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凶恶名声
晚上被爆竹吵得睡太晚,第二天迷糊间又被爆竹声吵醒,一看天都还没亮。本文搜:33看书网 免费阅读
赵林听着外面传来的爆竹声,想着也睡不着,索性爬起来煮早餐。大年初一要吃茶叶蛋,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当地会有这个风俗。
和别家的茶叶蛋不同,赵林还放了一些香料进去,算是五香茶叶蛋吧。他煮了一大锅,不仅自己吃,还得给老宅送过去。
王秀英也睡不着,顶着黑眼圈爬起来,等会还要出门给族里长辈拜年,起太晚可不好。
俩人吃过早餐,带着一大海碗茶叶蛋去老宅,顺便和赵大麦他们汇合去拜年。
老宅这边也煮了茶叶蛋,也喊俩人吃。三个碗六个蛋,赵林看一眼就拒绝。他只意思下吃了李桂花给端上来的一个,剩下的还是留着吧。
他也没用碗,是拿出来吃的,不影响剩下的那个鸡蛋倒回锅里。王秀英和她一样,也只吃了一个。倒是他带来的茶叶蛋全都被吃完了。
大家尝过之后都夸好吃,不愿意吃自家的,抢着要吃他煮的茶叶蛋。
吃饱喝足,三兄弟要带着媳妇孩子一起出门拜年。
赵有德和李桂花负责守在家里,等着族里小辈过来拜年招待客人,遇到关系亲近的,比如赵大伯家的孙子,老俩口还要发压岁钱。
这个钱也有讲究,李桂花早就交待小云姐弟压岁钱要上交,少了就要打屁股。不是她要收小孩子的压岁钱,是想知道亲戚们给了多少,她好准备回礼。
就算今年吃亏给多了,明年也要找补回来。万一是自家给少了,她也不占这个便宜,都会马上再补一个红包。
她的原则是不能吃亏也不占便宜,来多少回多少,大家都不吃亏。
王氏和李氏也在一边给小云姐弟交待,听得姐弟仨满脸不乐意。压岁钱说是他们的,结果转手就被收走,还不如零食让他们高兴。
赵林在旁边看得摇头,难怪小云姐弟给他拜年都说不要给压岁钱,希望他能换成糖葫芦。
仨孩子还是有几分机灵劲,可惜他不能换,压岁钱是不能少,不过糖葫芦也有,等拜完年就回去自己做。
压岁钱是王秀英早就包好的,她给仨孩子一个一人,钱不多,就十文钱。倒不是她和赵林小气,是赵有德夫妻也就给十文钱,他们俩总不能越过长辈吧。
仨孩子都懂事,收到压岁钱看都不看一眼,首接转手交给各自的娘。
王氏和李氏尴尬地看了王秀英一眼,给自己找补,说是等王秀英有自己的孩子就知道为什么要孩子们把压岁钱上交。
王秀英心里不以为然,小时候爹还在世的时候,她收的压岁钱可都是自己拿着,不过她面上还是笑着,看上去仿佛赞同俩人的话。
大人们在说话,孩子们却不爱听,只想知道赵林说要做糖葫芦的事是不是真的。
大毛更是扬着脸问:“真的,二叔,你会做糖葫芦?”
赵林看着他鼻子下面的两条青色长龙,吓得后退一步:“当然是真的,比珍珠还真。”
没人听懂他的冷笑话,算是抛媚眼给瞎子看——白费功夫。
得到肯定的答复,三个孩子围着他转,走哪都要跟着,拜年也不跟在父母身后了。好不容易把族里长辈走完,还没进家门,就被孩子们催着走,要他快。
路上遇到其他孩子,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拜年,三人抢着回答说要吃糖葫芦,等拿到糖葫芦再挨家挨户拜年。
当地风俗每年大年初一孩子们都会给村里人拜年,不管有没有亲戚关系,家家户户见到孩子们进门,都会给些零食。
也算是讨个好彩头,孩子们还喜欢集体行动,攀比谁得的零食多,交流谁家更大方,给的零食更多更好。
往年小云姐弟是早早就和其他孩子汇合在一起,今年却因为赵林要做糖葫芦才例外。姐弟仨怕赵林骗人,宁可不要零食也要守着他。
也是村里人给的零食都是常见的瓜子、地瓜干、干黄豆之类的零嘴,连麦芽糖都少见,更别说糕点等东西了。
谁家真要有糕点,那也是留着走亲戚送人的好东西,自家都舍不得吃,哪会拿出来给孩子们。
拜姐弟仨显摆的功劳,转眼间村里孩子都知道赵林要做糖葫芦的事。
一个个都急冲冲赶到他家拜年,王秀英拿出家里的零嘴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遍,还是有很多孩子舍不得走。
大点的孩子己经懂事,知道自家关系和赵林一般,哪怕心里不想走,也会带着自家弟弟妹妹离开。
小一点不想走也不行,敢不听话,哥哥姐姐可不会管是不是过年,能动手就绝不会客气,更不会用嘴讲道理。不听话就要挨打,打了还是不听就继续打,打到听话为止。
等桌上的零食都换了两轮之后,院子里总算总算只剩下二十来个孩子,都是姓赵的。除了小云姐弟,大部分都是赵大伯的孙子孙女,少数几个族里人也是关系近的,比如村长家的孙子。
对关系亲近的孩子,王秀英也大方,主动把桌上的零食换成更好的。之
前桌上摆的是瓜子、南瓜子还有毛栗子,都是不值钱的零食。
其实是没花一文钱才对,瓜子和南瓜子都是自家种的,毛栗子是山上捡的,晒干之后再炒熟就行,也就费点时间。
现在桌上换成开口笑、桂花糕、芝麻糖和桔子,更好吃也更贵。虽然除了桔子其他都是自家做的,但另外三样的原材料也不便宜,自家做只是能省一部分钱罢了。
没能吃到糖葫芦,桌上的零嘴己经让孩子们很开心,这可是平时都吃不到的好东西。不对,是过年家里也不会买的好吃东西。
要不是害怕赵林的凶恶名声,一群孩子早就为争抢零食打起来了。
王秀英面对一群孩子也觉得吵,以前在娘家过年,家里很少会有这么多孩子一起上门拜年,偶尔有几个上门遇到自家读书的弟弟,也是匆匆说几句新年好的话就赶紧离开。
村里孩子经常被家里长辈拿来和自家三个弟弟比较,是十分不喜欢上自家门,也就族里关系近的几家才会逼着孩子上门拜年。
头一回遇到这么热闹的场面,她觉得一次就够了,都不敢想要是自家这么多孩子是多么可怕。
还是少生点好,以后她要生孩子,最多三个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