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时节逢上君 作品

第163章 扩张之后的融合,教子

回返大汉的船上,朱高煦坐在船内的房内,脸上带着微微的笑容。

此刻的朱高煦,正在看着自己的系统,这一次的扩张,给他带来了不少荣耀点。

原本只有几个月自然增长到的接近三千荣耀点,如今已经达到接近两万,达到一万八千三百多。

这次灭两国虽然得到的不多,和灭吴哥王朝的比起来差了一大截,但这两国疆域都还不大。

且人口也不怎么多,能够增加差不多一万五千荣耀点,朱高煦很知足了。

“可惜啊,就是距离想要兑换的,还要差一些,再来一万荣耀点就好了。”

朱高煦一时有些遗憾,想要的如今还是没有办法去兑换。

现在他只希望刚打下来的这些地方,在后续发展时能够为他提供荣耀点了。

回到大汉,朱瞻壑与李定荣带着大汉文武前来迎接。

“恭贺父王/大王大胜而归,再为大汉开疆扩土!”

“哈哈,快起来,大汉疆域扩大,并非某一人之功,也离不开你们稳固后方。”

朱高煦将朱瞻壑与李定荣扶起来,看向两人的目光,尤为欣慰。

简单交谈几句,一众人回到宫内,一番交代后,朱高煦留下李定荣,其余人包括朱瞻壑尽皆退了下去。

“定荣,期间可有发生什么事情?一切可还顺利?”

朱高煦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后方的稳定,这次出征,基本没有什么重大消息传到他这里来,他一时都不知道是真的没有事情,还是李定荣等人怕他分心。

李定荣闻言,刚才还严肃的脸上,顿时浮现出笑容。

“王爷,确实有事,不过是好事情。

之前的高产水稻,如今在大汉差不多全面铺开了,现在正在让占南省、南河省、南山省、北山省都已经开始种植。

后面等原本吴哥王朝之地稳定下来后,也会逐渐开始种植。

臣带人预估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差不多就可以让各地都种上高产水稻,全面覆盖原本的低产水稻。”

朱高煦听到这个消息,也是欣慰的笑了,杂交水稻的推广,如今总算是初见成效了。

这个速度,尽管已经很快了,但朱高煦仍旧不满意,一年三熟,差不多接近两年时间,如今也只是让开始全面推广种植,朱高煦哪里能满意。

但朱高煦也无可奈何,他总不能再用荣耀点去兑换稻种出来,如今荣耀点也经不起他那么造。

“确实是一个好消息,这件事要全面盯着,尽快全面推广开来,也不要藏着掖着了。

吃的尽量还是用原先的稻米,杂交水稻尽量全部留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大汉各地都能种上这个水稻。”

朱高煦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要将杂交水稻完全落定,才能解决大汉的粮食问题。

“王爷放心,臣已经在这样做了。”李定荣兴奋的应下,随即继续道:“还有一事,如今除了王爷新攻下的满刺加与苏门答刺国,其余之地已经在开始进行治理。

另外臣发现除了占南省与南河省,这些地方汉人都相对比较少,不是那么多,臣认为可适当迁移部分汉人前往。

虽然这些地方也有使用汉字,也有部分人知晓汉家文化,但迁移汉人过去,会加快这个过程推进的时间,还请王爷抉择。”

朱高煦一愣,没有想到这事居然被李定荣给提了出来,瞬时笑了。

“我们想到一块去了,我也正要跟你说这事。

人口的迁移必须要进行,不过却不能是单方面的迁移要相互进行迁移。

今后吴哥王朝之地划分为三省,中部以西,为泰西省,中部以北加上中部大部分地方,为泰北省,中部以东,以及南部、中部的些许区域为泰东省。

满刺加国为峡北省,苏门答刺为峡南省。

你下去后做好详细划分,做好之后交给我,由我审批后立即生效。

而人口的交换迁移,则是从汉京省、清化省、广治省总共迁移三百万人,泰三省迁移一百万,峡北省与峡南省各迁移五十万。

随即也要从泰三省之内迁移五十万人,峡二省各自迁移三十万人出来,分别安置到汉京省、清化省、广治省内。

占南与南河两省,此次不参与人口迁移,之前迁移过去的汉人已经足够了。

这件事你尽快落实下去,尽量从海上运送迁移,耗费的钱粮要少一些。

期间大汉不会再对外发起战事,我会让海军全面配合这次人口的相互迁移。

你也不要怕消耗钱粮,这是为了加快融合所必须付出的,只有这样相互打散,不仅可以维持地方的稳定,还能让那些地方尽快融入到大汉中来。

疼一时,好过一直疼,你明白吗?”

这个方案,朱高煦也是想了很久,回来的路上,他就一直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人口的相互迁移,就是为了防止这些人聚团保暖闹事,以及汉字、文化的推行受到阻碍等等问题。

而从之前大汉三省迁移过去的汉人,对大汉都是绝对认可,对他以及大汉绝对忠诚的人。

这些人去往那些地方,会带动那些人逐渐认可大汉,逐渐彻底融入到大汉,再加上教育部进行的汉字与汉家文化的推行,以及这些地方本身就对汉家文化有一定的接受度,融合的进度会更快,同时又能保证主体。

更重要的是,这些地方,都有一部分平原之地,也就是土地肥沃,或者可以建设港口的好地方。

这些地方,正好可以迁移汉人过去,再留出一些分给当地的人,还能再收一波人心。

只要这些落实下去,大汉才能算是真正的掌控这些地方。

李定荣听着朱高煦所说,心头格外的震惊,他是真没有想过,还能这样做。

朱高煦说的,李定荣思考片刻,就无比的赞同。

在他看来,这个法子,确实可以加快融合,让这些地方彻底成为大汉的疆域。

“王爷,这个法子太妙了,不过是多付出一些钱粮罢了,臣坚定支持!”

朱高煦并没有意外,哪怕李定荣反对,他也是会实行的,除非李定荣有更好的反对理由。

如今同意,正好。

随即朱高煦接着道:“这件事就尽快落实吧,不过对那些地方的人,也不可过于宽仁,若是有不配合,闹事者,甚至反抗的人,通传下去,直接斩首示众。

若是聚集起来闹事,直接联系驻军,就地消灭!

并且告诉他们,在没有真正成为汉人之前,不能享受汉人的赋税待遇。

只有入籍者,由官府统计登入,才能算是汉人。

而要入籍,必须要对大汉做出贡献,这套模式,不能丢了,不然会让许多百姓寒心。

同时这也是检验那些地方的人,若是数年时间都无法入籍者,直接打为奴籍。”

“而需要做的贡献,与之前大汉也是差不多一样的,各省都需要修建城池、道路等,尤其是峡南与峡北两省,港口也需要扩大,同时在合适的地方也要开展产业。

这些都是让那些人做出贡献的机会,不要拘泥于某一项。

这事你要尽快去做好,我们已经有了经验,相信会比当初还要做得更好。”

朱高煦深知,这里面肯定有那些捣乱,不服王化,我行我素的人,对于这些人,他可没有那么好的耐心,杀了震慑他人也是一个不错的归宿。

至于让这些人去充当劳力,他也一点想法都没有,有些时候,直接震慑才是更重要的手段。

而要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怎么办?

呵,屠了或者全部用来充当劳力,大不了迁移一部分汉人过去,那个地方慢点发展就是了。

要是有不愿意入籍的,他也不拦着,也不去求,因为享受不到汉人的待遇,尤其是赋税政策,以及其他诸如教育、医疗、出行等等。

当初想这些,他可是绞尽脑汁的。

李定荣也没有对朱高煦说的反对什么,毕竟还没有入籍之前,严格意义来说,这些人还不是大汉的百姓。

既然不是大汉的百姓,还需要为这些人考虑什么呢?

为这些人去和朱高煦争执,值得吗?有这个必要吗?

大汉必然是还会继续对外扩张的,如今正好先用这些地方来试验,若是可行,那以后都可以用这套法子。

若是不行,正好还可以想其他的,为后续的扩张做准备。

两人聊了许久,安排好所有事务,李定荣才火急火燎的离开王宫。

李定荣下去后,朱高煦也顾不得休息,将朱瞻壑叫了过来。

“这段时间的监国,李定荣已经向我说了你的表现,这次做的不错。

遇到事情,勇于和李定荣私下提出自己的意见,哪怕不行,也不会损害你的威望。

每次遇到事情,都在积极的参与,用心的学习怎么处理,处理国事认真,很好啊。

看来你真的成长了,不过只是这样还不够,你依旧还需要戒骄戒躁,继续保持,明白吗?”

看着朱瞻壑,朱高煦很是满意,如今朱瞻壑所表现出来的,他非常的看好。

如今他只希望朱瞻壑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别在后面突然给他来一个性格大转变就好。

朱瞻壑闻言,脸上布满了笑容,胸膛都挺了挺,显得很是自豪。

得到朱高煦的夸赞,在朱瞻壑眼中是非常不容易的,他知道朱高煦的要求很高,如今却是得到了朱高煦高度的认可。

被自己所敬佩的父亲认可,是朱瞻壑一直想要得到的,现在得到了,他又怎么能不高兴,不激动。

尽管激动与自豪,但朱瞻壑还是在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他很清楚,这样还不够。

“爹,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我也按照爹你说的在做。

许多事情,都是李阁老他们在解决,我更多的还是在学习。

这次也让我收获良多,许多书中所学所看,也是有了实际的体验。

我也不会因为这点事情就开始骄傲,我会继续用心学习,早日能够给爹帮忙!”

“好小子,没看错你,有这份心,是件好事,我等着你能够帮我的那一天到来。

至于接下来你要做的,依旧还是看书学习,跟着夫子完成学业。

如今你还小,学业才是最为重要的。

看书不要只是看书,要能够明白其中的精髓,更是要锻炼好自己的心性。

行了,这段时间也辛苦你了,这次所学的,别忘了,要记在脑子里。

我给你放三天假,好好休息,三天后,正式开始学习。”

朱高煦是真的欣慰,朱瞻壑还有这样的心思,他也是挺期待的。

至于还让朱瞻壑看书,目的也不是让朱瞻壑变得多有学问,而是看书学习,是真的能够培养朱瞻壑的心性。

因为起码不会让朱瞻壑变得狂暴易怒,那些是身为掌权者的大忌。

而且朱瞻壑所看所学的,也与那些读书人所看所学的不一样。

他不在乎朱瞻壑看了之后能学能戟能明白多少精髓,但他知道一点,只要心性锻炼好了,其实学业也是能够完成的。

因为心性锻炼好了,说明看书看进去了,不然不会锻炼心性。

就像前世那般,真正的那些有文化的人,书香门第之家,看着儒雅随和,时时刻刻都挂着和煦的笑容,言行举止恰到好处,看着就给人一种天然的好感,并且这样的人展现出来的心胸还宽广。

但是,事实上真的是那样吗?

那不过是一种外放的气质罢了。

外表,是很能迷惑人的。

这是他对朱瞻壑的第一步历练,也就是心性,只要这关过了,后面的历练,基本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后面的历练,基本都是为了给朱瞻壑实际经验。

朱瞻壑听后,却是摇头拒绝了。

“爹,我虽然监国,却是基本都没有做什么,哪里谈得上辛苦。

爹您才亲征回来,尚未休息,就开始处理国事。

爹尚且如此,我是爹的儿子,又怎么能休息。

我现在就下去开始学习!”

“你站住,你有这份心是好事,但也要学会劳逸结合。

你一个稚子,还想跟我比?

给你三天假,你自己安排,去吧。”

朱高煦都乐了,跟他一个开挂的人比?真是有志气。

这些事情处理好,朱高煦这才起身往后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