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 和粮食又没有过节
玉瑶年纪还小,倒是不觉得有什么。她跟着王秀英学过一段时间绣花,不说能绣得多好,至少比村里其他小姑娘要强。
也算是能拿得出手的手艺,以后说亲都能挑到更好的对象。
小姑娘年纪还小,也不知道害羞,提起亲事都是大大方方。
赵大麦也觉得不重要,家里的事情多,新房子刚那好,他还得努力赚钱买新家具,哪有时间管女儿的事。闺女嘛,好不好都是贴点嫁妆打发出门,养得好也是便宜外人。
大毛和三毛是儿子,才是需要他操心的对象。为了儿子,他更要努力赚钱,最好多买点地。
巧了,赵大石和他想法也一样,李氏又替他生了个儿子。这个孩子他更喜欢,比起二毛也更像他,他恨不得天天抱着怀里玩。
有了儿子,李氏一首堵在心里的气也顺了不少。二毛没了,日子还要继续,她还有西毛要带,都是儿子,也没有什么区别。
孙子越来越多,赵有德和李桂花看着也高兴。要说不高兴的一点,就是平安居然单独取名,和堂兄弟取不一样的名。
偏偏赵林还有一番歪理,赵有德不想为了一个名字争吵,也就只能由得他。不是上族谱的大名,村长都站在赵林那一边,赵有德不松口也不行。
今年春耕村里都按赵林的法子育苗,收割时间不仅能提早十几天,产量看着也能增加。村长天天在田地里转悠,嘴上的笑容收都收不住,恨不得天天夸赵林一百遍。
村里人也不是全信赵林,总有几家站出来唱反调的。如今稻子快熟了,一个个看着其他村民的田,悔得肠子都青了。
和赵林过不去,和粮食又没有过节。
早知道还能增加产量,说什么他们也要跟着学。今年错过了,明年一定要跟上。不跟赵林学,跟着村里其他人学也一样。
赵林对今年的收成也很满意,不是他的法子好,是老天爷赏饭吃,一首都风调雨顺,没有他的法子,产量也不会低。
村长可不爱听这话,没有他的法子,今年哪能提前十几天收割。早一点收割,不仅能早一点种第二茬,还能避开衙门收税的人。
等他们上门,家家户户都把粮食收进仓,一亩产多少还是他说了算。村长可没想过把增产的事向上汇报,他只想瞒着,能瞒多久是多久。
报上去没好处,说不定还要惹一堆麻烦。
赵林无所谓,他也没想过与官府打交道。别说只是小小增加产量,就算他有亩产增加千斤的法子,报上去多半也不过是为其他人增添功劳。
村长很满意赵林的听话,不怪他就好。他就怕年轻人过于天真,怪他阻拦了上进的路。
赵林不想和官府打交道,和小舅子却不是这样说。他不仅劝三兄弟好好读书参加考试,还希望他们多和当官的学学。
他也不会当官,但多学点权谋之术总没错。别说这些东西书里没写,多看史书,史书里就藏着这些做官的道理,能不能悟出来就全看个人天赋。
他没有天赋,看史书就当故事书看,却看好王耀学能悟出厚黑学,这样才不算浪费他花大价钱买回来的各种史书。
王家有很多科举专用书,史书还真不多,赵林送书算是送对了。
除了书,赵林还送了几篮桑果。果树是托王耀学的福才弄到手,第一批桑果成熟后,他就急着送过来,书只是顺带的礼物。
王耀学尝了一口就没吃了,不是嫌弃味道,是吃一口手指和嘴唇都染得乌黑,看着不太雅观。
这个理由换成其他说,赵林一定一脸嫌弃,但从王耀学嘴里说出来好像就很合理。自从他中秀才之后,气质越发清冷,长得又好看,换身衣服走出去说是贵公子也有人信。
礼送完,话也说完,赵林也撤了。他可不想影响王耀学看书,多看书争取早点中举。
王秀英知道赵林回娘家,就一首盼着他早点回来。不能亲自见娘家人,能听到娘家的消息也是好事。
赵林也说不出什么,王家和上次也没有什么变化,非要强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王家三兄弟读书都更用功。听说是王耀文和王耀学的婚事都相看得差不多,女方只等着他们请期了。
这个请期也不是随便请,两兄弟都是读书人,女方希望有个功名再成亲,到时两边脸上都好看一点。王耀文还好,只需要努力考中秀才就行。
王耀学就难多了,考举人不仅难度高,考试还是三次一次。这次不行就只能等三年后进考场,他还年轻可以等下次考试,女方却不能一首拖着不成亲。
女方的家庭好,中举之后再迎娶都算低嫁,他实在没脸顶着秀才身份上门。
赵林说完喝了一大口茶水,这就是往上娶的烦恼。要是兄弟俩能和他学,不说向下找,找个差不多条件的,也不会如此被动。
“说得容易,大弟他们没有族人相帮,不找个有背景的妻族,以后在官场怎么行走。娘也是没有办法,要有办法才不会找个高门儿媳妇,以后听谁的都不知道。”
王秀英说的不知道听谁的不是说张氏和儿媳妇之前有婆媳矛盾,而是俩个
儿媳妇家境都好,到时候不知道该听大儿媳妇还是二儿媳妇的话才好。
她对自己亲娘还是了解,那就是性子软,耳根子也几分软的。以前自家几口人,也没有钱财都管不好家,儿媳妇进门更不会管了。
“这些事就不用你来操心,耀文和耀学肯定会处理好。”
赵林觉得以俩个小舅子的聪明劲,王秀英担心的事根本不会发生。她与其担心这些没发生的事,还不如多关心他。
自从有了平安,她的心思都在平安身上。现在手里正在做的新衣服是平安的,他的在哪?没有衣服,有个荷包也行,他很容易满足的,一点都不挑剔。
王秀英红着脸道:“都老夫老妻,还和孩子争宠。放心,你的早就准备好。”
她早就准备好荷包,衣服就别想了,没空弄,等换季的时候再说。小孩子长得快,她不给平安准备新的,都没得穿了。
赵林对自己的家庭地位有清醒的认识,只得到一个荷包也不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