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时节逢上君 作品

第162章 朱高煦的双管齐下,郑和的请求

郑和听着锦衣卫千户刘承的话语,顿时陷入了纠结。

朱高煦叫他退,他是真的不想退,满刺加国与苏门答刺国,至少也得给他留下一国作为中转之地才行。

现在朱高煦两个都想要,被朱高煦占据了,他下西洋从各处搜集而来的物资储存、中转,又该怎么办?他又该怎么面对朱棣?

他率领的舰队,作为大明最为精锐的舰队,大明海外出现了这么大的问题,他却无法摆平,怎么对得起朱棣的信任?

然而如今面对朱高煦,汉军有着这样的大炮,他又没法向朱高煦出兵,一旦动手,引发的后果会更大。

现在郑和纠结的同时,又很气,他很想不通,拜里米苏拉干什么要去扣留大汉的船和人,找死有这样找的吗?

而一旁的刘承看着时间逐渐过去,一时都有些着急,却也只能干着急。

因为他和郑和比起来,他差得太远,郑和做出了决定,他也只能听。

就在时间逐渐接近时,郑和看向一旁的军士。

“传令舰队,立即后撤!直接去满刺加国港口待命!”

“诺!”

郑和下令后,随即孤身一船向着朱高煦所在的方向继续前行。

朱高煦拿着望远镜看着郑和退让,瞬间失去了兴趣。

郑和会退让,本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尽管郑和的权力其实挺大的,但和他比起来,差远了,和他打起来,不说能不能打赢,敢不敢,都是一个问题。

“传令王聪,按照预定计划,对两国继续发起进攻!”

“是,王爷!”

在枚青下去传达军令后,朱高煦在船上静静的等待着。

当郑和到来,被枚青带到朱高煦身前。

“郑和参见汉王殿下。”

“起来吧,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你,见你带着舰队浩浩荡荡赶来,是来帮本王的?

不过你晚了一步,如今战事已经结束了。

不过后续还会对满刺加与苏门答刺两个贼国发起进攻,你也可以派舰队的大军一起攻打的。”

朱高煦和煦的看着眼前的郑和,他猜得到郑和过来是为了什么,但他就是不说。

郑和闻言,嘴角一抽,他是真没有想到,朱高煦的脸皮这么厚。

还他来支援的?

他确实是来支援的,不过不是来支援朱高煦的!

郑和神情肃然,凝重道:“汉王殿下,满刺加国与苏门答刺国,已经成为了大明的附属国,皇上已经准备将这两国作为大明的外府,成立宣慰司,作为经略西洋、南洋的中转枢纽地。

我知两国做错了事,如今王爷也大败两国水师,两国已经付出了代价,汉王殿下可否退兵,我定会告诫两国,对大汉进行补偿,并且今后不再对大汉过往船只收取费用。”

“呵呵,三保,你在跟谁说话呢?两国如此辱我大汉,收取我大汉船只费用,扣我大汉之人与船,你凭什么让本王退兵呢?

你若是现在能够拿出皇上的圣旨,本王可以退兵,若不然,你还不够格。”

朱高煦并没有声厉惧色,反而很是平静。

郑和让他退兵?

这人是真以为担任了下西洋舰队的大使,就敢对他说这样的话了?

今天郑和但凡敢再得寸进尺一步,他不介意将郑和的人头给朱棣送过去。

有的时候有的场合,他不介意这些,但如今到了这一步,郑和还敢阻拦,他是真不会手软的。

郑和闻言,心头一阵苦涩,但话也不慢,当即单膝跪地。

“汉王殿下,在下绝无此意,只是.....在下这便率领水师离去。

只是再次恳请汉王殿下,在攻下两国后,可否留出靠近马六甲海峡一地为下西洋所用枢纽中转站?

另在下见汉王殿下大军的火炮比起大明更加的好,想来皇上肯定会感兴趣,可否给予在下些许,容在下给皇上带去?”

“三保啊三保,本王说得还不够明白吗?

你要找中转枢纽,去另外的地方吧,大汉之地,绝不会外用。

至于火器,皇帝那里本王自会去做,无需你操心。

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应做之事便可,下去吧。”

想要借用大汉的地方,他是绝对不可能会答应的,哪怕是大明也不行。

至于这些火炮,这次他高调的拿出来用,他也不怕朱棣惦记。

他哪怕就是送几支火绳枪,几门大炮给大明研究,大明都弄不出来一样的。

冶炼技术是只要和钢铁产业沾边的基础,火药更是火器发展的根本,这两项技术只要大明不知道,拿给大明仿造,都造不出一样的。

但有一点朱高煦很清楚,那就是大明得到火绳枪与火炮后,火器技术肯定会得到提升。

因为哪怕是仿造,都能在如今大明火器的基础上得到极大的加强。

但对他而言,又有什么威胁?

他展现出来的实力越是强大,朱棣对他,才会忌惮,哪怕是想要对他的大汉动手,都会掂量。

毕竟大汉其他方面,已经渐渐就要瞒不住了,这次,他就是为让所有人都看看大汉的实力。

这次海战,也是大汉对外的秀肌肉。

郑和闻言,只有沉默,他做的这些,确实是越权了。

大明汉王该做什么事,还轮不到他来管,他只是一个负责下西洋的大使,刚才那些话,朱高煦没有因此动他分毫,已经足够给他面子了。

郑和很清楚,他要是继续纠缠下去,朱高煦恐怕真的会忍无可忍。

郑和心头一叹,经过了这么久的勘测,好不容易决定了最终的枢纽中转站,又好不容易让朱棣同意了,最终却是变成了这个样子。

如今偏偏他还不能回去,这次下西洋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想要亲自去向朱棣说明,都没有办法。

郑和没有想太多,当即恭声应下。

“是,汉王殿下,在下这便离去。”

朱高煦看着缓缓离去的郑和,玩味一笑。

也就是郑和下西洋没有什么私心,这个人是真的一心为朱棣,为大明,这次他也不想对郑和发什么火。

当然,他发火也没有意义,除了骂一顿郑和,还能怎么办?

真砍了郑和?

他要是真做了,朱棣绝对要他给一个交代,他没事给自己惹麻烦做什么?

朱高煦不再去理会,随即看向枚青。

“传令下去,让观摩团的那些人回去吧,告诉他们,将看见的,好好跟他们的国王说清楚。”

“是!”

朱高煦一脸笑容,这次过后,大汉将正式挤入强国之列,只是弱于大明的强国。

周边诸国,以后都得给他老老实实的,不然,今天的满刺加与苏门答刺,就是来日的他们。

随着朱高煦的王令传达,周边的观摩团也不得不离开,哪怕他们很想再看看大汉是怎么攻下两国的,但朱高煦发话了,没有一个人敢不听。

这就是实力带来的震慑,让这些人都怕自己因此招惹大汉,惹了朱高煦。

另一边的郑和下去后,当即写下一封书信,让人带回大明交给朱棣。

当再度来到船头,看着自己的舰队缓缓向他驶来,一时惊讶。

当汇合后,一千户匆匆来到郑和身前。

“郑大使,汉王殿下不知从哪里派来的大军,已经攻入苏门答刺国与满刺加国,两国国都,恐怕都坚持不住。

另外大汉的水师已经派出大军登陆,两国联军无力抵挡。

苏门答刺国向标下请援,标下暂未回复。”

“什么?另外出现一支汉军已经攻进两国,开始攻打两国国都?”

郑和一时有些无法回神,转头遥遥看向朱高煦的方向,现在他更加明白了。

原来这一切,都是早有预谋的,恐怕出兵的理由,都是特意安排的吧?

郑和不知道,但他心中笃定。

郑和心中更加的复杂,早知道会这样,他这次就应该请求朱棣下旨,带着圣旨一起来了。

就相差不过一年的时间,结果现在什么都没了。

尤其是马六甲海峡被朱高煦占据,今后他再下西洋,或者返回,都得经过朱高煦的同意了。

出来时他都不怕,怕的就是回去时,那时他舰队所有的船,可是都携带了大量他国特产、香料等等物资,以及金银。

然而如今他却是没有任何办法,他既不敢对朱高煦出兵,也没有出兵的实力。

大汉不是其他小国,就凭借他这支舰队,海战已经明显打不过汉军,哪怕是陆地战,同样也不行。

因为大汉的汉军,与明军几乎无异,他就这么点人,拿什么打?

看了一眼这个千户,郑和继续往船内走去。

“传令,所有人立即离开,继续西行!”

郑和的舰队离开,而在苏门答刺与满刺加,靳荣与朱荣率领的正在不断攻打两国城池。

这是朱高煦特意准备的,当初传给张辅的密信,就是让靳荣与朱荣各自率领一万五千军离开,从南河省乘船直接赶往两国。

而在正面,朱高煦自己率领的海军舰队吸引两国所有水师,给靳荣与朱荣创造登陆的条件。

这也是朱高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双管齐下,只为更快的攻灭两国。

两人也不负朱高煦所望,率领大军一路长驱直入。

两国的大军都被吸引在了马六甲海峡,两国都没有多少大军空余,进展空前的顺利。

当朱高煦来到班卒时,靳荣与朱荣已经攻下两国国都。

“王爷,靳荣与朱荣两位将军正在率军继续攻略周边。

王聪与朱武两位将军率领大军已经合围而去,海上则是丘平与杨彭两位都督巡视海域,以防两国有人潜逃而出。”

“嗯,不用去理会他们,你带人将这里的账册带来。

另外让船上的官吏去往各地,接手各地事务。”

攻下了两国,朱高煦并没有为此有多高兴,本身他就有足够的准备,拿下,是理所应当。

随后的两个多月的时间,两国所有城池尽皆被攻下,两国国土正式成为大汉疆域。

这两个月的时间,朱高煦一直在让人对账,从两国收缴上来的钱粮、物资,对比支出的钱粮物资,朱高煦突然发现,自己仗打了,还赚了一笔。

“对了这么久的帐,总算对清了,带三百万银子回去,其余的留下,用于各地的发展。

让各地官吏,抓紧将田地重新分配到百姓手中。

对于那些闹事的,不配合的人,无论是谁,只要有,直接斩首。

再通传教育部,尽快进一步加强汉语、文化的推行!”

给百姓分田地,这是用来收拢人心的,至于其他政策,并没有直接开始实行。

恩,还得一步一步来,而且新下之地,民心未必向汉,只有逐步实行,才能让这些人认可大汉。

至于汉字、文化的推行,他可以说还是沾了大明的光,因为两国都是被大明扶持起来的,官方的文字就是汉字,儒家思想文化在这里都是盛行的。

拜里米苏拉想要引起外面的文化,如今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其实如今的南洋诸国,包括东洋那边的琉球国,官方的文字都是汉字,只因为方便与大明交流往来。

可惜琉球国被日本占据后,语言就开始变了。

而南洋诸国在大明海上的霸主地位逐渐消失后,以及欧洲的殖民入侵,汉字从这些小国基本就逐渐暗淡退出了。

如今正是一个他的大好机会,打下这些地方,起码不用那么担心文字与文化的问题,只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大力推行就可以了。

这些人,都不会反感。

况且也没有反感的余地,不然就得死。

至于拉去做劳力什么的,他都没有想法,直接斩首来的威慑力,才会更大。

将该安排的交代下去,朱高煦也准备要开始返回大汉。

又是五日时间,靳荣、朱荣、王聪等人纷纷到来。

“这次攻灭两国,你们皆有大功。

接下来本王便要准备返回大汉,这里乃新下之地,需要有人驻守。

朱荣、杨彭,这里本王可就交给你们了。

这里的马六甲海峡位置极为重要,属于必争之地,给本王守好了!”

“是,末将领命!”

朱荣与杨彭当即应下,神情坚定。

又十日时间,朱高煦正式率领其余大军返回大汉。

而这段时间,大汉的话题,整个南洋,以及更西的泰西之地,都在流传着。

这个消息,同样让大明,都感到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