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始皇劝他:

“一统六国的霸业不知要多少年才能达成,大王也要为大秦的未来考虑。搜索本文首发: 今晚吃鸡 即便王上能再活三四十年,完成这一夙愿,也得顾虑下一代、下下代的王位人选。”

“太子不必王上操心,但太子之后呢?创立基业的第一代与继承基业的第二代,往往是不需要旁人操心的。反倒是第三代开始,容易出现昏聩之主。”

其实第二代就容易出败家子了,不过现在的情况显然不适合这么说。太子的优秀众人有目共睹,自然就得拿太子的嗣子来说事了。

孝文王听进去了:

“爱卿所言有理,倘若太子承继了寡人的基业,却被其子所败,实在可惜。爱卿是想劝寡人尽早培养公子政?那孩子你看着觉得不错?”

因秦正是太子举荐的缘故,孝文王一向默认两人关系好。

二者也确实来往甚密,听闻秦卿的府邸就在太子府邸隔壁。

——孝文王并不知道二人在院墙上开了个门,始皇对外宣称住在隔壁,其实就是住在太子府邸里。

始皇面不改色地为自己说好话:

“公子政虽然才三岁,却已经能看出天资十分聪颖了。若不好好培养,恐会耽误了他。”

孝文王思索片刻:

“爱卿的意思,应当不是仅仅只为他聘请名师吧?”

始皇颔首:

“臣如今空闲,倒可以教导公子政。但他年纪小,常年独自生活,没有同龄人,也不妥当。”

小孩子没有社交是万万不行的,况且这还是未来的秦王。可以从小培养他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驭下的能力。

始皇便提议,先开设一个授课的班级,由他来教导。再挑选一些合适的权贵二代,给公子政当伴读。

等到始皇当上相邦忙碌起来之后,也可以找其他先生顶上。

孝文王斟酌良久,还是点了头。

虽然这么做有帮太子聚拢势力的嫌疑,但孝文王并非那种喜欢猜忌儿子和臣属的君王。始皇也很懂怎么把这件事单纯塑造成小孩子的交友,不往权力上扯。

回到家中,始皇就见到爱子眼巴巴等着他的模样。

他顿时失笑:

“已经说服大王了。”

扶苏眼前一亮:

“我就知道阿父出马,肯定能成功。”

始皇坐下喝了口水:

“你只要动动嘴皮子就行了,回回都是朕替你办事。”

扶苏嘴角翘起:

“谁让阿父就是疼我呢!”

公子政期待地问:

“那我以后可以和蒙恬一起玩了吗?”

始皇说不止:

“朕与大王挑选了好些个孩子,到时候你们都能一起进学。”

当时始皇许诺的是他来当教导小孩子的名师,可实际上这么小的孩子也用不上名师来开蒙。

约莫就是安排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然后叫侍者盯着他们学。学习之余玩耍活动,主要还是以玩为主。

不是所有小孩子都和他家阿苏一样,小小年纪就能学会深奥的东西。这么多孩子里头,估计也就公子政能达到这个程度了。

始皇告诉公子政:

“他们会来陪你习字玩耍,但等他们归家之后,朕和扶苏还会继续教导你更深奥的东西。”

公子政满口答应下来:

“我懂的,最近阿苏在带我看史书。”

始皇便想起扶苏小时候也爱看史书自学那些朝堂博弈,顿时来了点兴趣。

他于是询问公子政:

“阿苏都带你看了什么?”

公子政张口就来:

“昔年我大秦献公为打击国内旧贵族势力,将国都由雍城迁往栎阳。由此,旧贵族留在雍城,朝廷地处栎阳,形成东西对峙的局面。”

始皇有些惊讶地问儿子:

“这是你告诉他的?”

扶苏表示:

“我只说了前半句,东西对峙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这种对峙状态一定程度下缓和了彼此间的矛盾,也给大秦改革创造了条件。

这也是为什么献公和他儿子孝公前后两代人搞改革,秦国贵族都没能怎么插上手的原因之一。

献公废止人殉、编制户籍、推广县制、设立行商用的商市,是个对大秦功劳甚巨的秦君。奈何他儿子秦孝公和孝公的心腹爱臣商鞅太有名了,把献公衬托得黯淡无光。

说起来,对方能继位也是挺不容易的。

原本他是秦灵公的儿子,但秦灵公死后却不是他继位。

被拥立的反而是秦灵公的叔父简公,这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秦王,大秦的私田合法就是在简公治下开始受到官方承认的。

献公没能从父亲手里接手诸侯之位,只能去河西流亡,但大秦内部却很动荡。简公死后传位给了儿

子、儿子死了又传给孙子,然而孙子只有两岁。

两岁的小孩肯定不能执政,所以是母亲代为掌权。后因任用宦官专权遭到臣民的怨恨,献公抓住时机回国夺位。

时隔三十年,秦君之位终于回到了灵公这一脉。

也就是说献公在外流亡了三十年。

始皇听公子政说起献公的往事,沉吟片刻,提问道:

“你可知献公为何要与旧贵族对峙?”

公子政想了想:

“他继位的元年便废止了人殉,次年提出迁都,可是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始皇颔首:

“你觉得是什么联系?”

公子政认为这个答案很简单:

“废止人殉侵害了贵族的利益,他们不高兴了。哪怕推行时不会受到阻碍,贵族也肯定会在其他方面故意为难他。所以他要迁都到贵族管不了他的地方,这样便无人掣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