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时节逢上君 作品

第171章 杨士奇的震惊,对朱高煦的恶意揣测

杨士奇听着一众人的议论,心中感慨也不断加深。

他是真没有想到,如今的大汉,才多少时间啊,就已经有了如此的影响力。

待到人渐渐少了起来,杨士奇也开始吃起了自己点的饭菜。

不过就一个炒白菜、豆芽,以及一个笋子炒肉,一盘猪肝,就用了近三钱银,杨士奇那是一个心疼。

三钱银放在如今的大明,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听着很少,但这可是一顿饭吃的。

大明的那些小工,一个月的月钱,连半钱银子都不到。

也就是说杨士奇现在平平淡淡点的一顿饭菜,是大明绝大部分人都吃不起的。

此刻也就是在大汉,要是在大明,他直接就得让这家店倒闭,这么几个菜就用了近三钱银,简直黑心,跟抢劫有什么区别?

杨士奇心中无比腹议,哪怕按照七折给大汉籍的百姓打折,他本想说大汉的百姓就吃得起了?

然而看着殿内真有大汉的百姓在结账,而且有些人点的比他的还要好,说明花费更多,但都还是吃得起,杨士奇就很是难受。

难受的同时,杨士奇又无比的疑惑,难道大汉的百姓富裕到这些钱都是小钱了?

实在想要知道的杨士奇只得叫来了小厮,将这个问题问了出去。

小厮听后却是笑了。

“客官,您第一次来或许还不知道,这里是大汉京城的内城,住在内城的人,都是当初跟随大王从大明过来的人以及原本这里的人。

这里的许多商铺啊,都是他们开设的,就像我们酒楼掌柜,就是当初跟随大王从大明过来的。

而且除了内城,还有王城,那里面的人更是显贵。

在这里吃饭的人,要么是从王城出来的,要么就是内城的人,外城过来吃饭的也有,但就不是那么多了。

除此之外就是那些往来的商人,因为我们家酒楼大厨的手艺不错,是从宫内出来的,当初没有被选上,就被我们家掌柜高价聘请来了。

至于普通百姓,比如我,客官是从大明而来,说句客官觉得匪夷所思的话,我们这些人的工钱,一个月也有五钱银呢。”

杨士奇闻言,尽管消除了他心中的疑惑,原来在大汉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这里吃上的,但依旧心惊。

杨士奇心惊的是眼前这个小厮的月钱,竟然有着五钱银,这都比大明

随即杨士奇想到什么,再度开口。

“看你谈吐不凡,你应该读过书吧?怎么在酒楼做一个小厮?”

这也是杨士奇的疑惑,眼前的小厮他有一种直觉,绝对是读过书的。

这小厮闻言笑得更开了,杨士奇都能够明显感受到小厮散发出来的自豪。

“不瞒客官,这都是我弟弟的功劳,我弟弟正在汉京学院念书,放学之后,我也偶尔跟着我弟弟学一学,渐渐就会了一些。

我跟你说,如今大汉想要参加科举,必须得在教育部规定的地方读书之后才能参加。

最,我弟现在就是在学院念书,到了学院毕业后,还要参加考试,只有成绩合格,才能考入大学。

而且大学之间也是有区别的,还有学院、学堂也是一样,汉京大学、汉京学院、汉京学堂,这是大汉最好的学府。

就像汉京学院,每一届只招录三百人,整个大汉只招录三百人,我弟弟就是其中之一,我家祖坟冒青烟了。

而从大学毕业之后,可以选择考太学,这是国子监直接管辖的,在王宫内呢,听说大王每年在太学开学时都会去致词的。

也可以选择直接参加科举,通过科举入仕为官。”

杨士奇看着激动的小厮,听着这些话,脸上虽然带着笑容,但心中却是不断沉思着。

大汉的教育体制,与大明很是不同,尤其是朱高煦推行出来的这个教育部,担任的是这样的职责。

他现在无法分辨是大汉好还是大明好,但这些,是他认为大明应该重点关注的。

学堂、学院、大学?甚至太学?国子监?科举?

这个体系,一听就是已经完善了啊。

随即杨士奇又想到什么,当即道:“恭喜你,能够进入汉京学院,想来肯定不简单。

这个学院每年招收三百人,这个要求恐怕很高吧?有没有人走后门呢?若是这样,你们作为普通百姓,又该怎么办?”

“客官,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你可以去看看教育部发布出来的公示,都写得有的。

这三百人的招录,完全是看考试的成绩,只要成绩进入前三百,就能进。

考试的时候,试卷都是由朝廷统一的,不过大城市的试卷要难一点,地方上的略微简单一些。

而且监考都是有多方参与的,我们大王说了,谁要是敢在教育的事情动手脚,影响轻者斩首,造成些许影响者诛族,造成极大影响者,诛九族。

不仅是受贿的人,行贿的人也会面临同样的处罚。

大王发布诏书说了,事关教育的所有考试,必须保证公正,谁插手乱来都不行,哪怕就是王室的人,只要发现,一样斩立决。

而学院的老师若是带出了好苗子,比如考上了汉京大学,据说当地政府以及教育部还会给奖励金呢。

不过大学内部有调控名额,每年有二十个,这不包含三百个招录名额,是额外的。

这二十个名额是由学院联名可以推荐入学的,听说还要上呈教育部,教育部审批后,还要经过大王的审批同意后,才能生效。

这些我们不管,而且这样进来的人,肯定也不会差,反正那三百个名额,任何人都可以争取,只看自己的本事。”

“说到这里,你应该还不知道吧,只要是能够入学,其实花费并不多,在学堂与学院阶段,大王说了,朝廷会承担大部分费用,我们每个月需要的花费,其实并不大。

像我们家,如今我弟弟每个月的花销在一钱银,但我每个月都给我弟弟三钱银。

其实在大汉只要不偷懒,干事积极,都是能够挣到钱的。

而在学堂时期,花费更少,差不多一个月就是五十文钱左右,主要还是用来吃饭。

不过进入大学之后,朝廷只会免除小部分钱了,大部分需要自己花钱。

不过若是省吃俭用一些,其实一个月也花不了多少。

只要家中的人不懒,咬咬牙都是能够供得上的。

而且能够入学的,都是为大汉做出过贡献的人才可以,因为不管是学堂还是学院,符合年龄的人太多了,只能从贡献度来看优先级。

我弟弟入学院啊,就是因为我们大哥入军了,之前攻打吴哥王朝,后面又攻满刺加和苏门答刺,在我弟弟达到入学的年纪后,凭借着大哥做出的贡献,还有我们之前修路、建城、修运河的贡献,当时直接就确定了。

所以在大汉啊,想要读书还得要为大汉做出贡献,不然就得慢慢等,慢慢排。

不过因为有超过年龄就不招的限制,要是真的就这样等啊,恐怕有点难。”

杨士奇听着这些,心头满是震惊,他是对朱高煦出台这个政策的震惊。

天下人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子嗣能够念书?哪个家庭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争口气,将来能够光宗耀祖?

朱高煦在这些人就读期间减少了百姓需要支出的花销,不仅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关键是入学以贡献度的优先级,又让大汉百姓心甘情愿的为大汉去做贡献。

利用天下百姓的这种心理,大汉朝廷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天下民心,而且还都是百姓自愿的,这简直可怕。

这是将人心玩弄到了极致,明明朱高煦是在达成自己的目的,但偏偏天下百姓都以为是他们的大王对他们好,每个人都拥戴朱高煦,拥护朝廷,拥护官府。

杨士奇想的都是朱高煦心机深沉得可怕,丝毫没有想过,朱高煦这是真的帮到了百姓,也真正帮百姓减轻了负担的同时,也是让所有真正普通的百姓看见了上升的通道。

真真正正的普通百姓,在任何时代其实都是没有上升通道的,然而在大汉有,这是朱高煦凭借一己之力开辟出来的。

但落在杨士奇眼中就是一种对百姓的利用,是朱高煦的一种心机。

因为这些在大明,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要实现这些,朝廷是要真正拿出真金白银的,要为普通百姓做出保障。

而他们这些人对真正普通百姓的要求却是只要不出现大规模的饿死、病死、冻死就可以了。

是的,只要不是大规模出现那些情况,不危急到江山社稷,他们是不会怎么管的。

这不仅是大明,也是历朝历代以来,都是这样做的。

所谓的盛世,也只是让普通百姓饿死、冻死的变少了而已,不代表没有。

且大明朝廷拿不出那么多钱,也不可能拿这么多钱给真正普通的百姓做这些。

制度的改变,在这些人眼中就是一种变法,是最为忌讳的。

尽管杨士奇这样想,却是又震惊于朱高煦做的这种改变,这样制度下科举出来的人,质量普遍都是比较高的。

因为质量若是不够,在学院升大学这一关就被淘汰了。

而哪怕是从大学毕业,科举还会再筛选一部分人,能够通过科举的,起码证明了能力都是不差的,差的都是在

尤其是朱高煦这样为那些真正的普通百姓支出这么多银子,他是真的想不通,有那个必要吗?

杨士奇的内心一时有些复杂,与这小厮也是简单聊了几句,小厮就下去了,毕竟他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半响,杨士奇的心绪渐渐平复,只是露出些许苦涩的笑,不再去想。

感受着腹部传来的饥饿感,当即开始吃饭。

然而当吃了一口菜后,杨士奇却是瞳孔一缩,随即每个菜都吃了两口,顿时不淡定了,再次叫来小厮。

还是那个小厮,哪怕是被杨士奇叫了几次,依旧没有丝毫不耐,脸上依旧带着浓郁的笑容。

“客官,不知需要什么?”

“我问你,这些菜,你们都添加了香料?”

杨士奇很是凝重,就是因为他在这些菜里,都吃出了香料。

那可是香料啊,在大明可是很贵的,寻常家庭都别想轻易吃到香料。

但在这里,就是一间酒楼,就连素菜,竟然都放有香料,杨士奇很是疑惑,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是香料在大汉并不值钱?

现在杨士奇终于知道为什么这么贵了,为什么这个价格还有这么多人来吃了。

因为是真的好吃,这家酒楼也是真的舍得放香料在里面,每个菜都有。

难怪这菜这么贵,杨士奇忽然释怀了。

小厮闻言,当即笑道:“酒楼之中所有菜,都会根据菜的不同,而添加不同的香料,当然也有不添加的,就是炒鸡蛋。

其实不仅是我们酒楼,内城的所有酒楼,都是一样的。

香料在大明昂贵,但在大汉,并非如此。

就像胡椒,在大汉就有自产,且量大,而大明需要的胡椒,都是从大汉贩卖过去的,自然贵了些。

包括还有檀香,都是大汉自产,在大汉的价格都比较低。

龙涎香产于南洋诸国,大汉也有一部分自产,便是之前攻下的苏门答腊与满刺加国,其中还有丁香等香料。

而像乳香,大汉同样比较稀少,也是需要从德里苏丹等国交易,不过价格都不是很高。

大汉许多香料,都是自产,少部分需要对外贸易而来,但因为大王发展的商业,得到也不难,价格也并不那么高。

这也是如今在大汉香料得以普遍运用的原因,哪怕是我这小厮,偶尔也会买一些香料给我弟弟。”

杨士奇听后,心头大震,他是真没有想到,大汉的香料,竟然低廉到了这样。

要知道这些香料放在大明,可都是只有富贵之家才能用得起的啊。

而他们这些官员的俸禄,其中不少都是用香料在发放。

因为朝廷有时发不出来钱,就会使用胡椒等香料替代,这在大明,可是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