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难道古代没有这个规矩,是小说里编的?”

扶苏让他去买本《礼记》看看: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古早的祭祀中,需要将地位高的长者尸体扶坐在高台上享受祭拜。搜索本文首发: 奖励一把 若长者死去多时了,便要选活人装扮成对方、假作为‘尸’。”

“这种祭祖活动里,扮演尸的应当是孙子而非儿子。如果孙子年纪太小,可以由人抱着孙子上去假扮,总之不能选更加年长方便的儿子。”

这才是抱孙不抱子的意思。

秦将闾傻了:

“那为什么儿子不行啊?”

扶苏算是看出来,这些后世人似乎对祭祀礼仪一窍不通。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让人取来纸笔写给弟弟看。

在周代的宗庙制度里,从始祖往下,开始以“昭”和“穆”交替出现。

宗庙排序是这样的——

【居中太庙】一世

【左昭庙】二世【右穆庙】三世

【左昭庙】四世【右穆庙】五世

以此类推

这个居左是相对于神位自己来说的,子孙面朝神位叩拜时,看到的会是二世在右、三世在左。

扶苏问他看明白了吗:

“祖孙是同庙的,所以会更亲近些。扮尸的时候,自然要选孙子而非儿子。”

秦将闾恍然大悟:

“所以这和君子远庖厨一样,都不能用字面意思理解?”

扶苏没再搭理他,让他自己对着《礼记》琢磨去,拿起箸继续用膳。

其实抱孙不抱子是殷商甚至之前时代出现的祭祀习俗,昭穆制度则是周朝的。真要算起来,祖孙更亲近应该是源自上古时期的走婚制度。

即甲乙两个部落通婚,甲族男子和乙族女子相好,生下来的儿子留在乙族由母亲养育。长大之后儿子为了避免族内通婚,得回甲族去配婚,和甲族女子生下孙子。

这就导致了祖父和孙子的母亲出自同族甲,而祖父和儿子的母亲却各自出自不同族群甲和乙。

秦将闾花了好半天才搞懂这个。

一抬头,桌上满当当的食物已经空了。

秦将闾也没多想,以为是父兄一起吃掉的。摸摸肚子觉得没吃饱,又问店家要了一笼包子。

直播间里之前还在感慨秦将闾能吃的人已经转而去感慨梓桑怎么也这么能吃。

——他真的是病弱公子吗?

秦人坚强地辩解:

“生前病弱吃不下那么多,不代表死后也吃不下。我等鬼魂又不会饿,所以应当也不会饱,可以尽情吃。”

为了维护自家公子岌岌可危的人设,他们真的很努力了。

秦将闾饭吃到一半,外头骚乱起来。

他左手右手分别捏着一个包子,就窜出去看热闹了,嘴里还叼了一个。

扶苏简直没眼看:

“阿父你看他。”

始皇见小儿子跑远了,这里应该不会被直播间捕捉到,这才小声安抚爱子:

“那是旁人的儿子,无需管他。”

要丢也是丢嬴政的脸。

扶苏:……

阿父怎么突然不认这个儿子了?

扶苏很快想到了原因,不由好笑:

“阿父怎么还在和那位始皇帝计较?”

这是为了防止自己儿子被拐跑,干脆和对方割席了。大家各论各的,和别人的儿子保持距离。

扶苏拉住父亲的袖子:

“阿父不要吃醋。”

始皇没有回答,只是牵着他出去看热闹,嘴上分析着应该是皇帝那边出状况了。

果不其然,走出去没多久他们就看见几队浩浩荡荡的马车,一看制式就知道不是寻常人能用的。

一名高大的武将正苦口婆心地拦在车前劝说车上人,武将嗓门都大,声如洪钟,离得远也能听见在说什么。

武将声泪俱下:

“官家!您怎么能弃城而逃呢官家!金人还没攻到开封,您先离开了,难道您要将京都拱手让人吗!”

马车中的人不知道说了什么,声音太小听不见。

秦将闾听见了,因为他窜得快,跑到了最前头。虽然这里有官兵阻拦,不让平民百姓离得太近,但这个距离也足够了。

车里的是宋钦宗赵桓,他说:

“等金人打过来,再跑就迟了!当然要趁着他们还没来,赶紧南下!”

武将是负责开封城守卫的李纲,他哀哀劝说对方留下。

但是这边他拦下了宋钦宗,那头宋徽宗已经招呼人马开拔了。趁着自己是太上皇,没被李纲逮住,赶紧走,免得一会儿就走不脱了。

要不是着急离开,没来得及叫人清场,这会儿早就封锁道路不许百姓靠近了。外头这么多人,万一有刺客混在人群里怎么办?

宋钦宗也觉得晦

气。

他特意没让人去封路,就是怕动静太大提前被李纲知道了他要跑路的消息。结果还是晚了一步,出城之前就被堵住了。

到底是谁给李纲通风报信的?

本来他们父子两个安安静静出城,事后就算城中百姓知道了他们要逃跑也没什么关系,走都走了。

现在闹得下不来台,让国民亲眼看到他们弃城而逃,他堂堂皇帝不要面子的吗?

李纲真烦人。

宋钦宗和李纲虚与委蛇了一番,最后眼看人越聚越多,他爹的车队又快跑没影了,到底坐不住。不再和李纲废话,喝令李纲退下,催促车夫快点走。

临走前还不忘打一棍子给个甜枣:

“开封城就交给爱卿全权负责,朕先走一步,相信爱卿一定能守好都城的!”

他都这么信任李纲、给了李纲这么大的权利了,李纲别不识好歹。要守城自己守去,少来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