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孝文王选了自己的心腹担任。搜索本文首发: 打开它
然后就是之前,在扶苏的配合下搞掉了一波高官。位置全都空了出来,正好方便孝文王提拔自己的人手。
高官落马,并不是只有他们本身被免官罢职。一般都会牵连到和他们有关的旁人,比如同在朝中任职的兄弟子侄,甚至可能还有同党好友。
这些人大部分仅仅是被降职而已,不至于全部罢官。但降职本身也会空出更高的官位,对孝文王一脉是有好处的。
扶苏趁机将吕不韦塞了进去,顺手又拉拢了一些未来会替他阿父卖命的臣子。在他们还没崭露头角的时候施恩,能更快地获取对方的忠诚。
除了咸阳城内的局势动荡之外,地方上和国境线之外,也有许多事情亟待处理。
扶苏向孝文王进言:
“各郡太守之位至关重要,这些年来各国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太守举郡归附、投降敌国的事情。还请大王察之。”
孝文王深以为然:
“寡人已派人前去边郡试探那些太守,若有对寡人心存不满者,自当撤换。”
这些年因为昭襄王太能活,还熬死过一任太子。再加上孝文王自己年纪也不小了,就有许多更年轻的公子蠢蠢欲动。
他们认为自己说不准也有等到孝文王在继位前死亡的一天。
就算没有,以谗言将新太子驱逐,让他步上悼太子后尘,也并非完全不可能的事。
所以朝中各处的高官,都有可能被孝文王的其他兄弟拉拢过。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肯定得细细调查一番才行。
扶苏试探过孝文王的态度后,很快图穷匕见。
他对孝文王说:
“我保下了白起将军,应侯留下的臣属们或许会对我的行为颇有微词。我与大王是父子一体的,他们难免会迁怒于您。”
孝文王微微皱眉:
“白起将军于国有大功,保下他是应该的。老将军如今病体垂危,他们也实在是小气了些。”
孝文王和昭襄王不同。
昭襄王会忌惮白起功高震主,是因为昭襄王老了。老年君王对自己的权位看得更重一些,会对一切威胁出手弹压。
孝文王虽然也不算年轻,但比起昭襄王来说好上不少。有昭襄王的长寿摆在前面,他难免会觉得自己说不准也还有二十来年可活。
毕竟要不是昭襄王自己作死跑去看望染病的范雎,也不至于突然就病重离世,眼见着是能再活不少年的。
反观白起,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了。孝文王自觉自己还年轻,用不着忌惮一个半截身子入土的人。
再加上孝文王刚刚继位,还没那么重的防范心理。心态不同的情况下,他看白起就只是单纯在看一个好用的大将。
孝文王还感慨呢:
“将军的病可还能好?若是就此一病不起,对我大秦实在是一大损失。”
秦赵战事未歇,要是白起能领兵,他们也不至于这么犯愁了。
孝文王颇为现实地想着,范雎已经死了,自然不如还活着的白起重要。那范雎留下的人里,有能力的也就罢了,没能力的还是收拾收拾,免得待在朝中坏事。
隔了两天,孝文王就清洗了一波范雎余党。
扶苏趁势让吕不韦散布谣言:
“大王刚刚上位,应是在借此警告我等不许结党。如今大王地位稳固,怀有二心者迟早会被清算。”
扶苏和父亲商量过后,认为应该趁着孝文王一朝把昭襄王执政后期留下的积弊都解决掉。
若是等到扶苏继位再去收拾,就得白白耽误好几年时间了。
正好这些事和孝文王利益一致,不怕对方不肯出手。
解决完内忧后,大秦就只剩个外患。
始皇听完吕不韦派人打探到的赵地战报之后,眉头不由皱起。
他对儿子说:
“如今赵地就是一处泥潭,与赵国胶着对我大秦没有好处。还是要劝说孝文王尽早收兵,避免空耗国力。”
扶苏自然是应下:
“父亲放心,我早有应对之策。”
始皇便让他说说看。
始皇自己大权在握几十年,从来不习惯在政事上劝说别人照着他的想法做。毕竟他一向都是直接下命令的,只有别人委婉劝说他改变主意的份。
术业有专攻,凑巧的是扶苏很擅长劝君上换个策略。父子俩正好互补,始皇也就不必勉强自己去换位思考领悟这些东西了。
扶苏见阿父带入秦王身份等着听太子劝他,不由笑了笑。心想让阿父只当个寻常公子还是太委屈他了,阿父天生就该高坐王阶之上。
扶苏熟练地摆出了自己平时劝说父亲的模样,先给阿父敬茶,让阿父边喝边听。以此显示他们这是父子间的闲谈,没有那么正式,降低君王的戒备心。
虽然阿父对他压根没什么戒备,不过姿态还是要摆出来的
,这样阿父听着舒心。
因大秦还不流行喝茶,所以扶苏这次敬的是蜜水。
始皇接过蜜水看了一眼,心说臭小子怎么又偷偷弄到蜜水喝了?
扶苏毫无所觉,谦恭地对父亲说:
“如今赵地有魏楚的信陵君和春申君带兵支援,恐怕难有斩获。我听闻白起将军的病情有所好转,不如先收兵回撤,待将军病愈、大秦也休养生息过后,再行发兵。”
始皇端着杯盏没有喝,还故意挑刺:
“大秦这般灰溜溜地撤兵,六国还当我秦国怕了他们魏楚赵的联盟。”
扶苏听着父亲的小奶音,忍俊不禁:
“阿父用这个声音说这样的话,实在太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