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论政
红柳院内,二人聊了番音律,开始说起正事。搜索本文首发: 进入她
大皇子赵袖此次前来,是收到舅舅素光武的密信。
他手下的一个团练使在潜州跟李环三人打了一架,出动三百白杆兵,最后竟被他们给跑了。
长老素尹海之孙素英死在乱战当中,素家四大名剑之一的越亡也被他们夺去。
赵袖起初看到这消息时有些惊讶。
他自小在快剑山庄长大,对于罗网阵的威力再清楚不过。
那一千白杆兵号称可围困武圣强者,数年前在边关,就困住了号称赤鸟转世的新城魔女。
不过由于对方功法特殊,最后还是让她给逃了。
三百白杆兵兴许不是武圣的对手,但对付几个小子,哪怕活捉都绰绰有余。
虽说最后因为出现个拿御赐金牌的老道搅和,才让他们不得不罢手,但也绝不该败得如此惨烈。
赵袖今日来此,便是想询问女子是否知道些其他情报。
女子早就猜到他的来意,不紧不缓将潜州一战中冒出的高手都说了一遍。
惊蛰探子名义上隶属刑部,实际上却是受这位二十出头的红柳院主人调遣,得到的情报跟伏蝉那边差不多:
何守义的身份已经板上钉钉,至于神秘人和庄姑,同样无所查起。
对于手拿金牌的老道,他们连查都无需查。
对方直言自己叫张怀谷,又身怀一品实力,普天之下符合的就只有一人。
那便是当今天子御用炼丹师,出身伏龙山的怀谷子。
张怀谷有位师弟名叫张怀虚,中原道统第一人,武圣强者,荡魔天师……名头多到吓人。
因为他的存在,中原无人敢称魔。
有些魔头被吓得逃往关外,藏匿在新城深山密林,盘踞于被太祖皇帝覆灭的金奉、宝岁旧址,组成了最近刚刚兴起的魔国。
潜州一战说来也巧,李环三人抵达春临后,见过二皇子赵极,此事就已经不是杀人灭口那么简单了。
若红柳院继续追杀三人,便是他赵袖也难逃问罪,于是事情被暂且搁下。
远在密州的素光武不知外甥打算,自作主张找南下三人的麻烦。
不过他并非全然鲁莽,而是吩咐彭烈以倒卖私盐的罪名抓捕几人。
原本进行得十分顺利,可后来彭烈突然倒戈,不仅放了几人,还将事情禀告给了太尉素光威。
素光威得知消息后,大老远从京城赶来,狠狠臭骂了弟弟一顿,让他停止一切动作。
素光武老大不情愿,却也只能听兄长的话,取消了在黑道的悬赏。
可胖子等人对他的悬赏却没停,不时有刺客光顾密州想取他性命。
虽然来的净是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雏儿,但长此以往还是不免心烦。
素光武索性抓住几个不长眼的,拉到菜市口一刀砍了。
本意是杀鸡儆猴,不想其中又有几个水蛭杀手。
双方互不相识,大水冲了龙王庙,红柳院不得不从中调停。
素光武被弄得焦头烂额,哪有功夫为难南下一行人?
他本无心招惹李环等人,但对方好巧不巧惹到了牟啸。
牟啸只当他们是擅长玩仙人跳的贼人,盛怒之下带兵剿杀,让事情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大皇子叹了口气,苦笑道:
“既然张怀谷去到潜州城,说明父皇已经知晓了,看来这顿骂是免不了的。”
“那倒未必。”女子微微笑道。
“怎么说?”
“说句不中听的话,陛下如今的皇位,便是从自己兄弟手里夺的。
当初素家兄弟带兵闯宫,将陛下的兄弟钉死在龙椅上。
事后非但没受到责罚,反而一个荣升太尉,一个成了诏国唯一手握实权的节度使。
所以说,咱们的陛下并不介意兄弟争斗。”
赵袖皱眉道:
“可说到底,我们终究是他的儿子,天底下又有哪个父母愿意看到孩子手足相残?”
女子嘴角微微勾起道:
“当了皇帝,便不再是一位寻常父亲,挑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远比彰显他的慈爱更重要。
别的皇帝不好说,但咱们这位陛下,是踩着兄弟尸体上位的,对于兄弟之情,想必看得比外人更透彻。”
女子当着赵袖的面说这话,无疑有些刺耳了,甚至十分大逆不道。
饶是男子对她多有好感,此刻心中也不免生出不悦。
女子见好就收,语气放缓道:
“兴许陛下只是想让你们争,而非真正手足相残。
对于当年之事,若非形势所逼,也不会真的不顾兄弟情分。
今后我们做事,还是应该收敛一些,至少不能和以前那样,明着去杀一位皇子。”
赵袖若有所思点点头。
虽然红柳方才的话不中听,但他骨子里确实带着股父皇的狠辣。
加之从小在快剑山庄长大,耳濡目染养成一身草
莽气。
就算再不愿承认,如果有人一再挡路,哪怕是兄弟,他也会毫不犹豫一剑刺过去。
“能平安抵达秋梁,是他们的造化,但愿他们见好就收,不要与我为敌。”
赵袖平静开口,英俊的脸上闪过一抹阴狠。
对面女子似乎没看到这一幕,平静低头抚起琴来。
……
李环一行人经过短暂休整,重新上路。
路上众人神色各异,各怀心思。
李环四人中,孙文兴与长孙透最是没心没肺。
二人一会儿吟诗作对,互攀文采,一会儿畅聊时政,哀叹百姓生活不易,读书人该何为。
早在芦州时,秀才便发觉对方学识不俗,后来因为各种事情一直没机会验证。
眼下细细交谈一番,发现长孙透虽在学识方面逊色于自己,但对时政的见解却颇为独到。
譬如二人论到的诏国盐铁举措。
孙文兴读书多,言语间不免带着读书人特有的迂腐,觉得朝廷把控盐铁乃是舍本逐末,致使商人逐利,加重贪腐。
长孙透却更为贴近现实,盐铁暴利不假,朝廷却靠此养活着几十万军队,置办军器军备,佑护边境安宁。
秀才自幼读的是圣贤书,却也并非食古不化。
早年间尚有几分家产时,曾在私塾上过几年学。
当时的先生是个老秀才,读了一辈子书,像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到老也没能混个功名。
那位老先生的迂腐较孙文兴更有过之,觉得朝堂大兴盐铁就是误国误民。
蛮族鄙夷,当以圣贤文德教化,而非以暴制暴,劳民伤财。
当秀才提出那位老先生的说辞后,长孙透毫不掩饰面露鄙夷道:
“蛮夷要是肯听教化,就不是蛮夷了,他们向来尊武,以学文为耻。
缺吃少喝从不想着靠双手获取,而是直接劫掠。
我诏国若是没有三位武圣和几十万军伍坐镇,早就被异族铁蹄踏平了,哪里还有空让文人磨嘴皮子?
文人误国,此事确实不假。”
年轻人说到兴起,全然忘了自己这位三哥就是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