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时节逢上君 作品

第190章 大明消息,谈判破裂

李定荣听着朱高煦说的,也是猛然反应过来,顿时笑了。

他自己都忘了,看看大汉为了推广杂交水稻与土豆用了多少时间?

就大汉都用了好几年的时间,结果也只是将人口密集一些的地方推广开来,都并没有普及到整个大汉全境,起码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才差不多能够全部推广普及。

而到时给大明少许的种子让大明的使者带回去,就大明一年一季的速度,以及种子稀少,大明想要推广开来得要多久?

没有个几十年,这件事想都别想。

而且这还是大明朝廷全力推广,中间还不能拿出来食用的情况下才能做到。

若是一边种植推广,一边食用,大明想要彻底推广开来,时间只会更久。

想到这里,李定荣心中也彻底没了担忧。

毕竟等到几十年后,那时的情况,也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到时哪怕大明推广开来,对大汉也没有什么影响了。

这是李定荣源自于对大汉的信任,对朱高煦的相信,非常的自信。

“王爷,此法甚妙,到时我们也给了,大明也挑不出什么理来。”

“哈哈,你知道了就行,现在想想,我们该提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哪怕就是少许,也不能白白的给大明才是。”

朱高煦摇头一笑,脑海中已经在思考着要什么了。

其实想了一会,朱高煦发现,如今大明那里,他也没有什么可要的,无论是资源还是什么,大汉这里其实都不缺。

朱高煦所能想到的,还是迁移汉人过来,以及让大明退出南洋,其他的,朱高煦是真想不到什么了。

这时李定荣的声音传来。

“王爷,臣认为这次可以多提一些要求,无论是水稻还是土豆,都是高产的食物,产量远高于如今大明所有的农作物。

大明人口庞大,常年都有不少百姓吃不起饭,哪怕如今大明在实行改革,商业的兴起也只是让大明朝廷有了更多的进项,但大明大部分地方,百姓依旧艰难。

如今大汉的汉人虽然已经不少,成为了王爷经常提及的人口主体,但随着大汉疆域扩张,大汉新增的人口恐怕未必能够跟上大汉疆域扩张的速度,我们可以再从大明迁移一部分汉人到来。

如此一来,未来哪怕大汉疆域急剧增大,也能在第一时间继续达到王爷所说的汉人为主体的结构。

除了迁移人口外,南洋的大明水师,必须要解决了。

南洋之地大汉必须要占据,不然大汉在南洋的疆域都会面临大明以及那些小国的威胁。

虽然我们的海军实力强大,又有先进火器,他们不会对大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但只要南洋有大明的水师存在,便是如鲠在喉。

之前情报已经探明,大明在吕宋也有大军,郑和的精锐水师舰队就在吕宋驻扎。

要让大明在吕宋的水师撤回,臣认为恐怕不现实,但也可以提出来,主要目的还是要让渤泥国的大明水师离开。

渤泥以及满者伯夷等国,必须要纳入大汉疆域,如此一来,大汉在南洋才能掌握更多的海域,确保澳洲六省不会受到任何外部威胁,内部航线有所保障。”

李定荣一直跟在朱高煦身边,他很清楚朱高煦接下来的动作。

既然如今他们也不想和大明直接爆发冲突,那么以这样的方式达到是最好的,且渤泥等国的位置对如今的大汉而言,格外的重要。

只要大汉将这些地方纳入大汉疆域,渤泥国的位置,就可以作为大汉的前沿地,能够有效确保大汉在南洋的霸主地位。

朱高煦听后也点头认同,这两点,他也是这样想的,汉人人口依旧是大汉需要的。

尤其是人口的增长跟不上疆域的扩张进度,朱高煦其实都挺无奈的,又没有任何办法。

他已经在变着法的鼓励百姓多生育了,在大汉,到了一定的年龄,是必须要成婚的。

若是不成婚,就需要面临税收的加重,无论男女,都是一样。

且各地官府,都需要主动的去完成这项任务。

而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根本不用官府催,只要成婚了都会多生,但朱高煦为了加快进度,凡是生育超过三个的,三个以后,每一个人,无论男女,官府都会给一些奖励。

他已经很努力的去做了,这几年的时间,大汉人口的暴增,和这些制定的政策也脱不开。

但新增的人口还需要时间才能长大,而大汉一旦开始扩张,这段时间都不知道会扩大多少疆域了。

至于南洋的问题,更是朱高煦的底线,无论大明的水师撤不撤,他都是必须要去做的。

要是大明的水师真不撤走,那他也不介意搂草打兔子,一起解决了。

就在这时,李定荣的声音再度传来,只是比刚才还要凝重。

“王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那就是各类先贤书册,如今大汉的书册较少,有一部分还是靠着教育部的人回忆编写而出。

我们大汉推行的也是儒家文化,那些先贤经义,大汉必须要有留存,可以不是孤本,但必须要有才是。”

朱高煦听着这个,顿时一怔,猛然反应过来。

“定荣,这点你说得很好,先贤书籍,大汉确实必须要有!”

朱高煦一脸庆幸,这个问题他都疏漏了,哪怕他可以从系统中兑换,但他想的也是兑换数理化生相关的那些书籍,而不是李定荣说的这些。

这些书籍,都是一国该有的底蕴才对。

书籍,都代表着知识,当初他出来时,也没有注意这方面,朱高煦是真庆幸李定荣提出来,不然真没有人会说这事了。

李定荣见朱高煦同意,也是松了一口气。

这点其实也是他去教育部时,教育部的人隐隐有的担忧,但都不明显,他在注意到之后,就记在了心中。

本来他也准备找个机会和朱高煦说这点,现在正是时候。

在两人继续商议时,枚青匆匆走了进来。

“王爷,从大明传来的消息,请王爷过目。”

朱高煦接过,心头一时都有些好奇,大明那里还能传来什么消息。

当看完之后,朱高煦顿时笑了。

“大明要动兵了,皇帝亲自领兵,亲征瓦剌。

另外赵王的大赵国,在外面的日子不怎么好过。

接下来这段时间,是不用担心大明会和我们起什么冲突了。

且还有一个重要的消息,就是大明的火器发展,有进步了,不仅是火绳枪取得了突破,火炮也取得了突破。”

朱高煦确实高兴,大明北征了,如今的大明,比历史上朱棣亲征时都要强大,并且经过了商业改革,大明的国库也比历史上更加充裕。

他又很好奇,朱棣这次北征,又会打到什么程度。

毕竟历史上大明因为国库有限,朱棣每次亲征,出征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然负担不起。

现在不一样了,有钱有人,还有更好的火器,又有朱高燧的大赵在西北之地。

朱高煦在想,朱棣该不会这一次,直接将瓦剌彻底打趴下吧?

李定荣闻言,也是一怔,毕竟大明才征伐鞑靼过去没几年的时间,如今大明又要征伐瓦剌,说明大明的情况,比他们预想的,都要好许多。

随即想到什么,李定荣断然开口。

“王爷,这是我们对南洋动手的机会,待大明使者到来,必须要让大明使者给出明确的态度。

如果大明不愿意,臣建议当立即对渤泥等国用兵。

如今大明北征,定然不会想与我们爆发冲突,趁着这个时间,必须要尽快解决南洋的事情。

而如今大明的实力,瓦剌定然不会是大明的敌手,恐怕这次瓦剌还会遭重,一旦遭到损失,恐怕还是十年之内都无法恢复的那种。

一旦大明解决了北地的边患问题,必然会将目光放在南洋,放在我们身上。

这个时候我们若是不彻底解决南洋的问题,一旦大明开始将重心放到这里来,我们就更加艰难了。

除非王爷主动放弃在南洋的扩张,不然都必须要在大明征瓦剌这段时间完成!”

“你说得不错,大明的手,伸得太长了,既然原本都不重视这些地方,那就将大明伸出来的手,打回去!”

对李定荣说的这点,朱高煦深以为然。

南洋之地,他是绝对不愿意放弃的,毕竟都是好地方,开发出来,各方面的资源都是不差的。

他不取,大明也不会取,那这些地方留给那些小国做什么呢?

想到这里,朱高煦看向枚青。

“张辅那里有没有新的消息传来,苏禄国那里联系得如何了?”

“王爷,还不知晓,没有最新的消息传来。”

朱高煦无奈,挥手让枚青下去,随即开始与李定荣商议起接下来如何解决南洋的问题。

两日时间转瞬而过,当大明的使者到来,朱高煦见后一愣。

“赵青,怎么是你来了,你不是在户部当值吗?”

“参见汉王殿下,臣也很是意外,不知皇上为何会让臣来。”

看着也是一脸疑惑的赵青,朱高煦也不再去想。

赵青,如今大明的户部员外郎,也是曾经他在朝堂上的人。

只不过那时他们走得并不是很近,准确来说,是赵青的位置有些低了,他这个原身不是怎么看得上。

朱高煦是真的意外,朱棣竟然会派一个曾经他熟悉的人为使者。

朱高煦带着赵青来到外面的凉亭,备了好酒好菜。

“赵青,许久不见,在大明可还好?”

“谢汉王殿下挂怀,承蒙皇上与太子殿下厚爱,臣还好。”

“那就好,来,喝酒。”

朱高煦脸上挂着笑容,但心中已经明白,以前想要跟他的赵青,如今不是他的人了。

说的话也有些疏远,这明显是已经倒向朱高炽了。

朱高煦也没有丝毫想法,毕竟他都出来了,赵青要是不倒向朱高炽,朝堂上也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了。

喝了几杯酒,朱高煦也是直接步入正题。

既然再次拉拢无用,那也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

“这次你来,大明是何意?”

“汉王殿下,大汉的高产水稻与土豆,此两种农物皇上已经知晓,这次遣臣前来,便是为了此事。

皇上对这水稻与土豆很是在意,嘱咐臣必须带回。

如今大明艰难,大明若是能有此神物,必然能救天下黎民百姓于水火,还请汉王殿下能为大明苍生而虑。”

朱高煦听着赵青带的高帽,却是笑了。

“哈哈,赵青啊,这你可是说错了,本王只是一个离开了大明的汉王,本王如今是大汉的王,只为大汉百姓而虑。

而大明苍生,自有皇上与太子,本王何德何能。

既然大明想要高产水稻与土豆,本王也不跟绕弯子了。

本王虽是大汉的王,但也是大明汉王,不敢忘本,所以不会不给大明的。

但是,大明必须要满足本王的几个要求,不然本王也难以向大汉的天下百姓交代。”

“还请汉王殿下明言。”

朱高煦看着赵青顺着他的意思来,朱高煦也不再迟疑。

“本王的要求很简单,从大明再迁移百万人到大汉。

除此之外,本王还需要各类先贤书册,必须要全面。

最后,大明在南洋的水师,必须要撤出。

只要大明能够满足本王的这三个条件,高产水稻与土豆,本王便给你,让你带回大明。”

一直波澜不惊的赵青,此刻听后,终于是急了。

“汉王,这些要求,臣无法答应。

大明可以迁移人口,但只能迁移五十万。

至于书册,大明可以给,但孤本不行,不过内容可以印刷成册后交于大汉。

而大明在南洋的部署,绝不会撤离一人,汉王可以换一个要求。”

“这是你的意思,还是大明的意思?”

朱高煦深深的看着赵青,他其实挺意外的,想不到大明在南洋的态度这么坚决。

其实这句话他不问,都已经明白了,肯定是朱棣的意思,毕竟赵青可不会有这样的权力,必然是被叮嘱过的。

“汉王,臣为大明使者,自然代表的是大明。”

赵青的话,更是确定了朱高煦的猜想。

朱高煦缓缓起身,却是笑了。

“既然大明不同意,那就是谈不拢咯?那本王可就没办法拿出高产水稻与土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