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从孟华身上,甄臻好像看到了一代人的缩影。本文免费搜索: 看书地
“这孩子,也不知道昨晚看书看到几点。”甄臻关上门念叨着。
焦蕙兰笑笑:“鸡叫第一遍时,我起来上厕所,还看到小叔子那屋灯亮着,那会子他还在背英语呢。娘,小叔子可真是聪明又努力,这点像你。”
在焦蕙兰看来,娘是最聪明的,那些个好吃的哪是寻常人能想出来的?要不是娘,孟大国也不能养猪,家里也不能卖鸭脖卖瓜子。
甄臻挑眉,“可不是,好的都像娘。”
焦蕙兰就偷笑。
“那就让他睡睡吧!学习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真不比下地干活轻松。”
读书用脑子很累的。
焦蕙兰也同意的,她识字不多,小学没毕业家里就不许她读书了,她一直崇拜文化人,觉得小叔子会英文真是厉害啊,那是聪明人才能学的。
甄臻把八宝粥放在炉子上炖着,她加了红豆,黑豆,花生米和红枣,空间里本来是有桂圆肉的,都叫她当零嘴给吃完了,也就没有桂圆加进去了。
她又打开坛子捞了五个咸鸭蛋切好,煮了五个鸡蛋,家里的女人各一个,至于男人那是没有的。
拿出工具来准备做个煎饼果子,大丫就蹦跶着进来了,指着地上的东西说:
“阿奶,好大一块灰啊!”
甄臻被这丫头逗笑了,“什么大灰,这是鏊子,做煎饼用的。”
农村人哪有不吃煎饼的?
不过她习惯了后世的煎饼果子,就想做个果子,用面粉糖盐混合放入热油中,炸到金黄酥脆。
她第一做,不是很熟练,感觉和油条是差不多的原理。
把玉米面倒入鏊子上,加点鸡蛋和小葱,土豆丝、豆皮、馓子也可以来一点。
再把薄脆的果子往里头一放,蘸上甜面酱,这滋味简直绝了。
早餐时,大家都一脸满足,孟华也起床了,去水井那冲了把脸。
村里还没有自来水,很多人家都要挑水喝,大国爹在世时,怕原主挑水累,就给家里打了一口井。
但这口井打的不深,最近总是打不出水来,甄臻打算找个时间重新打一口。
孟华轧着水井杠杆,打了一碗水喝上,进厨房就拿起鸡蛋饼吃了起来。
甄臻留了个鸡蛋给他。
孟华知道这事娘从嘴里省下来的,心里有点暖,“娘,你吃吧。”
“别跟娘争,娘少吃一口没什么,但你学习要用脑子,不好好补补怎么行?吃个鸡蛋,待会给你冲一杯奶粉,补补身体。”
孟大国说:“是啊,三弟,你要吃好点,学习辛苦,不养好身体怎么行?”
孟华满脸写着拒绝,甄臻没搭理,强行逼着他喝了一杯奶粉,不过她在奶粉里加了一点冰糖,还泡了一块饼干,味道相当不错。
孟华的火车票买在月底,甄臻清点着给儿子买的学习用品和衣物。
该准备的东西都齐全了,这年头大家都清贫,也没必要太好,实在不行也可以去京城买。
不过京城比这里冷,得给孟华多备点毛衣,甄臻就拿出去年剩下的毛线开始打毛衣毛裤了。
孟华的穿衣风格,那就是后世说的,不要温度只要风度。
今年冬天,孟大国穿军大衣,他却只穿一件薄袄,每天都被冻得缩着身子,站都站不直,却宁死不穿老棉袄。
“娘,三弟要出去读书了,他临走前总要吃一顿好的吧?”焦蕙兰问。
要是以前她肯定去街上割半斤肉回来,好歹要让孟华吃点荤的。
可现在家里天天有肉吃,焦蕙兰一时没法下手,根本不知道该做点什么好。
甄臻低头织毛衣,倒是不纠结:“上车饺子,下车面,就做点饺子。”
第38章
回头甄臻就跟孟华说起这事:
“你嫂子做事挑不出一点差错来, 她一直念叨着说要在你临走之前,让你吃顿好的。我寻思着就吃饺子吧,你嫂子包饺子好吃, 你去了京城也吃不到家乡这味了。”
外面的菜再好吃那也没有家乡口味好,不然怎么有家乡的味道呢?
孟华知道他娘的意思, 这是在提醒他别忘本。
都说长嫂如母,焦蕙兰这个大嫂嫁过来后对他真没得说, 哪天家里有好吃的, 他要是不在家, 大嫂宁愿自己不吃也要给他留一份。
娘是要他记得大嫂的好,将来大嫂过得不好,他这个当小叔的有能力也要反哺一二。
“嫂子对我的好,我都会记得的。”
甄臻见他一点就通,也就放下心来,把准备好的学习用品都给他了。
孟华没想到娘偷偷备了这么多,娘虽然看着对他严厉, 爱却一点没少, 知道他要去京城读书了,背地里肯定没少惦记,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他离家读书后, 娘千万别想
他想的睡不着才好。
孟华出去读书是大事, 邻居们也都陆续送点东西来的。
鸡蛋、本子、墨水、青菜什么都有,张翠花别出心裁给他织了一副半截手套。
甄臻提出改良意见, 叫她在手背上用毛线织个盖子,怕冷时盖在手上,用小纽扣一扣就暖和了。
张翠花当她面就嘀咕上了,说送礼物你还挑三拣四的, 全天下也就你甄桂芝能做出这种事,却到底骂骂咧咧把手套拿回去加工了,隔日就把新手套送来了。
甄二哥和甄二嫂也骑着自行车来了一趟,送了一支钢笔好一盒墨水过来。
孟华:“谢谢二舅。”
甄二哥是老教师,他挑的钢笔都是最好用的,孟华蘸了墨水在纸上写了几个字,果然非常顺滑,是用了心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