣看看太子能生出个更加优秀的继承人。
没办法,太子现在这样实在不太行。已经从聪慧的未来继承人,沦落成和当初痴傻父亲比肩的程度了。
侍者将这一段思路说给扶苏听。
他还道:
“宫中都是这么谣传的。”
扶苏轻咳一声压下笑意:
“这消息是怎么传出来的?”
侍者想了想:
“好像是淑妃私下里和心腹商议,不慎被人听见了,就传得沸沸扬扬。”
扶苏相信淑妃估计确实说了这样的话,这个思路确实像是不懂政治规则的人能看到的深度。
但是消息能传这么广,里头肯定有贾南风的推手。
估计是贾南风听到这番话,心里乐得不行。知道竞争对手不太懂行,没想到她这么不懂行。于是干脆帮她宣扬一波,叫群臣看看太子和他母亲都什么水平。
本来嘛,儿子不行,说不定还能指望一下当娘的,摄政太后也不是没见过。有些太后干得好不说,还没二心,把孙子培养得很优秀,等人长大就麻溜地交接权利了。
可是淑妃这样的,那就别指望了,太子一脉从上到下都很拉跨,没有投资的前景。
侍从看君郎似乎不认可淑妃的思路。
他有些摸不着头脑:
“莫非淑妃殿下的想法哪里不对?”
扶苏含笑摇了摇头,没有多说。
既然贾南风想把淑妃的真实水平扒给众人看,那他也没必要多说什么,别弄巧成拙启发了淑妃的思路。
实际上淑妃压根没搞懂司马衷为什么能当上皇帝。
是司马炎私心太重吗?是他单纯地为了支持嫡长子继承制不管不顾了?还是太看重孙子了所以非要儿子继位?
不是的,是忌惮司马衷背后的势力。
司马衷的生母杨皇后虽然和父亲关系不睦,但她很得舅家的疼爱。杨氏也不会因为她跟她爹关系不好,就放弃杨皇后。
杨皇后有三个儿子,上头的长子很早就夭折了,司马衷排第二。
杨皇后背后有舅家赵氏,还有父家杨氏。她死了之后,堂妹杨芷入宫成为继后,杨氏依然是后族。
继后就生了一个儿子,但是也没养住。杨氏又是个野心很大的家族,为了以后的权势自然要选择扶持元后的孩子。
而元后剩下的两个儿子里,一个是司马衷,一个是秦王。
秦王固然比司马衷更适合当皇帝,但杨家哪管这个?秦王当皇帝哪有司马衷当皇帝对杨家更有利呢?
司马衷不能亲政,这不正好便宜了太后嘛!
何况早在元后死之前,她就在为司马衷继位做准备了。元后杨艳拉拢了荀氏一族,和他们一起极力推荐贾氏女成为太子妃,这样贾氏就也上了司马衷的贼船。
很难说杨艳是不是也打着太后摄政的想法,只不过没活过丈夫。但是没了她还有她的堂妹,反正杨氏是不吃亏的。
司马炎一边要忌惮有功的藩王,一边要忌惮世家。最后几年屡次想要废除太子都废不掉,就是因为世家拧成一股绳反对司马炎废太子。
没办法,只能无奈选择去培养聪明的孙子。
虽然也没培养好就是了。
与其说司马遹资质好到让司马炎忍耐了儿子的愚钝,不如说他司马炎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不然直接说他是迫于世家压力才不能废太子的,这不是显得他很没用?
至于说司马炎完全是因为自己当初是靠着嫡长子继承制才能上位的,所以担心不立司马衷为太子自己也会皇位不稳,这才出此下策,那就是瞎扯了。
分封藩王还给兵权不是他自己干的?
真的忌惮到感觉皇位不稳,他就不会大方地给藩王那么大的权利。更不会在灭吴之后摆烂,跑去享乐。
然后享着享着就被杨氏架空了。
病重的时候杨氏已经成为了朝中的一言堂,司马炎连遗诏怎么下都得看杨氏脸色,根本没有自主权。
他只是试探着想拉汝南王出来和杨氏打擂台,杨氏就把诏书收走了,拒不归还,狠狠打了他的脸,警告他不要试图反抗。
扶苏回家后和阿父感慨:
“除了李渊之外,没见过这么窝囊的开国皇帝。”
刚感慨完,发现父亲今日回家时带了个小崽子一起。三两岁的年纪,看着还有些懵懂。
扶苏立刻警觉:
“这是谁家的孩子?”
秦政解释道:
“从王氏抱来的孤儿,来历我已经处理好了,不会露馅。”
他预备把孩子留在家中养个几年,到时候也六七岁可以看出十分聪慧了。而且几年没出来,王氏的人估计也认不出这孩子曾经是自己族
中的旁支孤儿。
扶苏有些不开心:
“阿父怎么亲自养他?”
秦政说贾南风那边现在不方便养,只能先养在秦府了。
正好扶苏整日里闲着没事干,也能来带带孩子。两三岁已经可以开始启蒙了,就按照扶苏自己以前启蒙的法子来。
扶苏懂了:
“带他读史书学权谋手段是吧?”
这个简单,就是不知道这孩子资质如何,这么小估计听不懂。
毕竟也不是谁都和扶苏似的,四岁多点就拿着韩非的著作和史书自己在那里琢磨,还能说得头头是道。
秦政让儿子放心即可:
“王氏子嗣繁茂,族中的孤儿可不止这一个。”
他能挑中这个,自然是因为这孩子足够聪明。太子尽管带着他学就是,别的不用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