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扶苏笑眯眯地问司马衷:

“陛下有没有不喜欢的亲戚?我们可以从他开始下手。搜索本文首发: 打开它 ”

司马衷想了想:

“好像都不太喜欢。”

扶苏点点头:

“那我们就随意发挥了。”

扶苏傍晚离开皇宫前去找了贾南风,同他说起计划。

贾南风听罢有些犹豫:

“这些藩王在地方上还算乖顺,当真要连着他们一起拔除吗?”

扶苏劝道:

“我知皇后陛下想要安稳为主,可如今局势容不得你我安稳。”

贾南风收拾掉身边的隐患之后就老老实实治理一亩三分地去了,她没想过把剩下的几王也给搞掉。

而那几王也担心被她再用毒计挑拨得自相残杀,最后只她一人渔翁得利,所以很聪明地没有蹦出来搞事情。毕竟他们也清楚,贾南风只会收拾对自己有威胁的藩王。

只要他们没有威胁,那贾南风就不会动他们。他们可以慢慢蛰伏,等待时机篡位。

扶苏才不让他们蛰伏呢:

“若我父子计策成功,便无需朝廷动用太多兵力。皇后不必担忧,哪怕事情不成也牵连不到京都。”

贾南风想了想:

“也是,那便依你所言。”

贾南风吩咐人去按照齐王司马冏的身材制作一套帝王冕服。

栽赃陷害,一种非常简单但非常有效的权谋手段。

只要被栽赃的人不干净,或者被栽赃的人身边有很多别有用心的敌人,那么这个计策就必然可以生效。

扶苏慢悠悠回到家中:

“阿父,皇后同意了我们的计划。”

过段时间,齐地应该就会传来齐王私制帝王冕服、意图谋反的消息。

齐王的封国位置很不好,在先秦的齐国那一块。他周围一圈恰有八王之乱的其他三个参与者,河间王、赵王和东海王,正好把他包围了。

一旦齐王这件事爆出,三家肯定会立刻举兵讨伐他。就像袁术称帝后诸侯群起而攻之,瓜分他这块肥肉一样。

届时京都也在内乱,管不了边郡。三家就可以趁朝廷无暇出手多给自己捞点好处,打一个时间差。

等朝廷内乱结束的时候,齐地的争端也平息了。木已成舟,朝廷也拿他们没办法。

而这件事,必然不会和朝廷有关。

毕竟皇帝自身难保,还陷在汝南王和楚王的夹缝中,怎么可能是他们策划的呢?

秦政写下最后一个字:

“待三王剿灭叛贼,正可招其中功劳最大的入京嘉奖。”

至于谁功劳最大?

当然是“第一个发现齐王意图谋反”的赵王了。

如此,朝中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关中兵权交给赵王,其他人也不好有异议。而赵王远离了封国赵地,孤立无援,也就很容易被收拾掉了。

扶苏帮阿父整理桌案:

“等赵王犯错,再‘审问’他,然后爆出齐王谋反乃是赵王暗中陷害。帮着赵王一起趁着朝廷还没反应就把齐王干掉的另外两王,便也有合谋的嫌疑了,可以一并招入洛阳问询。”

来了洛阳,就别想回去了。

倒不一定非要立刻就处决掉他们,可以借口事情需要调查,拖着不让走。等北境部署完成,再将他们处死。

到时候即便他们封地里的人闹事,也不用担心会引来异族大举侵犯。

父子俩准备等过两年时机合适的时候,再对外塑造晋朝国力衰微的假象,吸引外族主动进犯,而不是现在。

好在后头几年天灾不断,随便哪个时候伪装都有合适的条件。

秦政淡淡地说:

“朝中先是剿灭了几个藩王,又接连遇到灾祸。不断消耗国库兵力,自然便会渐渐衰微下去。”

扶苏深以为然。

晋朝目前是不能靠丝绸之路赚钱的,毕竟外头乱得很,商人很难出得去。

所以要在内部搞休养生息和盘活经济,赚钱又不是只能靠对外通商。解决掉汝南王,扶苏就可以开始干活,私下里折腾。

只要不打着朝廷旗号,就能骗过外族。

说不定还能骗过藩王们。

扶苏把收拾好的东西放下,正要和阿父一起去用膳。外头出现了一些响动,有人匆匆走进来。

扶苏看了一眼,是不认识的人。

秦政认识,问他出了什么事。

那人急急忙忙地回答:

“关中果然出现了大旱的迹象!先生真是神机妙算!”

本来这段时间天气炎热,京中也没太在意。夏天嘛,热一点正常,虽然今年格外热一些,却也没有太过夸张。

但前不久秦政让他派人去雍州探查降水的情况,一查才发现雍州已经许久不曾降雨了。而汝南王光顾着排除异己、结党营私,根本不把这件事

放在心上,并没有提前做赈灾的准备。

夏日本来能吃的东西就不算多,偏又是庶民存粮最少的时候。有些人家已经吃光了存粮,需要靠去山林里采食充饥了,但一场干旱下来,能吃的东西大大减少。

报信者脸色难看:

“先生,如今该如何是好?”

眼看着再这么下去,别说夏天饿死人了,今年的庄稼也要遭殃。秋天收不上来粮食的话,一直到明年秋收都会陆续有人吃不上饭饿死,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秦政冷静地指挥:

“不急,赈灾之事我早有安排。”

元康元年,雍州大旱,关中饥,斗米万钱。

京中所处的直隶富庶,赈灾还是能拿出粮食的。只不过有汝南王挡着,有些束手束脚罢了。

秦政看向儿子:

“现在可以动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