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时节逢上君 作品

第191章 大明使者的憋屈,开始对大明水师用兵!

朱高煦站起身,看着赵青,似乎就要转身离去,完全不准备继续谈下去一般。

然而事实也是如此,朱高煦这并不是做给赵青看的,他本来也做好了心理准备,要是大明不同意,那就干一仗好了。

如今凭借他的实力,他没有选择打回大明,朱棣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来干扰他在海外的行动,不把大明打一下,朱棣是真认不清现实。

以往他为了在外面的扩张,刻意规避与大明起冲突,但现在他发现,以前朱棣那么做就算了,因为他的大汉真打不过大明。

但现在今时不同往日了,他的大军已经组建起来,火器已经全面装备,武器甲胄都有革新,不少方面都已经超过了大明。

朱棣凭什么还在他面前这么装?凭什么要来阻止他?

若是大明都真的像他这样是在扩张疆域,正儿八经的纳入实际控制,为了汉人的发展,不到最后那一步,他也可以换一个方向打。

毕竟外面的世界还很大,让一点给大明对他而言并不是什么事。

但朱棣现在的这些做法,就让朱高煦很不爽了,纯粹的就是为了限制他而限制他。

现在他不想继续让了,那些地方,大明不要,他要!

赵青看着朱高煦一言不合就准备离开的样子,彻底慌了,毕竟他可是带着任务来的,这件事谈好了,他回去也能升官。

但要是谈不好,大明能不能得到高产水稻与土豆他并不是那么的关心,他在意的是一旦谈判失败,他回去了就得担责,这个责任还不小,他甚至得用脑袋才能担下来。

赵青当即起身,急声道:“汉王殿下,除了最后一点,前面两点都是可以谈的嘛。

臣知晓汉王殿下看重汉人,我可以用最大的权限,给汉王殿下多迁移十万人,迁移六十万人过来。

书籍这些,必定种类齐全,请汉王殿下放心。

如今大明艰难,朝廷苦,百姓苦,还请殿下怜悯汉人吧。”

朱高煦看着赵青声泪俱诉,跪在地上如同祈求一般,一阵摇头。

在朱高煦看来,赵青为了大明的可能性不大,恐怕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前程罢了。

而这些话,也让朱高煦知道,南洋的问题,看来是一点谈的空间都没有了,只能硬着来。

片刻,朱高煦缓缓开口。

“罢了,本王身为汉人,又为大明汉王,为了天下汉人百姓,本王可以答应给你。

不过你也别高兴太早,人口迁移百万,这个没有任何商量。

书籍的事情,就按你说的做。

且你只能在高产水稻与土豆之中选择一种。

大明若是两者皆想要,除非答应本王的第三个要求。

本王国事繁忙,时间有限,现在给你一炷香的时间,你只需要回答本王能不能做到,选择一个,还是直接放弃。”

给他戴高帽?以为他就这样会答应?

现在这个难题又抛给赵青了,要是赵青真的空手而归,那可就不是他不顾汉人百姓了,而是大明不顾,可不关他的事情。

他已经降低要求了,而且并不过分,要是大明都依旧做不到,和他可是没有一点关系了。

而且他有把握赵青会同意的,既然南洋的事情没有任何谈的余地,这两个事情,其实主要还是集中在人口迁移这件事上,他笃定肯定有空间。

赵青所说的五十万,绝不会是底线,不然不会这么说出来。

既然五十万不是,那么可能就是八十万,也有可能是百万。

但无论如何,迁移百万人,对如今的大明而言,其实依旧没有损伤。

和能够得到其中杂交水稻与土豆其中一个相比,已经是非常划算了。

赵青没有再去说什么无用的,而是在脑海中不断思考着。

他知道朱棣对人口迁移的底线就是一百万,朱高煦要一百万人口他可以答应,但若是只带回一样,他怎么跟朱棣交代?

但现在要是不答应,就连一个都没有,那更没法和朱棣交代了。

带一个回去,还有活路,一个都带不回去,注定死路一条。

但现在的问题是,水稻与土豆,该选择哪一个?

土豆,他从来没有听闻过,虽然大明得到的消息是土豆的产量更高,但这个土豆不是主食,而且种植条件究竟如何,以及其他的问题,他们还不知道。

而高产水稻他就熟悉了,毕竟是水稻嘛,拿回去就能种植,他可就熟悉了。

至于高产水稻的产量,他们得知的虽然比土豆低,但其实产量也不低了,七百斤以上,比大明现有的水稻产量翻两番还要多。

思考一会,赵青心中很快有了答案。

“那便依汉王殿下之言,臣选择高产水稻。”

朱高煦听着赵青的答案,心中有些摇头,其实选土豆,对大明才是最好的。

因为在大明北地,哪怕之前在洪武时期朱棣大面积推广水稻,后面又有运河疏通等等,但北方种植水稻,依旧有很大的限制。

且土豆的产量,是真的比杂交水稻产量高,哪怕不是主食,但对比起吃土、啃树皮吃草,有土豆吃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

若是在他前世,吃土除了个别的地方真是一道吃的,绝大部分地方都是一个形容词。

但在古代,吃土,可是正儿八经绝大部分普通百姓都会经历的,是真的吃,吃的是真正的土,以及沙。

朱高煦不再去想,既然赵青选择了,他也不勉强,当即让人拿来协议签订。

一切签订完成,朱高煦也是露出了笑容。

毕竟用少量水稻种子换取百万人口,以及各类珍贵书籍,对他而言,是一件好事。

当李定荣将十斤水稻种子拿到赵青面前时,赵青整个人都惊呆了。

“李阁老,这是什么意思?就十斤种子?这也太少了吧!”

“赵大使,当时可没有约定种子多少呢,你要高产水稻种子,这些稻谷就是,很符合要求啊。”

李定荣看着赵青脸上青紫不断变换时,强忍笑意。

这个人还以为他们会给很多种子?想太多了,朱高煦答应谈判开始,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然而赵青却是急了,这么点种子带回去,大明能做什么?

别说亩产七百斤以上,就是亩产千斤以上,对大明都没有作用,因为太少了。

随后的一番争论,李定荣给出了解决的法子。

“赵大使,这样吧,大汉毕竟名义上属于大明,你先带着这十斤稻谷回去,待人口迁移以及书籍运送完成,到时我再让人送一批稻谷入大明,如何?”

看着李定荣一脸的笑容,赵青无比的难受,但除了点头应下,他也没有了其他办法。

主动权不在他这里啊,刚才他反抗了,李定荣直接一句要不算了,协议作废,他能怎么办?

水稻与土豆,他是必须要带一样回去交差的,他只能答应。

至于后面朱高煦会给多少,他只能祈祷了。

“那便按李阁老之言。”

赵青说完,带着这些稻谷匆匆回去了,一刻也不想继续待在大汉,他得回去交差报喜讯。

李定荣回到王宫,来到朱高煦身前。

“王爷,赵青回去了,带着十斤稻谷,答应了后面的条件。”

“好,就知道他会答应,要是他带不回去,皇帝肯定不会轻饶了他。”

朱高煦脸上依旧挂着笑容,他这次可以说将大明吃得死死的,这也是他得天独厚的优势。

大明只要想要,主动权就在他这里,毕竟他在大明想要得到的,并没有那么的强烈,大不了不谈了就是。

最重要的南洋问题大明不让步,那么在其他方面大明只能让步,除非大明也不要杂交水稻与土豆了,或者朱棣下定决心来打大汉。

对于意料之中的事,朱高煦不再去想,继续开口。

“接下来要处理南洋的问题了,如今只有勃固还在用兵,大军已经在陆续返回,必须要开始进行了。

你派使者去满者伯夷几国,告诉他们,大汉出兵攻打渤泥国,让他们出动全部兵力。

另外,大汉此次出兵,会打他们几国的旗号,并非大汉。

但攻下渤泥国后,渤泥国之地,归属大汉所有。

若是有人不同意,也不用多劝,直接回来,到时先将他们灭了再出兵渤泥国!”

朱高煦神情坚定,既然大明在南洋阻止大汉的扩张已经无法通过谈判解决,那也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该出兵时,就该果断出兵。

这次朱高煦是下定了决心,必须要一举将南洋的问题彻底解决。

本来他这次其实是很想亲征的,但为了不将战事扩大,这个心终究被他按住了。

别说是他亲征,哪怕是旗号,都换成满者伯夷等国,就是因为一旦使用大汉的旗帜,那么一旦与大明打起来,那就是直接冲突。

大明作为大国,在南洋遭到战败,朱棣绝对会暂时放下北方的边患,会先来处理与大汉的战事,因为大国需要脸面,更需要对大明天下百姓有一个交代。

因为又涉及到他,大明朝中文武必然也会劝谏朱棣先对付他。

他是不怕和大明耗,也不怕和大明打,但和大明对峙在南洋,以及对峙在广西、云南边地,牵扯他绝对的兵力,他还要不要扩张了?

除非他要趁机打回大明,只要不是这点,朱高煦是真不想和大明那般对峙。

这在朱高煦眼中,完全就是浪费时间,白白消耗国力。

而换了旗帜,哪怕大明知道,但大明也不会认,也需要考虑现实,才能决定是否对大明用兵。

因为满者伯夷等国,在他解决了渤泥国与吕宋、苏禄国后,接下来就是这些小国,到时插上大汉的旗帜,大汉是为大明报仇了,朱棣只要不想和他继续打,那就得认。

至于那些小国,这样做会不会对他们太不厚道了,朱高煦没有想过。

要是他还要去为这些小国考虑,那他也不用扩张了,抱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逍遥享受去算了。

扩张本就是一条无情路,要是做不到,还折腾这些做什么呢?

李定荣听着朱高煦要开始用兵,神情也变得凝重起来。

“王爷放心,此事臣立即去安排,大军需要的物资,臣会加紧筹集。

不知王爷此次会动用多少大军?由谁领军?”

“这次海军除了必要的守备,会全部出动,毕竟主要还是海战,必须要取得制海权,才能发起登陆进攻。

除了海军外,还会调集八万大军出征,你就按这个数目准备物资。

至于统帅人选,自然就是张辅了,不过王聪、沐晟、靳荣等将,都会过去。

这一战,不仅是渤泥国,是整个南洋,都要一次解决!

物资方面,你得多准备一些,一定要确保充足。

另外还要及时挑选官吏,以及准备好迁移的人口,同时你还要做好准备接收这次从大明迁移过来的人。”

这向来是朱高煦的风格,要么不打,既然要打,那就做到最好。

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步踏出去,大汉就必须要赢,必须要彻底的赢,还要赢得漂亮。

一旦不顺,大明的人就会以为他的大汉不行,后面必然会对大汉起那些坏心思。

而且不仅是大明,周边诸国,都会开始对大汉有想法,都会逐渐开始倒向大明。

只因为大汉实在有些富裕了,不仅富裕,又有火器技术,其他种种先进的技术与商品,大汉之地也被他逐渐开发出来,加上还有高产水稻与土豆。

这些,他很清楚外面的那些人都无比的眼馋呢。

如今所有人都不敢来觊觎这些,不敢将这个欲望表现出来,不敢对大汉动手,就是因为大汉如今强大,没有一个人有胆子敢来。

这次与大明直接交锋,一旦大汉落败,诸国都会像饿狼一样扑向大汉。

这就是弱肉强食,这就是生存法则。

怀璧其罪的道理,朱高煦可太清楚了。

大汉必须要强大,强大到能够一国抵万国,才能让那些小国永远保持敬畏之心,不敢觊觎大汉的一切。

李定荣闻言,凝重应下。

他同样知道这些,大汉不能有任何退路,周边小国都还好,主要是还有一个大明领头,大汉只要出兵,就必须要旗开得胜!

在李定荣下去后,朱高煦当即叫来沐晟、靳荣等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