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时节逢上君 作品

第157章 背后有大明撑腰就敢收大汉的税?当灭之!

殿内,朱高煦与韦婉芸对坐,看着韦婉芸还有些生气,顿时笑了。

“内府的进项,今天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是。”

“哦?那王爷准备怎么解决?”

韦婉芸闻言,也不再气,她本身也是做个样子给朱高煦看的。

如今王宫的事务并不算多,许多时候,在宫内反而有些无聊了,这次内府的支出,也不至于让她这般。

朱高煦难得这样赏赐,收

哪怕是内府的进项,也并没有那么夸张,之前确实非常的少,入不敷出,什么都得省着用,如今的情况已经好转了许多。

她更想要的,还是能够做点事,多帮一帮朱高煦。

现在朱高煦有解决的法子,韦婉芸心头无比的好奇。

朱高煦看着韦婉芸,笑道:“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想了许久,内府必须得有自己稳定的收入来源,不然以后迟早要出问题。

我准备让你来负责两个生意,也算是今后内府的稳定进项吧。

其中一个就是衣物,从头到脚,凡是需要穿的,布料也自己进行生产。

现在大部分依旧做的都是布匹,别人买回去后自己制作。

我们不仅卖布匹,还要卖已经做好的衣物、鞋子,自己找人设计款式,放在店铺内进行售卖,也可以对外进行批发贸易。

从小孩到大人,都应该有,而尺寸,则让人在外面进行调研,生产出不同的尺寸的衣服、鞋,可以满足任何人的需求。

而布料生意,也可以带动种桑、养蚕,加上也要雇人做小工,也算是可以提升百姓的收入,一举两得。”

韦婉芸听得一阵侧目,内府做生意?这相当于就是她在做了,她去做这些生意?

想了一会,韦婉芸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只是听着朱高煦说的,心中一时有些担忧。

“王爷,如果是织出衣物、鞋子售卖,又要将店铺全面推行,还要对外售卖,要做到这些,需要的人是不是太多了一点?

到时恐怕这个生意,还得倒贴钱在里面,虽然可以帮助百姓,但这也并不是一个长久之法啊。”

面对韦婉芸的担忧,朱高煦反而是笑得更开了。

“放心吧,衣服纺织,我过后会解决的,到时我制造出一个只需要一人,动动手和脚,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织成衣服。

需要的人并不会那么多,货也完全能够跟得上,不用担心到时店铺开了,货却无法补齐。

主要的还是需要找人设计出不同风格与款式,却又能够让人接受的设计图纸,按照图纸进行批量生产。

另外赚钱的问题,可以运用品牌,毕竟这可是大汉王后经营的生意,而且我们售卖的对象,也是有钱的那些人,价格可以定高一些。

只要手艺、质量、款式等等这些影响穿在身上的舒适度做好,那就可以了。

过后让人在各地打广告,让所有人知晓,并且让人觉得,穿上这样的衣服,就与常人不同的感觉。

比如我有,你没有,我有这样的款式,你没有等等,这些都是死路嘛。

反正往贵得来,到时买的人反而会更多。”

朱高煦想的,就是后面准备将缝纫机兑换出来,前世那种先进的没办法,但兑换出古老一点的那种缝纫机,还是能够制造出来的。

有了缝纫机,织衣服的速度以及人力问题都可以解决。

至于后面说的那些,则是朱高煦按照前世的品牌这些想到的,那就是卖给贵的人,只要前面布置妥当,这个品牌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做普通的衣服,那就是与民争利了,但收割有钱人的钱,朱高煦就没有那么多顾忌的了。

只是如今唯一的难题,就是需要等他有了荣耀点,将缝纫机兑换出来才能开始。

先期的布置,朱高煦脑海中也渐渐有了头绪。

不再去想,见韦婉芸也差不多回过神,朱高煦继续开口。

“除了衣服、鞋子,还有化妆、首饰方面的生意,也要一起做起来。

原理和做衣服、鞋子都是一样的,只要保证外观以及用料,也就是质量,当品牌建立起来后,这些就会形成默认的。

让那些有钱人能够选择你所经营品牌的产品,更是逐渐形成一种身份的象征。

所以价格这块,尽量高一些,让人觉得高端就可以了。”

“这样吧,等后面我将这些写出来,到时候给你看,你可以在我给你的思路基础上,尝试一些其他的。

这样一来,内府的进项基本就解决了,这样以后一直延续下去,起码到了这个位置也有自己的金库,国库有困难的时候,也不至于一筹莫展了。”

朱高煦这个想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之前一直没有机会去做,接下来他也确实要开始布置。

内府相当于帝王的小金库,这个是必须要有的,有时候对国库的影响,还是太大。

因为每一年朝廷都会预算各方面的花销,也就是国库里的银子,基本在开始征收时,就已经有了去处。

额外没有预估的花销,一旦多了,势必会影响大汉本身的发展。

最典型的,就是满清那位十全皇帝了,自己出去玩,将国库的钱花了个干净,朝廷没有了银子,又能做什么事?

有了自己的小金库,要是真有败家一点的子孙,起码凭借着内府的进项,怎么也可以支撑了。

韦婉芸听着朱高煦说的,心头满是沉重,因为朱高煦说的许多,她一时都有些无法理解。

是的,理解都难,更不要说去做了。

而且朱高煦说的这些,做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想了一会,韦婉芸放弃了,目光幽幽的看向朱高煦。

“既然王爷你这样说,那我就等着王爷写出来了。”

“哈哈,芸妹,可是难得见你这样,我尽快写出来,写通俗易懂一些。”

韦婉芸看着朱高煦这得意骄傲的样子,直接将朱高煦赶了出去。

将朱高煦赶走,自己开始认真的思考起朱高煦说的这些,在纸上写着。

虽然那些难以理解,但韦婉芸也没有放弃,哪怕朱高煦会整理出来给她,但她还是想要自己去思考。

走出来的朱高煦,一阵摇头苦笑。

其实他要是不出来,韦婉芸哪里能够赶得走。

不再去想,朱高煦往前殿走去,接下来他要开始安排大汉接下来的扩张事宜了。

就在这时,枚青匆匆走来。

“王爷,李阁老有要事求见,正在前殿。”

朱高煦当即加快脚步,他正要找李定荣,没想到李定荣就来了,还有要事?

朱高煦心中一阵好奇。

来到前殿,见李定荣神情凝重,朱高煦知道肯定发生大事了。

“定荣,出什么事了?”

“王爷,代表大汉的船队经过马六甲海峡时,满刺加国与苏门答刺国,要征收航船税。

这个航船税,其实也是满刺加国与苏门答刺国起来之后所设立的,实质就是过海费。

我们的船队哪怕表明是大汉船只,但两国依旧要征收,并说除非有大明文书的船队可以不收取,其余任何船队都要收取这笔钱。

苏门答刺国与满刺加国,臣都下去了解过,这两国,都是大明下西洋的船队负责人,郑和扶持起来的。

满刺加国原本就是一个小渔村,但在郑和的扶持下,如今掌控了马六甲海峡南部,并且还在不断吞并满者伯夷国与帕塞国疆域。

苏门答刺国也是郑和扶持该国王子,将要篡位的伊斯干达赶走,如今苏门答刺国掌控马六甲海峡北部。

只要是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都会被这两国收取费用,因为他们背后,有大明,所有小国,敢怒不敢言,只得交钱。

两国现在越发壮大,臣闻言,苏门答刺国有军五万余,满刺加国有军已经高达十万余。”

朱高煦听后,神情并没有什么变化,因为这些,他本来就知道。

满刺加国与苏门答刺国,准确来说,在永乐时期,就是大明的外府,是作为与旧港宣慰司相配的御封军镇的存在。

他要是没有记错,明年,郑和就会带着朱棣的诏书,册封两国国王,同时还会建立城栅、仓库,以作为经大明营西洋的中转站。

至于最后的结局,随着满刺加国的强大,满刺加国王拜里米苏拉为了摆脱大明的儒家文化影响,选择了大力推行伊斯兰文化。

在他前世,那边可是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朱棣为了巩固大明与满刺加的同盟关系,还将汉丽宝公主嫁到满刺加。

当然这并不是事实,而是满刺加虚幻出来的杜撰‘小说’。

至于苏门答刺,朱高煦基本没有什么了解,但现在两国,只不过还是小国罢了。

朱高煦沉吟片刻,赫然出声:“枚青!去将王聪、朱武、丘平叫来!速去!”

哪怕满刺加国与苏门答刺国背后站着的是大明,朱高煦也很是不爽。

不敢收大明船队的钱,就敢收他大汉的了?

敢收大汉的航船税?他朱高煦,不允许有这样的国度存在!哪怕这两国背后站着的是大明!

而且更重要的是,马六甲海峡这个位置,太过于重要了,大汉对外的商业,可以说各方船只,都要从马六甲海峡经过。

这么一个重要的海上咽喉,偏偏掌握在对大汉敌视的小国手里,朱高煦绝不允许。

一旁的李定荣见朱高煦直接开始叫王聪等人到来,当即慌了。

“王爷,慎重啊!如今各军的火器还没有完全配备,且如今兵力有限,若是出兵两国,必然会惹得大明皇帝不满,恐对大汉不利啊!

臣知王爷心中气愤,但如今我们实力还并未强大到可以无视大明,还请王爷暂时忍耐,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

王爷,臣恳请三思!”

朱高煦看着跪在地上劝谏着他的李定荣,眼中闪过一丝失望。

“定荣,你让我很失望,你难道还不明白吗?这两国仗着背后是大明,敢对大汉做出如此之事,如果大汉对此不语,不做出动作,日后南洋以及西洋,甚至泰西(暹罗以西之地皆为泰西)之国,将尽皆轻视大汉!

大汉如今是商业大国,商业占比极大,若是大汉不能保持强势,商业必然会受到冲击。

且那些小国,眼红大汉之繁华也非一日,若是让人觉得大汉软弱可欺,那么他们都会扑上来咬一口,到时大汉又该如何自处?如何发展?”

“你可知一句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今日满刺加与苏门答刺仗着大明蔑视我大汉,只要顶着大明的压力灭此二国,诸国尽皆胆俱。

那时的大汉,才是真正的大汉!”

“如今火器虽未全面装备大军,但对付两个小国罢了,已经足够了!

你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全面加快生产火器,立即准备后勤物资。

本王不灭此二国,本王便不是大汉的王!”

“敢收大汉的税,背后有大明又如何,当灭之!”

李定荣感受着气势爆发而出的朱高煦,心头满是震撼,这样的朱高煦,他还是第一次见。

这股锐气与霸道,李定荣久久无法回神。

想着朱高煦说的这些,李定荣露出一抹自嘲、苦涩的笑。

他发现自己真的是胆子越来越小了,他们出来立国大汉,本就该一往无前,束手束脚,又如何在周边小国林立之下发展?

难道因为这些小国背后有大明就什么也不做了吗?

那以后这些小国全部去往大明求朱棣册封,那大汉就什么也做不了吗?商业也就此开始糜烂吗?

李定荣想了良久,突然又释怀的笑了,看向朱高煦的目光,满是炙热。

“王爷,臣知错,臣已经知道,大汉该有的意志,进取!

臣建议,大汉现有大军当尽出,必须以雷霆之势,扫灭二国,震慑诸国!

且在大汉,再次扩军三万,以备不时之需!”

朱高煦看着李定荣,缓缓笑了,这才是该有的样子嘛。

在朱高煦的眼中,现在的大汉,其实已经不弱了,该是展现锋芒的时候了。

该高调时,必须要高调,大汉的锋芒,该让世人见识了。

至于大明的意见?

若是不服,来战便是!他朱高煦,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