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时节逢上君 作品

第109章 大汉文武请命攻大明!

张辅听着朱高煦的话,顿时愣住了,现在朱高煦不应该很生气吗?不应该处置他吗?怎么还怪起他没有早点说了?

张辅心头很是复杂,他倒是想跟朱高煦早点说,但没法说,身后有朱棣皇命在身的他,他做不到。

如今他本来也不想说,但朱高煦已经明显从朱棣那里知道了,朱棣都没有再继续隐瞒朱高煦,他也没有继续瞒着了。

要是没有朱棣主动提醒朱高煦,张辅只是向朱棣传递大汉的消息,朱高煦恐怕一直都不会发现他。

现在他只想朱高煦尽快给他定罪,让他心中好受一些。

这次夹在朱棣与朱高煦之间,只有他自己知道其中有多难受。

“王爷,臣死罪,臣请死。

只是臣家中之人皆不知晓,还请王爷能够饶他们一命,让他们做个普通人,臣心中便是知足。”

“张辅,在你心中,我就是那样的人吗?怎么,你是觉得我一定会杀你?

我告诉你,你想错本王了,本王不是那样的人!”

朱高煦看着张辅又跪在地上,他是真的被气笑了,以往张辅还是聪明的,这会不知道是真的在犯蠢还是假蠢了。

朱棣都主动将张辅留在这里了,张辅也主动解释了,他还不至于因为这点事就杀张辅。

真要是杀了张辅,他还要不要成事了?

哪怕他将张辅是朱棣安插的眼线这件事说出去,又有多少人会信?

且即便是这样,也不足以让张辅死,他真杀了张辅,那才是真的会坏事。

朱棣的目的他差不多也猜到了,除了已经想到的那些,恐怕也是想看看他的心胸吧,但恰恰就是这块,朱高煦自认不比谁差。

对有的人确实需要狠辣与无情,该处置就要处置,但对有的人,有的事,该宽宏大量的,他自然也不会小气。

朱高煦站起身,缓缓说道:“你能主动跟我说这些,且如今事情已经完全摊开,就足够了。

这件事已经过去,现如今无人知晓,你也不要外传。

之前你是大汉的大都督元帅,今后同样也是,别忘了当初我们在京城时的约定。

这可是你亲口说的,我让你打东,你绝不打西,以后别再做这样的事来瞒着我就可以了。”

朱高煦脸带笑意的看着张辅,能够在他与朱棣之间,为了他给朱棣说假情报,他很高兴。

这是面对朱棣啊,在他与朱棣之间张辅都选择倾向他,这已经足够了,胜过千言万语。

张辅抬头目光满是惊讶,整个人都有些不可置信,他确实没有想到,朱高煦不仅没有杀他,更是没有惩处他,连骂他都没有。

张辅一双眼渐渐是开始红润,心头更是无比的感动,一句他继续是大汉的大都督元帅,又一句当初在京城时的约定,张辅一个铁血男儿,此刻也再难忍住。

“王爷,臣,叩谢王爷大恩!当初的约定,臣铭记于心,不敢相忘!”

张辅虽然眼中湿润,但心中却是格外的高兴,因为这个他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心结,如今终于是解开了。

朱高煦展现出来的心胸,更是让他无比的敬佩,他不知道这件事哪个帝王心中能够放得下,但他只看见朱高煦真的做到了,他做了这样对不起朱高煦的事情,朱高煦依旧没有对他做任何惩处。

想着自己当初犹豫了很久才写下的假情报,张辅只觉得很值,这样的朱高煦,这样的王爷,值得他那样去做,值得他跟随。

回想着当初两人碰杯决定下的约定,张辅心中又充满了期待。

没有心结,不再那般煎熬的张辅,此刻的精神面貌,又复往昔。

朱高煦看着真情流露的张辅,他知道,这次过后,哪怕是朱棣,都抢不走张辅了,张辅才是真正意义的,跟随他了,哪怕是跟着他造反,都会去做的。

蹲下身,朱高煦将张辅扶起,拍着张辅的肩膀。

“行了文弼,一个久经沙场的大将,如今更是大汉的大都督,怎么这么娘们唧唧的。

这件事就当没有发生过了,今后该给皇帝的情报,继续给,不要断了。

老爷子想知道,让他知道也无妨,没必要瞒着。”

朱高煦知道朱棣应该猜到他知道张辅了,但既然朱棣还想要张辅传消息,摆明就是想要保留张辅这个和他联系的渠道。

朱高煦也不傻,那就继续用呗,反正要让朱棣知道什么,也是他来决定的。

虽然让张辅尽情给朱棣传递,但张辅要是真不给他看,那才是真的无可救药了。

张辅闻言,当即收起刚才的神态,一脸笑容的看着朱高煦。

“王爷,我知道了。”

这件事解决,两人心中都无比的高兴,仿佛这件事没有产生任何隔阂一般。

“文弼,这个药你拿回去,给忠儿用,我也不确定有没有效果,但你拿回去试试,说不定能够让忠儿恢复。”

朱高煦口中的忠儿,正是张辅的嫡长子张忠。

张忠本是继承了张辅的衣钵,但前些年突然染疾坠马,导致下身残疾,无法行走。

如今朱高煦给的,就是丹药,朱高煦确实有些把握不准这个丹药有没有用,但朱能的暗伤已经解决,张忠的问题他也只能试试了。

要是能够让张忠恢复,他也挺期待的。

张辅那几个儿子里面,除了张忠,就是庶长子张懋比较可以了。

张辅激动着心,颤抖着手小心翼翼的接过朱高煦手中的药,脸上满是激动之色。

张忠的病,他是愁在心里,却是没有任何办法,太医看过了,也请民间的名医看过了,那些偏方也试了,但就是没有效果。

如今朱高煦赐药,哪怕只是有机会能治,张辅也是非常的激动,更是认为张忠能治了,就是因为朱高煦展现出来的。

徐妙云的病是朱高煦找到的法子,现在疟疾同样是朱高煦出的法子,尽管不知道能不能治疟疾,但所有人心中都是期待的。

现在朱高煦又拿出治张忠的药,前面有着那么些例子,张辅怎么能不激动。

“王爷大恩,臣必铭记于心,绝不相忘!”

“起来吧,我知道你内心不平静,你现在回去拿回去吧,不过待会记得入宫。

待定荣那里安排完成,我还有要事与你们商议。”

看着无比激动的张辅,朱高煦非常能够理解,直接就让张辅下去了。

剩下朱高煦一个人,笑得更开了。

最开始他其实还感觉系统里的丹药太贵,死贵死贵的,兑换出来就是亏,现在发现,这丹药,改变了用途之后,是真挺不错。

只需要少许就能达到效果,有没有保质期,功效一直存在,治疗效果又强,简直是逆天了。

别说一万荣耀点一颗了,哪怕五万起兑,朱高煦现在都觉得值。

想到荣耀点,一想到自己如今就剩下四千多,心中满是心疼。

这可真是挣得慢,花得快,他都觉得自己够节约了,奈何进账的速度就是太慢了点。

朱高煦现在都开始怀念大明了,要是把大明给他,以大明的基础量,那荣耀点增加的速度不得嘎嘎快?

不再去想,朱高煦开始思考着今天回来后做的这些决策,他还需要想想有没有改进的地方。

两个多时辰过去,李定荣、张辅、靳荣、周岐凤等人纷纷到来。

“参见王爷。”

“免,都坐吧。”

“定荣,事情都安排下去了吧?”

“王爷,都已经安排下去了,臣同时派人亲自盯着,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朱高煦闻言,心中也松了一口气,好歹是自己花了两千荣耀点兑换出来的,必须得给他尽快落实下去才行。

看着几人,朱高煦神情严肃,缓缓开口。

“这次叫你们来,是说一下在大明发生的事情。

这次是皇帝主动让本王回来的,不过在回来途中,先是在江州遭遇伏杀,本王的护卫战死三十一人。

第二次则是在永州,遭遇山匪伏杀,虽然山匪尽数被本王所灭,但本王的行踪,却是被人泄露。”

朱高煦话音落下,

张辅与靳荣更是直接忍不住了。

“王爷,臣请命领命出征!必须要大明皇帝给王爷一个解释,若不然,臣愿死战!”

张辅与靳荣的话,李定荣、周岐凤等人都没有出声反对,伏杀朱高煦,这是他们每一个人的底线,哪怕是文臣,此刻都忍不住。

也就是他们深知如今大汉弱小,若是大汉如大明一般,若是朱棣在外遇到他国这样对待,大明直接就是发兵百万灭其国,亡其种了。

但即便如此,李定荣也几乎没有犹豫,紧随其后出声。

“王爷,臣赞同出兵!哪怕如今大汉远远不能与大明相比,但这是大汉的态度!

君王在大明之内遭遇伏杀,大明若是不给大汉一个说法,大汉所有人,绝不会善罢甘休!”

其余人随后纷纷出声附和,所有人目标极其一致,这是文武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发兵攻大明!

哪怕明知打不过,但打不过也要打。

打不过那是实力问题,打不打,这是态度问题!

君王受辱,这是大汉所有人的耻辱,更是心中的憋屈,若是君王受辱都可以忍让,大汉又能有什么未来?

有的事情可以忍辱负重,但有的是,不行,这关乎大汉这个初立国家的尊严与威严。

然而这时周岐凤却是站了出来。

“王爷,若是大明不给大汉,不给王爷一个说法,臣也赞同出兵。

但臣认为,不应死战。

如今大汉与大明,差距太大,非人力所能弥补,且大汉初立,正是需要安稳内部,发展民生之时,更是不可做出如此不理智之行为。

臣认为,出兵只是为了展现大汉之决心,给大汉天下百姓一个交代,让大明知道大汉即便弱小,也非任人宰割之国。

只要达成此目的,便收兵,全力发展大汉,增强实力方为根本。”

周岐凤话语,李定荣极为认同,刚才他的情绪上来,也是顾不得说这些了。

张辅同样认可,但他是武将,不是文臣,这些,不是他该考虑,他所考虑的,就是带兵打仗,并且打赢。

然而靳荣是一点都忍不了了。

“周匹夫!你个王八瘪犊子,老乌龟,王爷如今在大明遭遇伏杀,如此大辱,岂能忍!

要打就打到底,直到大明给王爷一个说法,交出凶手来!

老子一个粗汉都知道君受辱而臣死,大不了战死,有甚了不得的!”

靳荣一脸的杀意,也就这是在朱高煦的王宫大殿内,要是放在外面,这会他恐怕都要提刀砍了周岐凤。

周岐凤并没有出声,而是等着朱高煦的决定,因为他知道,跟靳荣辩论,辩不出什么来。

文武责任不同,武将只需要考虑战事,朱高煦怎么说就怎么打,但他们必须要全面综合考虑,要为朱高煦,为大汉而考虑,并不是单纯的考虑战场的战事。

立场不同,职责不同,角度不同,沟通也只会激发矛盾。

靳荣见周岐凤不出声,随即看向朱高煦,同样等待着朱高煦的决定。

朱高煦看着众人,心中很是欣慰与高兴。

在差距相差这么大的情况下,这些依旧选择出兵大明,可见他这里,起码目前出现那些道貌岸然的士大夫伪君子。

张辅与靳荣请战,朱高煦并没有惊讶,李定荣等文臣也支持他出兵,他还是有些意外的。

可能是他对文臣的固有印象有些深刻了,才会导致有那些想法。

而最让他欣慰的,就是周岐凤说的,既保住了面子,也在想办法为大汉,为他保留里子。

这些,他相信李定荣肯定是能够想到的,李定荣没有说,他能猜得到,李定荣恐怕比他自己都还要气愤。

李定荣与其他人不同,作为他幕僚出身,李定荣更加在乎的是他。

看着一众人,朱高煦心头也是一片火热,这个时期出兵大明啊,这可真是一个疯狂的想法。

不自量力?还是扶摇撼树?