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征税
与此同时,京城的易归也收到了关于易安王种种行径的密报。他坐在御书房里,脸色阴沉得可怕,手中的密报被他捏得皱成一团。
“易安王简直是无法无天!”易归愤怒地拍打着桌子,“他这是要把那些地方的百姓往绝路上逼!”
太监总管刘福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息怒,易安王狼子野心,此番大肆搜刮,必定是为了谋反做准备。”
易归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传朕旨意,让各地官员密切关注易安王的动向,一旦发现他有起兵的迹象,立刻上报。另外,暗中调派一部分兵力,加强京城周边的防御。”
“遵旨!”刘福匆匆退下,去传达易归的命令。
而此时的姜无道和高仙芝、易天涯等人,也得知了易安王的所作所为。他们在杜康的顶楼房间里,再次商讨应对之策。
“易安王如此行事,虽然能在短期内扩充实力,但也失了民心。”高仙芝分析道,“百姓们生活困苦,对他必定心生怨恨。这对我们来说,或许是个机会。”
姜无道点了点头:“不错,得民心者得天下。易安王这般倒行逆施,即便起兵,也难以长久。我们可以暗中联络那些对易安王不满的势力,待时机成熟,或许能从中获利。”
易天涯在一旁问道:“主人,那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
姜无道沉思片刻,说道:“易天涯,你去那些被易安王压榨的商户和百姓中,散布一些消息,让他们知道,朝廷不会坐视不管,会为他们做主。这样既能安抚民心,也能让易安王有所忌惮。高仙芝,你继续联络各方势力,尤其是那些与易安王有矛盾的地方豪强,争取让他们站在我们这边。”
“是,主人!”两人领命而去,各自展开行动。
易天涯乔装打扮,混入那些深受易安王压榨的百姓和商户之中。他巧妙地传递着朝廷会主持公道的消息,一时间,百姓们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原本对朝廷有些不满的情绪,也渐渐转向了易安王。
“听说了吗?朝廷知道咱们受苦了,会来救咱们的!”一个百姓悄悄地对身边的人说道。
“真的吗?那可太好了!这易安王太狠了,再这么下去,我们都活不下去了!”另一个百姓激动地回应道。
高仙芝则奔波于各地,与那些地方豪强秘密会面。他向他们分析局势,指出易安王的行为不仅危害百姓,也威胁到他们的利益。在高仙芝的游说下,一些地方豪强开始动摇,愿意与姜无道等人合作,共同对抗易安王。
“高先生所言极是,易安王如此横征暴敛,我们的生意也大受影响。若能有朝廷支持,我们愿意出一份力。”一位地方豪强说道。
在易安王加紧筹备谋反的同时,姜无道等人也在悄然布局,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易安王察觉到了一些异样,他发现百姓们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畏惧和顺从。同时,一些地方豪强也对他阳奉阴违,不肯再像以前那样乖乖地交钱纳粮。
“这是怎么回事?”易安王坐在王府里,脸色阴沉,“难道是易归那小子在背后搞鬼?”
易经在一旁说道:“王爷,恐怕是有人在暗中煽动百姓和地方豪强。我们必须要尽快采取措施,否则,恐怕会影响我们的计划。”
易安王冷哼一声:“传本王命令,加强对百姓和商户的管控,谁敢违抗,杀无赦!至于那些地方豪强,若是再不配合,就派兵去镇压,把他们的家产全部充公!”
易安王的命令一下,各地的百姓和商户们陷入了更深的恐惧之中。官兵们更加肆无忌惮地横行霸道,稍有反抗,便会遭到残酷的镇压。整个易安王控制的区域,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
然而,易安王的这些举动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百姓们的反抗情绪愈发高涨,虽然不敢公然反抗,但暗地里的抵制活动却越来越多。一些地方豪强也开始暗中联合,准备与易安王对抗。
在京城,易归也在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他知道,易安王已经被逼到了墙角,随时可能狗急跳墙。他一面加强京城的防御,一面等待着时机,准备一举平定易安王的叛乱。
“陛下,易安王在他控制的区域内大肆镇压,百姓们苦不堪言。”刘福向易归汇报着最新的消息。
易归微微点头:“易安王这是自掘坟墓。传令下去,让各地官员暗中协助那些反抗易安王的势力,同时,准备好军队,一旦时机成熟,立刻出兵平叛。”
随着时间的推移,易安王与各方的矛盾不断激化。他的军队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内部矛盾重重,士兵们对他的命令也开始产生抵触情绪。而姜无道等人联络的势力则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股能够与易安王抗衡的力量。
一场决定越国命运的大战,似乎已经不可避免。易安王孤注一掷,准备在这场争斗中拼个鱼死网破;易归则稳坐京城,等待着最佳的出兵时机;姜无道等人在暗中布局,试图在这场混乱中谋取最大的利益。整个越国,都在这紧张的氛围中,等待着命运的裁决。未来的局势究竟会如何发展,各方势力又将何去何从,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变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风暴一旦爆发,必将震撼整个越国,改写无数人的命运。
这一日,易归正在御书房里与宰辅魏征商议国事。突然,太监总管刘福匆匆跑进来,神色慌张。
“陛下,大事不好了!”刘福气喘吁吁地说道。
易归眉头一皱,不悦地说道:“慌什么!有什么事,慢慢说。”
刘福定了定神,说道:“陛下,刚刚接到密报,易安王在江南秘密集结了十万大军,不日就要起兵谋反!”
易归听了,脸色骤变,猛地站起身来:“什么!易安王果然反了!”
魏征也脸色凝重,说道:“陛下,事已至此,我们必须要尽快做出应对之策。”
易归在书房里来回踱步,思考片刻后,说道:“传朕旨意,立刻调集京城周边的军队,由镇国公朱镇山统领率领,前往江南平叛。另外,命刑部尚书王洪文负责京城的治安,务必确保京城的安全。”
“遵旨!”刘福领命而去。
易归转头对魏征说道:“宰辅大人,此次平叛,关系到我越国的生死存亡,你可有什么建议?”
魏征沉思片刻,说道:“陛下,易安王谋反,名不正言不顺,民心不会向着他。我们只需以朝廷的名义发布檄文,揭露易安王的罪行,让天下百姓知道他是逆臣贼子,这样就能瓦解他的军心。同时,我们的军队要速战速决,不给易安王喘息的机会。”
易归点了点头,说道:“宰辅大人所言极是。朕这就命人起草檄文,昭告天下。”
与此同时,在易安王的王府里,易安王正与一众谋士将领商议起兵之事。
“王爷,我们已经集结了十万大军,粮草也准备充足,随时可以起兵。”一位将领兴奋地说道。
易安王点了点头,说道:“好,本王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此次起兵,我们一定要推翻易归的统治,夺取皇位!”
“王爷万岁!”众人齐声高呼。
这时,一位谋士说道:“王爷,虽然我们已经准备充分,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易归肯定会有所防备,我们必须要制定一个周密的作战计划。”
易安王说道:“你说得对。本王已经想好了,我们兵分三路,一路从正面进攻,吸引朝廷军队的主力;一路从侧翼迂回,偷袭朝廷军队的后方;还有一路则直捣京城,趁易归不备,一举拿下皇宫。”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好,那就按照本王的计划行事。明日一早,我们就起兵!”易安王一声令下,众人领命而去。
夜幕深沉,易安王独自在王府的庭院中踱步,月光洒在他的身上,勾勒出孤独而又决绝的身影。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奶娘临终前那颤抖的嘴唇和绝望的眼神,奶娘断断续续的话语,如同一把把利刃,将他曾经坚信的世界彻底粉碎。
“王爷……你……你并非先皇亲生……你的生父是已逝的景王……当年,先皇后不能生育,而你生母与景王相爱,却被强行拆散,将你抱入宫中,对外宣称是先皇之子……”奶娘的话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易安王握紧了拳头,心中的怒火和屈辱如熊熊烈火般燃烧。多年来,他一直以皇室血脉自居,对皇位并没有太多的渴望,却没想到自己竟然是个“冒牌货”。而如今的圣上易归,却堂而皇之地坐在他自认为本就属于自己的皇位上。
为了证实这一惊人的秘密,易安王暗中派遣了最信任的心腹,历经数月,四处查访当年的知情者。终于,在一位年迈的老太监口中得到了同样的答案。那一刻,易安王心中最后的一丝犹豫也消失殆尽,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与此同时,在皇宫的御书房内,易归正在审阅各地呈来的军报和密折。他的脸色凝重,手中的朱笔不时在奏折上圈点批注。虽然表面上朝堂已经被他牢牢掌控,但他深知,暗处的危机从未消散。易安王的一举一动,都如同一把高悬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陛下,刑部尚书王洪文求见。”太监总管刘福轻声禀报。
“宣他进来。”易归放下手中的朱笔,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太阳穴。
王洪文匆匆走进御书房,跪地行礼:“陛下,微臣已按照您的吩咐,加强了京城的治安巡查,城内一切暂时平静。但微臣听闻,易安王在江南的动作频繁,恐怕……”
易归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朕已知晓。王爱卿,京城的安危就全靠你了。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务必及时向朕禀报。”
“微臣遵旨!”王洪文领命退下。
易归望着王洪文离去的背影,陷入了沉思。他知道,易安王谋反只是时间问题,自己必须尽快做好万全的准备。
在京城的另一处,宰辅魏征正在书房中与一位神秘的访客密谈。此人正是易安王派来的使者。
“宰辅大人,我家王爷此次起兵,志在必得。只要大人在朝中相助,待事成之后,王爷定会兑现诺言,与大人平分江山。”使者低声说道。
魏征眉头紧皱,心中暗自思量。他虽然位高权重,但在易归的不断打压下,势力也逐渐被削弱。与易安王合作,虽然充满了风险,但也不失为一次翻身的机会。
“回去告诉你们王爷,我自会在朝中相机行事。但让他务必小心行事,切不可操之过急。”魏征沉吟片刻后说道。
使者离开后,魏征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夜空,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一旦卷入这场争斗,自己将再无退路。
而在易建的王府中,易安王的另一位使者也正在与他密谈。
“易王爷,我家王爷对您一直敬重有加。此次起兵,还望您能在朝中为我们暗中助力。待大业告成,这江山,自然也有您的一份。”使者恭敬地说道。
易建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回去告诉你们王爷,我自会尽力。不过,他也要小心行事,莫要坏了大事。”
使者离去后,易建冷笑一声:“易归啊易归,你以为你能稳坐皇位?这天下,迟早还是要落入我等之手。”
时间在紧张的氛围中悄然流逝,终于,易安王起兵谋反的日子来临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从江南出发,向着京城进发。一路上,易安王的军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数座城池,朝廷的军队节节败退。
消息传到京城,整个朝廷一片哗然。易归紧急召集众臣商议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