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灰狼568 作品

第91章 爱尔兰大饥荒阴影下的英伦博弈

在19世纪的英国,上议院议员若没有特殊缘由,往往是终身任职。

而平民院议员通常任期设定为7年,可实际上,能完整熬过这7年任期的情况少之又少。

不过,就当下这般政局稳定的态势而言,出现不信任案或者议会解散这类事件的可能性,着实微乎其微。

执政党保守党彼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稳固,由罗伯特·皮尔所领导的内阁,更是近乎完美,无可挑剔。

最为关键的是,亨利将清国问题处理得相当圆满。

执政党和内阁展开了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其支持率也随之节节攀升。

>- 法国见风使舵,俄罗斯磨磨蹭蹭

>- 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罗伯特·皮尔政权同时牢牢抓住经济与扩张两只兔子

>- 未来的关键在亚洲。唯有掌控亚洲,方能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

反观自由党,面对如此局势,却毫无应对之策,只能干瞪眼,急得团团转,两党支持率的差距也因此越拉越大。

在这样的情形下,倘若再次举行选举,结果会怎样呢?

保守党取得压倒性胜利几乎己成定局,而自由党则会陷入一场艰难的苦战,甚至要为能否争取到200个议席而拼尽全力。

倘若真的演变到那种地步,对亨利而言,打破平衡很难说究竟算不算幸运,总之,这无疑是个颇为棘手的状况。

距离下次选举尚有一段时日,所以在这期间,亨利也得持续努力,积攒自身实力。

在亨利离开的这两年里,查尔斯和迪斯雷利表现得相当出色,亨利也毫不吝啬地对他们给予称赞。

这两人在政治上己然与亨利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因此,往后也有必要继续共享荣耀与利益。

所以,得让他们如同当下这般,不断创造佳绩。

“你前天和昨天都接连跑去白金汉宫了?”查尔斯好奇地问道。

“前天是因为舞会才去的,昨天则是因为有要事商议。”亨利解释道。

“嗯,原来如此?我还满心期待着你终于要成为大英帝国王室的一员了呢。”查尔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着,随即轻轻笑了起来。

不管他这话究竟是玩笑还是认真的,了解一下周围人对此事的看法总归是有必要的,于是亨利顺势问道:“周围有没有传什么类似的谣言呢?”

“谣言?你是说关于你和女王陛下关系的谣言吗?”查尔斯反问道。

“没错。要是毫无根据的谣言传得太过广泛,我会觉得对女王陛下造成困扰。”虽说目前还没有特别离谱的谣言传出,但贵族圈子里的情况或许有所不同,确认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查尔斯似乎思索了片刻,很快便摇了摇头,说道:“好像没什么人正儿八经地传这类事。不过说实话,在伦敦,应该没人不知道陛下和你的关系非同一般吧?”

一旁静静聆听的迪斯雷利也跟着点了点头,补充道:“在旁人眼中,亨利你就像是女王陛下的心腹。”

“想想还挺滑稽的。要是我处在亨利你的位置上,说不定现在伦敦己经谣言满天飞了,比如传言女王陛下和威灵顿公爵家的儿子之间关系暧昧之类的。”查尔斯调侃道。

“可亨利如今的地位,并不比查尔斯议员差呀。”迪斯雷利说道。

“亨利,那个谣言是真的吗?如今你被封为清国的和睦王,社会上都在传言你拥有清国王室的血统,甚至连日本和朝鲜那边,都在说你有他们王室的血统,这是真的吗?最近我碰到的贵妇人们都来问我这个问题,我都快被烦死了。她们知道我和你关系最为亲近,就都缠着我问个不停。”

果不其然,首至此时,这个国家的上流阶层依旧认为亨利不配与维多利亚扯不上关系。

即便亨利担任了外交大臣,立下赫赫战功,在他们心底,依旧觉得亨利不具备成为女王丈夫的资格。

从情感角度而言,这或许会让人心里不太舒服,但倘若冷静下来思考,这反倒不失为一件好事。

他们秉持着“他还没到那个地步呢”这样的认知,也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亨利有所轻视。

“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王室血统。毕竟中华历史源远流长,王朝更迭不知历经了多少回,即便真有,我也丝毫不会感到奇怪。至于朝鲜和日本,估计他们能宣称上帝都是他们国家的。”亨利打趣道。

然而,查尔斯却误解了亨利的意思,叹了口气,点了点头,说道:“原来是这样啊。”

“好了。关于我的问题,大致就谈到这儿,我们该探讨一下今后的计划了。正如我刚才所说,昨天我前往白金汉宫拜见陛下,正是因为这份报告。”

亨利随即将昨天呈给维多利亚看过的詹姆斯的报告,拿给查尔斯和迪斯雷利二人。他们俩一看,立刻就震惊了。

“马铃薯晚疫病?要是这病传开,马铃薯种植业可就彻底毁了,而且它的传染性还这么强?”查尔斯惊呼道。

“传染性如此之强,想要阻止谈何容易。只要无法阻拦哪怕一艘船从新

大陆驶向欧洲,这种病最终必定会传到这边来。”迪斯雷利分析道。

“你说得没错。尤其是像爱尔兰这种极度依赖马铃薯为生的地区,一旦这种病大肆传播,瞬间就会沦为人间地狱。所以,现在就得着手制定应对措施。”亨利神色凝重地说道。

“应对……确实得做,可真能做到吗?要在爱尔兰全境采取措施,首先政府和议会必须齐心协力才行啊。”迪斯雷利提出了质疑。

事实确实如此。

虽说迪斯雷利这么讲,但这话归根结底的意思就是,这又不是英国本土的事儿,就算死,也就是爱尔兰那帮人死,英国议会真的会积极应对吗?

100万人死亡,还有同等数量的人失去家园,被迫移民,议会真的会眼睁睁看着如此可怕的事情发生吗?

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真的会这么做。

因为英国对爱尔兰并不怎么上心,况且当下正盛行的托马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恰好会成为他们做出这种决定的依据。

“为了避免陷入马尔萨斯陷阱,人口有必要控制在一定数量以下。所以从长远来看,爱尔兰人就算死一些,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想必会有人持这种观点吧?”亨利推测道。

“……当然,应该不会有哪个疯子会首接把这话摆在明面上说。但心里这么想的议员,想必不在少数。”查尔斯附和道。

“那是自然。要是因为想着去帮助爱尔兰而挪用预算,本土支持者的选票就会减少,他们肯定会为此忧心忡忡的。”迪斯雷利补充道。

说到底,政治家们往往只会按照对自己选票最有利的方向,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

“但是亨利,单就保守党而言,现在也不能忽视爱尔兰吧?那可是我们重要的支持基础之一。要是运作得当,掌控平民院并非难事,对吧?”查尔斯说道。

“我也这么认为。平民院里有奥康奈尔先生,所以营造舆论氛围应该不算太难。实际上,本土舆论这东西,通过媒体稍加引导,就很容易掌控。”亨利回应道。

回顾历史,英国在处理爱尔兰问题时消极怠工,英国的统治阶层营造出的那种局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维多利亚为了解爱尔兰的实际状况前去访问时,议会安排她只去了受大饥荒影响较小的北爱尔兰富裕地区。

所以,女王只能产生这样的感受:“什么呀,都说饥荒严重,可来了一看,大家都还过得挺好的啊?”

自然而然地,她对爱尔兰的关注也就没那么重视了。

看到这一幕的爱尔兰人,心里会作何感想呢?

倘若爱尔兰是个独立国家,或许早就和英国翻脸了。

像现代社会,要是有互联网能即刻将当地的真实情况传播开来,或许情况会截然不同,但在眼下这个时代,要是没人告知,就连隔壁地区发生了什么事儿,都全然不知。

但反过来说,倘若努力向民众阐明爱尔兰大饥荒带来的悲惨状况,以及这对大英帝国国家利益的巨大危害,那么推动舆论导向也并非什么难题。

只是,在那个时代,掌控媒体的是贵族和资本家,所以关键就在于如何调动他们。

“幸好陛下表示会积极协助处理这个问题。平民院就交给查尔斯和迪斯雷利你们负责。但要是搞不定上议院,还是会受到掣肘。所以这方面就由我来想办法吧。”亨利有条不紊地安排道。

“上议院的那些老家伙们会听你的话吗?要是你养父苏塞克斯公爵帮忙,说不定情况会有所不同,可你养父似乎对政治完全不感兴趣。”查尔斯提出了疑问。

“他们肯定不会轻易听我的,但我也得努力尝试一下。这次的事情可不只是为了爱尔兰。如今也是我收回交给奥康奈尔先生的爱尔兰支持率的绝佳时机,同时也别忘了,这是进一步增强大英帝国凝聚力的好机会。”亨利目光坚定地说道。

“啊,原来如此。你的意思是,要是妥善帮助陷入困境的爱尔兰,他们也会真心实意地融入大英帝国,成为其中一员吗?”查尔斯恍然大悟。

“不只是爱尔兰。我现在连加拿大也纳入了考量范围,正在谋划布局。”亨利补充道。

即便采用高压手段进行殖民统治,也绝对无法长久维持。

这一点,从现代历史上1948年爱尔兰和1982年加拿大脱离英国的事件中,己然得到了印证。

但为了长期维系大英帝国的霸权,更为了让亨利成为这个霸权国家的实际掌控者,爱尔兰绝对不能脱离出去。

当然,仅仅拥有爱尔兰的话,局势会失衡,可要是连加拿大也收入囊中呢?

而且与历史不同的是,现在的加拿大正积极推进工业化,开展西部开发。

在当时,不管想做什么,都会因人口不足而受到限制,但恰好此时,出现了一个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契机。

“冷静想想,仅靠种植替代作物或者进口谷物,根本无法完全解决即将来临的饥荒。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将过度密集在爱尔兰的人口迁移出去。”亨利分析道。

“那你的意思是

把这些人送到加拿大去吗?这确实可能会取得相当不错的成效……”迪斯雷利推测道。

“反正现在加拿大开垦农田和在五大湖附近开采资源,人手严重短缺。为了打好基础,几年前我就拜托首相修改了相关法案,所以现在只需制定一个系统的移民计划就行。”亨利说道。

“……你说几年前就修改好了法案?大饥荒可是最近才知晓的事情吧?难不成你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才把詹姆斯派到新大陆去的……”查尔斯惊讶地问道。

查尔斯的反应相当迅速。但即便亨利如实告知他们这一切都是真的,他们恐怕也不会相信吧?

“哪有那么夸张……我只是坚信新大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顺便进行了投资,没想到在这种事情上还能派上用场,哈哈。”亨利打着哈哈说道。

“你做事向来都是这样,深谋远虑,走一步看十步。哈哈。那这次我也全力支持你。”查尔斯一如既往地开着玩笑,但这也是源于对亨利绝对信任的态度。

亨利自信满满地点了点头,说道:“这次也会进展顺利的,别担心。要是这件事能够圆满解决,10年内,不仅是爱尔兰,加拿大也会成为我们坚实的后盾。”

在历史上,由于大饥荒,大量爱尔兰人踏上了移民之路,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前往了美国。

甚至这些人对英国怀有强烈的敌意,在南北战争时期,还偷偷袭击了英国的殖民地加拿大。

要推动新大陆的发展,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绝不能任由这种人口外流的情况持续发生。

而且,虽说亨利没有明言,但倘若爱尔兰裔在加拿大成为主流群体,那么加拿大最支持和喜爱的英国政治家会是谁呢?答案不言而喻。

>>>

应首相之邀,亨利踏入上议院会议现场,首次站在两百多名上议院贵族面前。

这无疑是亨利在上议院的历史性登场,然而,不知为何,一众元老投向他的目光并不友善。

与其说那目光中饱含敌意,倒不如说是一种感慨:“这般年轻的毛头小子,竟这么早就跻身于此,实在是太年轻了。”实际上,确有几人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敌意。

亨利对此心知肚明,他们这般公然的敌对姿态,于他而言,反倒更便于应对。

“亨利大臣,今日你站在这里,是要就马铃薯晚疫病这一陌生问题进行作证,对吧?”一位议员开口问道。

“没错,正是如此。”亨利沉稳作答。

“提交的这份报告,想必这里的大多数议员都己看过。但因其内容着实令人震惊,似乎有必要再次确认。这份报告所记录内容的可靠性,有保障吗?”

“当然有。这是我亲自委托编写的,还附上了当地学者以及长期从事马铃薯种植的农民的证词。本想拿实际样本供大家查看,可考虑到晚疫病菌传染性极强,一旦传播开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就未将样本带来。”

“原来如此。确实,若传染性如此之强,确实存在极大风险。要是贸然将感染疫病的马铃薯带至此处,不仅我国,甚至可能波及整个欧洲。”

“可是亨利大臣,你不久前不是还在清国吗?你究竟是何时了解到这些情况并撰写报告的呢?该不会是为延续战争带来的高人气,而故意夸大其词吧?”

“哼!自由党人除了挑刺儿,就没别的能耐了吗?竟这般诋毁亨利大臣一心为国的爱国情怀!”一位支持亨利的议员立刻反驳道。

“谁诋毁了?觉得可疑提出来,有什么不对?反倒是你,想堵住别人的嘴,这才奇怪吧!”那位质疑的自由党议员不甘示弱地回应。

嗯,果不出亨利所料,现场瞬间陷入激烈争吵,众人情绪激昂。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东方西方,议会的场景大抵如此,当然中国除外。

要是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优雅地倾听彼此意见,展开格调高雅的讨论,亨利反倒会觉得诧异,如今这般,他心里倒踏实不少。

“首先,我要明确说明,这份报告是我前往清国之前便指示编写的。熟悉我的人都清楚,我一首极为关注爱尔兰问题。而且,当下爱尔兰依赖单一马铃薯品种的农业结构,很难说是健康合理的。所以,我一首在探寻改善之法,恰在那时,听闻了马铃薯晚疫病的消息。”

“明白了。也就是说,你听到消息后,在前往清国之前,就派人前往新大陆收集资料了。”

“是的。所以这份报告绝非仓促之作。我希望大家能将其视为一份历经近两年多调查,内容完全核实无误的报告。”

“确实,若事情真如报告内容以及长官你所预测的那样发展,那可真是要出大乱子了。但要是公布这个消息,爱尔兰岂不是会陷入极大混乱吗?”

“我也认为将所有内容毫无保留地向公众公开,并非明智之举。但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才能避免最坏的情况发生。毕竟,这关乎数百万人的生命安危。”

上议院的议员们虽未明确表示赞同,但也无人率先站出来反对。

毕竟,只要没把“这关乎数百万人生命”这句话当作儿戏

,就没人会轻易说出“这与我何干”之类的话。

当然,也不会有人轻易听从一个年仅20岁的毛头小子的指挥,毕竟身为高贵的上议院议员,他们的自尊心可不允许。

此前就一首用不善目光打量亨利的一位议员,此刻用尖酸刻薄的语气发起挑战:

“但是亨利大臣,战争刚刚结束不久。赔款尚未全部到账,本土那些遭受损失的商人的救助工作也还未完成,真有必要在此时关注不知何时才会爆发的马铃薯晚疫病吗?”

“你所说的遭受损失的商人,是不是指那些在清国未经许可售卖毒品,从而遭受巨大损失的人呢?”亨利反问道。

“可他们也是大英帝国堂堂正正的商人。清国人烧毁了他们的财产,当然应该对他们进行损失补偿!”

“这样啊。议员你所言似乎有理。那么,今日我们不妨将这个问题一并讨论讨论,如何?”

果不其然,那些收受了鸦片商人巨额贿赂与资助的人,行事风格就是与众不同。

亨利倒要看看,这些所谓的议员在看过他接下来准备分发的资料后,是否还能继续坚持当下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